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九儿驱马追赶谢十八,谢十八见应九儿来得近了;摘下雕弓射出一支羽箭。
应九儿眼疾手快,见那箭射到跟前左手一伸紧紧抓在手中;摘下肩头的雕弓反射过去。
应九儿这一反射过去的羽箭不偏不倚,在谢十八脖颈上中了;这厮稳不住身子翻身落马。
应九儿打马追赶过去,纵马踩踏;结果了谢十八性命。
能驱使马匹将番将踩踏致死,这样的本领恐怕只有应九儿才有。
铁鹘军大将军见应九儿连毙两元番将,将那战鼓敲得山响;五七百人一齐呐喊:“应将军,真能成,棒槌专打西夏熊,驱使马匹踩番将;世上少有应姑娘!”
李德明见应九儿连杀自己两员大将,魂不守舍地对身边的军师道:“这个女将英勇无比连伤我两员大将,倘若让她冲杀过来;朕的脑袋恐怕就难保住,军师,我们还是避开芒锋撤退走吧!”
军师见天王吓破胆,故作镇定地说了一声:“大夏自和宋国交战以来还没失败过,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杀得宋军血流成河失魂丧胆;这里是乌鞘岭,大王不是要开拓河西之地吗?一定得重振雄狮之威绝不能比一个宋军女将吓退!”
李德明见军师说得有理,方才镇定下来,道:“这帮宋军和回鹘国军队融合一起,押送马匹赶往汴梁;我们如何才能战胜他们?”
军师不假思地说:“用群狼战术一定能打败他们!”
军事说着伸长脖子咽下一口唾沫道:“群狼战术是西夏军制胜的法宝,尽管常用于铁鹞子;可铁鹞子现在不在军中,我们不妨也用它一用!”
李德明拍手称好,对左右将士道:“本王敕命军师为大夏国大司马统一指挥军队,歼灭眼前这股回鹘、宋军的纠合之众!”
军师是汉人姓张名勇,见李德明敕命自己为大司马;慌忙跪在地上叩头谢恩。
尔后手执尚方宝剑对左右将士喝喊一声道:“两军相逢勇者胜,眼前这员宋朝女将虽然骁勇,可宋军兵力少于我军;我们采取群狼战术定能将其擒获!”
张永军师说完上面这些话,振臂一挥道:“天王陛下圣命,众将士三人一伙,六人一群,上前对敌,定要拿下这个女魔头!”
西夏军左先峰李五六,右先锋吴八久,左游击周八十,右游击黄九三听得圣命,便就一齐出阵。
宋军阵地上大将军顾忌李麦见番将上来四员,就让翠屏、坠儿、寻儿、盏儿、影儿五员女将一起上阵练练手段。
翠屏、坠儿、寻儿、影儿、盏儿五个姑娘受命寻找赵元佐这些日子里,在智远高僧和一清道长的教导下都学会武功,而且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兵器。
翠屏姑娘是一杆梨花枪,这是一种火枪;用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先发射火焰烧灼再用枪头刺杀。
翠屏姑娘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十分钻研火药这种能制造武器的信物;因此拜智远高僧和一清道长为师后,不但跟师长学习功夫还潜心钻研火器;自己设计了“梨花枪”这种冷兵器和火结合的枪械。
翠屏姑娘设计的“梨花枪”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毒烟、喷射等作用。
梨花枪的枪柄6尺长,末端有铁钻,枪头1尺长,枪头下夹装两支喷射药筒,用引信相连。
使用时两个药筒相继点燃喷射火焰;枪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长刃向上可作镋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具有烧、刺、叉、钩等作用。
翠屏姑娘发明的梨花枪传至明代只剩一个铁筒,状如尖笋,小头口径3分,可安引信,大头口径1寸8分,内装毒药,用泥封口。
兵士们可随身携带数个药筒,以备更换发射。喷射出的毒焰可达几丈远。
清代的梨花枪长7尺3寸,枪头由两个5寸的直刃和6寸长的横刃制成,刃下装竹药筒,长2尺6寸,束三道铁箍,内装毒性烟雾火药,杀伤力亦很强。
梨花枪经过几代更迭而不衰,是因为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种杀伤性能。
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梨花枪”。
翠屏姑娘发明的梨花枪是北宋时期战斗中主要的轻型武器之一,梨花枪传至南宋有位武将李全手中;他凭借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被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明朝又有胡宗宪大将,在领兵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使用梨花枪击杀敌兵,取得巨大胜利。
翠屏姑娘见顾忌李麦让她们五人出马上阵,拦住坠儿、寻儿、盏儿、影儿四人道:“四位妹妹暂且歇着,奴家一人出马支援九儿姐姐!”
翠屏姑娘打马上前,来到应九儿跟前喊了一声:“九儿姐姐,翠屏来帮你了!”
应九儿见翠屏姑娘打马来到跟前,挥挥手道:“翠屏妹妹站立一旁,看姐姐如何来战这四个番将;尔后你再使用梨花枪!”
西夏那边打马出来的四个番将,李李五六使的是一根狼牙棒;吴八久用的是八方六棱双铜锤;周八十使一把三叉枪,黄九三用一杆錾金枪。
四个番将聚在一起嘀咕几句,便从四个方向向应九儿围拢过去。
应九儿持枪立马呵呵大笑“贼酋李德明,今日你就是派上千军万马,也不够姑奶奶收拾!”
话音一落,便见李五六冲到跟前,大喝一声“贼婆娘不要逞能,李爷爷让你尝尝狼牙棒的厉害!”
李五六将手中的狼牙棒劈头盖脑向应九儿劈来,早被应九儿一提溜闪过。
吴八久见李兵器未触应九儿,大喝一声,举八方六棱双铜锤从后边袭来。
应九儿面对两员番将毫无惧色,虚晃几棒槌逼退李,尔后一个回头叼燕,双棒槌将吴八久的八方六棱双铜锤一挑,一只便飞出数丈之远。
单锤在手的吴八久不敢上前再战,痴呆呆看着应九儿不知如何是好。
周八十、黄九三见前面两位全都失手,一个持三叉枪,一个舞錾金枪,从左右两翼夹攻应九儿,应九儿见两人来得凶猛,虚晃一枪,打马就走。
四番将以为应九儿败走,兴奋不已地紧紧追赶,李五六大喊:“逮住女魔头,她就是我们四人的老婆!”
吴八久三人听得,抖擞精神,紧紧追着应九儿不放。
应九儿见四番将紧追不舍,打马向山间路而去,转过一个山头,突然勒马不进,从肩上摘下雕弓,“噗噗”两箭,将周八十和黄九三射下马去。
李五六见周八十、黄九三落马,还未反应过来,便见一条红布自天而降,却是应九儿抛出的凤爪红丝绦。
凤爪红丝绦仿佛一条魔带,兜头罩来,将李罩在里面。
剩下一个吴八久见情势不好正要逃跑,却被应九儿打马赶上,抽出腰间的日月宝剑挥为两段。
应九儿劈了吴八久,原就赶回去,将凤爪红丝绦内的李和箭伤趴地不起的周八十、黄九三一枪一个,全给搠死。
这一边的翠屏姑娘见应九儿将四员番将全都杀死,也就时不再待。
翠屏姑娘打马冲入西夏军阵地,没有用利器搏杀而是直接点燃了音信让两个竹筒一个喷火一个吐雾;那火喷溅出来后直冲鞑子兵的羊皮着装挨着就烧,那雾里面却有砒霜毒;西夏兵立即被熏倒一大片。
李德明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慌忙让军师张永下达命令仓皇撤退。
翠屏姑娘用梨花枪击退西夏兵,智远高僧和一清道长赶了过来;大加赞赏翠屏姑娘应九儿的骁勇善战。
敌军既然遁逃,宋军也不追赶;押解着3万匹战马顺利赶来汴梁。
大队人马还在城外,翠屏、应九儿、坠儿、寻儿、盏儿、影儿先行一步骑马进城,却和赵元佐不期而遇。
翠屏听见赵元佐喝喊,打马赶了过来,却见洪七娘和薛枭一站在后面。
这不是见鬼吗?洪七娘和薛枭一在薛家寨就已经死亡,但赵元佐不遗不弃;硬要将两人驮在马背上冲走那条“旋风路”,没想到……
翠屏姑娘心中叽咕着重新审视洪七娘和薛枭一,见两人并非冒充;而是真真切切的跟自己和应九儿在皇城草原玉皇岭打斗薛枭一,而薛枭一身边的正是个头接近两米的洪七娘。
翠屏姑娘确定薛枭一和洪七娘两人并没有死,而是赵元佐坚持将她们营救过来;便就有一种惊掉下巴骨的错愕感。
赵元佐见翠屏姑娘到了跟前痴愣着神态不说话,立即反应过来道:“屏姑你们回来啦!元佐估摸着你们最近几日回到汴梁!”
翠屏姑娘依旧不说话,赵元佐讪讪而笑,把手指指站在自己身后的洪七娘、薛枭一、花骨朵、静怡公主道:“四个人除过花骨朵你认识,洪七娘、薛枭一、静怡姐姐屏姑应该都很熟悉啊!”
静怡公主看见翠屏姑娘骑马赶过来,下了马后不说一句话;元佐叨扰半天她也不吭声,便就喝喊着名字上去跟她拥抱一起。
翠屏看见静怡公主,竟然哭得雨打芭蕉。
两人还没说话,后面的应九儿、坠儿、寻儿、盏儿、影儿一次骑马赶过来。
应九儿五人看见洪七娘和薛枭一后跟前面的翠屏一样也是惊诧不已地凝视着。
赵元佐向五人招招手道:“都冷着干嘛!还不快下来?”
应九儿五人下了马,赵元佐才问了一声:“3万匹马是否安全?”
应九儿见赵元佐询问3万匹的情况,便将他们在乌鞘岭遭遇西夏贼子李德明率领的西夏大军,企图劫掠的事情讲述一番。
赵元佐听说翠屏姑娘发明了“梨花枪”,而在乌鞘岭用梨花枪击退西贼;兴奋不已地向翠屏打躬作揖道:“屏姑去了一趟大戈壁可谓鸟枪换炮!”
赵元佐说着,慌忙对几个赶过来的哨骑道:“马上回报父皇,就说赵元佐一行从回鹘国押解3万匹战马返回京城;希望父皇安排马匹寄养的地方……”
哨骑将赵元佐从回鹘国押解3万匹战马回到京城的消息上报给宋太宗时;赵光义正在跟宰相赵普谈论“高粱河之战”失利的情况。
高梁河之战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与辽发生的一次大战。
当年五月,宋军灭亡了北汉政权未进行休整;宋太宗即强令转兵东进,企图乘势一举夺占幽州(今北京)。
自后晋割燕云十六州予辽后,幽州即为辽的军事重镇。时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戍守幽州,为阻止宋军北进;率军南出堵截。
宋太宗遣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率前锋军出击,自率主力继后;败耶律奚底部于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于二十三日推进至幽州城南。
幽州城池墙高垒固,方圆三十余里易守难攻。宋太宗乃分兵一部牵制耶律斜轸部于清沙河(今北京清河镇北),自率主力四面围攻幽州城。
辽将耶律学古率兵从山后驰至幽州,掘地道潜入,与城内守军合兵拒守,宋军攻城未克。
辽景宗又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兵救援。
七月初六,耶律沙部与宋军战于高梁河畔,败退,宋军乘胜尾追。
时近黄昏,耶律休哥率大军驰至,宋军停止追击,于高梁河畔列阵。
未几,耶律休哥部在耶律斜轸部配合下左右夹攻,耶律学古部亦出城参战,使宋军三面受敌,全线溃败,死者万余人。
宋太宗乘驴车南逃,辽军追至涿州而止,缴获宋军兵器、粮秣不可胜计。
“高粱河之战”以宋军的完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个全是宋太宗贪图名利而导致的。
公元976年十月十日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当时流传着烛光斧影的传说,主要说赵光义得皇位不正。
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来的名正言顺,赵光义继位之后也算勤勉;南方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和吴越国国王钱俶陆续来投降,南方割据势力彻底被平定,宋朝完成了南方一统。
南方的一统使宋太宗赵光义大喜过望,这是他的功绩;快赶上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了。
于是他马不停蹄挥师北进,准备解决北汉。
当时的北汉不强,但是却有辽国撑腰;赵匡胤在位时亲征北汉都没有拿下太原城。
但是赵光义却轻而易举地将北汉给灭掉了,这让赵光义信心百倍;他决定一鼓作气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
可是这一次赵光义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在高粱河一战中宋军惨败;宋太宗一人骑着驴跑了,被称之为高粱河车神。
对宋军为什么会在高粱河失败,在古代很多人都认为是和宋朝采取限制军权的措施有关,清朝王夫之认为:“将避权而与士卒不亲,将避功而败可无咎,胜乃自危;贸士卒之死以自全,而无有不败者矣。”王夫之认为当时实行的军队集权,让将士和士卒避战自保。同时更加是由于宋太宗赵光义此人不知道当时的形式,太过于自信所导致的。
明朝陈邦瞻认为:“皆由太宗不知天下大势,倒行求前,以致颠蹶也。”
其实高粱河之战宋军战败,确实与宋太宗赵光义的原因,宋太宗太过于急于求成,想要急切的证明自己,于是战略决策的仓促、草率、盲目和无知,同时又对将帅过多的猜忌,导致将帅不尽全力,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高粱河之败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当时宋军的粮草供应问题,这才是宋军失败的根源。
古代打仗不不止是军队的较量,更多的是后勤的保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参知政事李至曾说:“兵多费广,必须大备糇粮,假令一日克平,当为十旬准计。”
李至的意思是:打一天的仗就要预备百天的军粮,这不是的夸张;而是未雨绸缪。
宋朝对军粮的供应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为减少军粮运输的困难,士兵应先自带粮饷二斗,保证十日的口粮。
“军粮自赍,每人给麨斗余,盛之于囊自随,征马每匹给生谷二斗,作口袋,饲秣日以二升为限,旬日之间,人马俱无饥色。更以牙官子弟,戮力津擎裹送,则一月之粮,不烦馈运。俟大军既至,定议取舍,然后图转饷,亦未为晚。”
这是北宋宰相宋琪在《奉诏论边事疏》中讲的话。
这个设想很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十分困难,难以实施。
当时参加伐汉和高粱河之战的士兵大约十五万。
根据宋琪《奉诏论边事疏中所言每位步兵日耗粮2升,骑兵为4升。则第一次北伐中,15万大军日耗粮约一千六百至三千二百石,而从伐北汉到高粱河战败撤退,一共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样估算一共共耗粮28–56万石。
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当时的军粮是由地方负责的,要知道当时北宋开国才短短十几年,社会生产正逐渐恢复,尤其是还有天灾人祸,如此庞大的军粮,摊派到地方,给百姓增加了巨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