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自建国至太平兴国二年近二十年中,蝗灾、旱灾、水灾不断,造成许多人无家可归,啼饥号寒。
在这样的环境下灭汉之后还想要取得燕云十六州,确实有点困难。
所以在战争开始后赵光义下诏令地方进献出军粮,让地方苦不堪言;甚至有些地方重复征收。
很多地方已经无力承担这样的大量的军粮了,一度造成军粮的缺少。
当时大宋的军队主要在北方,而北方长期处在北汉和契丹的统治之下;契丹不说了,他们流行打草谷;北方早就被他们盘剥得糟蹋得体无完肤。
而北汉是个贫寒地方,就是现在的山西和陕西北部;物产十分不发达,北宋刚刚收复北汉;赋税征缴不畅,老百姓拿不出物质支援军队;这些无疑给宋军增加了粮草供应的困难!
但赵光义要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强行发动对辽国契丹人的北伐战争,试图夺回被被人占领的燕云十六州。
如果从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层面论断,赵光义的做法是无可挑剔的。
问题是只有一个钱想办十件事,就有点自不量力,夜郎自大了。
不过从赵光义的角度来讲,为了这次北伐还是做了充足准备的。
他先下诏让齐、汝、蔡等州军筹备军粮赴太原,接着又让曹、单、滑、潍、滨、湽、青、郓、同、耀、华等州,京兆、河南大名府诸多府、军储粮赴太原;其次让唐州团练使曹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
过了一个月又让太子中允扈华等十二人发安、复、唐、邓、高、坊、宿、兖、海、密、蔡等州军储赴太原。
这些已经快横跨整个宋朝的统治区域了。
这还不算,太太平兴国四年四月,赵光义又下令征调河南、郓、济、博、棣、泽、潞、怀、汝、同、华、虢等州军储赴太原。
庚戌,诏发河中、晋、绛、慈、解、齐、德、曹、单、湽、卫等州军储赴太原。
如果展开北宋当时的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出来赵光义征调军储的这些区域,主要是在大宋的京东东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京东西路、京西北路和永兴军等大部分州、军。
这些地区距离北伐太原遥远不说,运输军粮也有诸多困难;更何况北宋主要的运粮手段还是靠人。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运粮之法,人负六斗……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
那么估算一下,当时有几十万民夫参与了军粮的运输;这主要是说用人力,就是用人力给送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每见国朝发兵,未至屯戍之所,已于两河诸郡调**粮,远近骚然,烦费十倍。
赵普曾经说:“人搬粮,每斗雇召之资贱者不下五百。元配二万石数,约破十万贯钱……所以典桑卖牛,十间六七,其间兼有鬻男女者,亦有弃性命者。”
不得不承认,赵普在北宋初期建国方面以及对发动战争的态度方面还是有建树的。
他在纳谏宋太宗伐燕疏中说:“今者伏自朝廷大兴禁旅,远伐山戎。驱百万户之生灵,咸当辇运,致数十州之土地,半失耕桑。”
运送军粮要用大量的民夫,花费太高,而且远距离运输,耽误了农事,真的是有点得不偿失呀,在这样的条件下,运军粮效率也不可能高。
高粱河之战之败后,赵光义自己也说了士卒疲惫,运输距离远,所以班师回朝。“以幽州城逾旬不下,士卒疲顿,转输回远,……遂诏班师。”
也许高粱河之战有宋太宗赵光义缺乏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一般的原因,但是将士们用命,悍不畏死,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其中粮草不能及时供应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高粱河之战的失败,阻挡了宋军一统天下的步伐,对宋朝的影响巨大。
高粱河之战失败后,宋太宗很不服气;不服气的原因是他自诩自己是个军事家,敢和前朝的姜太公、诸葛亮媲美。
当然牛皮不是吹的,宋太宗毕竟研究创造了一个名冠千秋的阵法“平戎万全阵”。
说平戎万全阵是名冠千秋当然是对这位前辈的恭维,这个志大才疏的北宋第二代皇帝自以为有了平戎万全阵就能将契丹、党项这些强悍的民族一并侵吞,但理想很宏远,现实却骨感。
当然平戎万全阵也非一无是处,如果从式样上讲;感觉还能凑活。
宋太宗能设计出平戎万全阵,也是根据自己戎马一生战事的总结和概括;否则纸上谈兵的人不可能列出这么高深的一张阵图来。
宋太宗也算是马上皇帝,虽然带兵挂帅、破敌机先、攻城掠地上面战功少得可怜,不过最起码人家创造了平戎万全阵。
赵光义算是文官,但跟随兄长赵匡胤南征北战也属武将行列。
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做皇帝起,对于武将专权便就列为议事日程;开国之后把节度使设立成了虚衔,也就是说授予你节度使只是一个称号而已;并没有实际的职权。
宋朝不像唐朝那样会形成藩镇割据之局,而且还将枢密院的职权扩大,有调兵之权,并无统兵之权。
这样一来兵部的权力便大大的削弱了。怎么说呢?有利有弊吧,对江山社稷有利的便是可以防止武将专权,对于那些想起兵造反的武将来说,可以说是吹灯拔蜡没戏了。
宋朝的兵制是,将领带兵去打仗,一切听令于皇帝,这样一来兵贵神速便成了一句空话。
试想皇帝欲远程遥控将领,带兵之人就万全失去了自主的统兵权力,一切都要向皇帝请示,之后才能做。
比如说,这里是块儿战略要地,带兵之人打算驻扎在此,但是必须经过皇帝的同意,那么势必会耽误时间。等请示完后,敌军也打了过来,驻扎还有任什么意义!
另外一点就是宋朝的将领出征前,皇帝要授予将帅阵图,这样一来极度的影响武将的发展。
皇帝自以为高深莫测,自称在世诸葛孔明,临走之前给个阵图,以为他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宋太宗就是这么做的,他一直把自己看成韩信、张良的组合版。
宋太宗的命令将帅要听,宋太宗给阵图自然也要用;如果当时的局势不许用阵图呢?那么,这个所谓的平戎万全阵是不是也就成了一张废纸!
宋朝的募兵制度有着极大的缺陷——用钱养兵,只要你别乱惹事、造反之类的,就可以从军,甭管怎么说,都是要你到老。
这样一来一是有损全国经济发展,二是宋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必定会下滑。完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宋太宗完全是对五代时期的军事忌惮,为防止带军将领哗变;防着主帅比防小偷还严重;而且可以无视敌人,但也绝对不能无视自己这边带兵的主帅。
有这么一句话: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八成宋朝的皇帝都秉持着这种原则办事,所以导致君臣之间的不和睦,而且皇帝打心眼儿里就鄙视主帅,所以防着主帅也是正常之事。不过,这也影响到了军队作战的发挥,必然对战争的实力发挥有所阻碍。
有了这些弊端,宋太宗赵光义也是打死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创造的阵法,竟然变的柔弱不堪了。
北宋的军队编制是这样的:一百人为都,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
平时这些编制的军队都归属于三衙,这三衙便是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以及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其中都由都头统领,营有营指挥使统领,军、厢也有都虞候来统领。
如果有战事发生之际,便会即可调命为招讨使,以军以上的单位来调集军队。之后出兵讨伐敌寇。
发兵之后,皇帝便授予阵图,这里的阵图就是平戎万全阵,宋朝出兵都是讲究布阵的,并且分为先锋、策先锋、殿后、策殿后以及其主力马军、步军等等。
平戎万全阵的布阵方式十分重视先锋,先锋乃头前开道的部队,与现在的前卫队差不多,其队形为阵而行军。
策先锋者,乃策应先锋之部队,常用于先锋后方成阵,为之策先锋;殿后者,常在于其主力军后方布阵,以备拒敌后方之危,为之殿后;策殿后,即策应殿后部队,常在于主力军以及殿后部队之间成阵,为之策殿后。
主力军者,以步军刀枪兵者在前,弓弩兵者在后。四周布以战车,马军居之其中,以四阵开门之际,以御敌军马军突袭,出而攻之。此外,亦有东、西拐子马以及无地分马之阵,专用于掩护主力军,两侧护卫而动之。
平戎万全阵的形成便是以十四万九百三十人组合而成,其中,步军占有十一万二百八十人。骑兵则占三万六百五十名骑兵;另外有车营御敌,共计一千四百四十辆。
平戎万全阵的主力军位居中央,并列三阵,皆为方阵。其周长约两里,每五步一车,每车二十二人防之,三方阵共以十一万零四十人守之。另外加上近探远探流星探二百四十人,共计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
而前锋以及殿后,各有两列骑兵,先锋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骑,殿后六十二队,每队三十骑,一共一千八百六十骑,而两列总和是四千九百六十骑,两列另加近探远探流星探四十骑,总共五千骑。前两列、后两列共一万骑兵。
东、西两旁的稍阵,设左、右两翼骑兵,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骑,共六千二百七十骑;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骑,共三千七百五十骑,每阵一万骑,两阵便是两万骑兵。另外加上探马六百五十骑,总共两万零六百五十骑。
平戎万全阵其总共步军兵力为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左、右各阵,共三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为的便是护持敌军突袭之。其总和兵力在十四万零九百三十人。正面十七里,前后左右以阵为基础前后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十一里七十步,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
可以想象,这个阵法的庞大,赵光义的用心良苦,平戎万全阵果然是名不虚传,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所谓的平戎万全阵,其疗效是否管用?虽说平戎万全阵是以步制骑的最佳疗效,但是一成不变的平戎万全阵是否可以天下无敌?
而且不难看出来,平戎万全阵的布阵之法,并非是以攻击为主,反而是以防御为主,估摸着那时候八阵图已经失传了,所以赵光义便计上心来,想了这么一招御敌之法。
后世人认为,这个平戎万全阵用个一两次,还是没啥太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一成不变的经常运用,那么早晚有一天此阵会对敌军产生免疫作用,那么平戎万全阵到时候是否会一直疗效甚好呢?
当然,平戎万全阵的宗旨是以步制骑,这么说的话这阵法就是以防御力为主阵法,将其主力军放置中央,形成三车营,而骑兵所负责的任务便是担任前、后、左、右阵位的护卫作用,是用于抵御敌军骑兵突袭而来而防护措施。
总之,平戎万全阵便是一个防御性极强的阵法。平戎万全阵设定的初衷是以防御为主,换而言之,就是不攻只守,之后挨打。那么最终赵光义奠定了宋朝以防御为主的军事思想,这也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之一。
不过,这套阵法也并不是一文不值,消耗十四万兵马的阵图,绝对不会是很垃圾的阵法,故此并没有诋毁赵光义智商的意思,但是,看阵法,就要看朝代,看朝代就要看其兵制,那么平戎万全阵是宋代的阵法,而宋代的兵制却是十分的消极,而且文臣带兵已经成了正常之举。那么在兵制弊端过多的情况下,平戎万全阵之能力发挥,是否也会大大的减半呢?
毋庸置疑,平戎万全阵能力肯定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宋代的兵制过于消极呢?不得否认平戎万全阵是一套不错的阵法,但是再牛逼的阵法,架不住让一个不懂军事的人用,而且皇帝老子还在远程遥控将帅,这样一来,经常失败的可能性也大大的上升了。在宋代这种政策便注定了平戎万全阵的劣势,这套阵法在宋代也并非是以步制骑的最佳疗效。
哨骑报回赵元佐押解3万匹战马从回鹘国返回京城,宋太宗一听便从龙椅上跃起身子扬声大笑:“吾儿果然有种,竟然从回鹘国搞回来三万匹战马;朕正要剿灭契丹人,三万匹战马定能派上用场……”
赵光义兴致勃勃,赵普却蔫头耷拉;刚才哨骑向太宗皇上报说赵元佐从回鹘国押解三万匹战马返回京城时,赵普也接到一个噩耗——儿子赵不二被赵元佐打死。
赵普凝视着宋太宗洋洋得意的姿态,禁不住在心中叫骂起来:“赵光义,我草你八辈子祖宗;老子为了大宋江山鞍前马后,在陈桥驿給你哥黄袍加身;让你哥做了皇上,可是你们兄弟却是白眼狼翻脸不认人!”
赵普心中恨骂着,想起赵元佐这个杀千刀的竟然用三只黄鼠将他赶下台;便就恨不能即可斩下这厮的脑袋。
而赵元佐用三只黄鼠引发的案件,使赵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最终被罢免宰相之位。
赵普失去相位后韬光隐晦打算东山再起,老天爷暗中帮衬;赵光义残害了自己的兄长皇上,赵普见恢复相位的时机成熟;“因地制宜”地抛出“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自然是赵普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的发明,他揣摸到赵光义的心理,抛出“金匮之盟”后;赵光义果然恢复了自己的宰相之位。
赵普向羞辱一下已故的皇上赵匡胤,见赵匡胤的女儿静怡公主寡居;便通过赵光义求婚让静怡公主給自己的儿子赵不二作妾。
赵光义尽管心中有点顾虑,可是一想到静怡公主寡居便就答应了。
赵普见赵光义答应让静怡公主給儿子赵不二作妾,便在聚贤楼设宴招待宾客宣布这则消息;但赵元佐从半道杀出来,还打死自己的儿子。
赵普是很城府的人,可现在他也按捺不住;向赵光义跟前近了几步道:“赵元佐从回鹘国弄来马匹值得庆贺,可他打死了老夫的儿子皇上恐怕还不知道!”
赵光义从亢奋的神情中冷却下来,把目光扫向赵普道:“赵兄你说甚?元佐打死了你的儿子?你的儿子一个叫赵承宗,一个叫赵承熙,不是都在外地做官吗?元佐岂能将他们打死!”
“老夫还有个儿子叫赵不二!”赵普不遮不掩地说着:“赵元佐打死的是赵不二,不是赵承宗、赵承熙!”
“赵兄还有一个儿子赵不二!”赵光义有点质疑地问道:“寡人怎么没有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