嘉靖皇帝谕曰:“凡三更诏令,而大礼始定,纲常伦礼,灿然大明于天下矣。比者命官纂理《明伦大典》,书成进览,朕心甚慰。此人心所以知悟,而天理所以长存也。于乎,兹其弭祸于万世者乎!行罚礼议诸罪臣,以垂戒后之人,乃朕今日事也。然犹不欲为已甚之举,朕洞察群情,对礼议诸罪臣,姑从轻,薄示惩戒,以差定罪。”
嘉靖皇帝借《明伦大典》修成之机,嘉靖皇帝一吐郁积于心中的怨气,旧帐重算,旧事重提,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
嘉靖皇帝朱厚熜降敕称原内阁首辅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胁制君父,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依法当戮市。念其为辅臣年久,不无功劳,姑且从轻,褫夺一切待遇和封赠,削职为民。”
其余各官凡列名者,分别处以革职等惩罚。
一年后,郁郁寡欢的杨廷和病故于新都,享年七十一岁,以庶民之礼下葬新都城西父亲杨春墓旁。
廖道南得知恩师驾鹤西去的噩耗后,泪水滂沱,泪坠如雨,“恩师为国之栋梁,柱石勋臣,两朝帝师,功在朝廷,天下莫不知。恩师与皇上不过是对‘礼’的理解不同而已,这本身无对错之分,恩师充其量是不懂通权达变,固执己见,抱残守缺而已。”
“何况恩师已退归林泉,不问政事,就是一庶民,无欲无求,或者说有求也不过善终于故土,仅此而已。”
“皇上连一个已经归田的老人也不放过,无皇上降敕申斥,吾师绝不会郁郁而终,至少还可多活数年,皇上此举也太过薄情了!真可谓杀人于无形啊。”
“皇上大获全胜,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他是皇上,君权神授,至高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世间没有人能撼动皇上的权力。”
嘉靖皇帝论功行赏,吏部左侍郎张璁终于如愿以偿当上大明首辅。其余编纂官升赏有差,廖道南也被嘉靖皇帝升授为翰林院从五品侍讲学士、继续充任御前经延日讲官。
这在翰林院已经是极高的官职,须知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品秩也不过正五品,其次翰林院最为尊崇的职务就是从五品官衔的侍读、侍讲两学士。
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经常值宿内廷,参预机务,起草机密诏制,被时人称为“内相”。
从制度上讲,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延侍讲等。
翰林侍读、侍讲学士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天颜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廷议大会。
比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
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
而在经延侍讲中,翰林学士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延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
因此明代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制度规定。
自明宪宗成化以后,不但内阁,就连六部长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学士充任的。据《明史·职官志二》载:“其在六部,自成化时,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六部皆然,侍郎则兼侍读、侍讲学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则带侍讲、侍读学士以至于编修、检讨等衔”。
明代制度规定,皇帝至太学听讲、郊礼庆成诸宴时,与翰林学士及侍讲学士坐于四品京官之上。
一日,廖道南随驾祭祀孔子,来到孔庙,嘉靖皇帝进去虽然拜祭,但是随即出来,却脸上有愀然不乐之色。
随驾扈从的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张璁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桂萼、吏部尚书方献夫及一班随侍大臣面面相觑,不知嘉靖皇帝眉宇之间为何如此悒悒忧郁。
虽然如此,却没有一个大臣敢问一下嘉靖皇帝原因。
过了半晌,嘉靖皇帝似是自言自语,却又似在对众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倡导纲常伦理,维护君臣礼仪,诚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于国于民其功大矣。”
“诚如陛下所言,孔子被历朝历代君王誉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名至实归!”随驾扈从的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张璁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桂萼、吏部尚书方献夫一干大臣异口同声赞叹道。
嘉靖皇帝转身向着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张璁道:“爱卿身为大明首辅,摄天下事,位高权重,为天下儒林之首。来,来,朕有事要问爱卿一下,看爱卿对儒生千古宗师孔子之事知道多少?”
张璁心里一愣神,一怔,汗流浃背,他知道嘉靖皇帝素有通读经史子籍着称,万一自己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回答不出皇上的回答,岂不颜面扫地。可是嘉靖皇帝的话,他又无法违拗,只得硬头皮应道,“臣遵旨,请皇上问吧。”
“孔子最尊崇的封号是什么?”
张璁一听嘉靖皇帝的问话,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这个不难。他朗口言词清晰地回答道,“臣知道孔子被历朝历代君王誉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外,尚被追封为王爵。”
“什么王爵?”
“唐玄宗李隆基首封孔子为文宣王!”
“直接封为王爵?”
“不,历朝历代一路加封直至为王。”
“卿可道此详情。”
“这,这!”这一下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张璁可谓是土地庙长草——慌神了!上下数千年,这么多朝代都加封过孔子,自己如何道得可来?又如何记得清?
张璁跪伏于地,叩头不已。
看到张璁窘态,嘉靖皇帝不再为难他,嘉靖皇帝目光又转向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桂萼、吏部尚书方献夫等一干大臣,他缓缓问道,“卿等皆是大明的股肱之臣,熟读经史子籍,皆是由儒生通过科举入仕,亦是孔子千年后的门生。卿等知道宗师仲尼加封之详细吗?知之,可为朕详细道来。”
“臣、臣等,不,不详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桂萼、吏部尚书方献夫等一干大臣跪伏在地,结结巴巴,语无伦次道。
“廖爱卿!”嘉靖皇帝不再理会他们,甚至于有几分不屑,他侧头对随侍在一侧的廖道南开言道。
“臣在!”廖道南马上亦跪下听旨。
“张璁、桂萼、方献夫诸卿是因为不知才跪拜叩头的,卿刚才未跪,朕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卿是知悉其情的?”嘉靖皇帝不动声色地问道。
“臣略知一二而已。”
“卿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朕一听!”
廖道南道:“臣对孔子封号有所考据。历朝历代都加封孔子,东周,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尊孔子封号为‘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二年,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成‘宣父’。天授元年,武则天执政时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成‘文宣王’。”
“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宗于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为‘大成先师文宣王’。吾大明现在沿袭的是前元之封号,‘大成先师文宣王’。”廖道南将这一切随口娓娓道来。
嘉靖皇帝频频颔首点头,廖道南解释可谓详细完备,非张璁、桂萼、方献夫诸大臣所能比的。
“孔子的谥号呢?”
“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之于‘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
“历朝历代都为他的封谥选择了最高赞誉的字,由此可见历朝历代遵崇孔子思想学说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