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麾下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噶禄多再清楚不过了,虽然曾经遭受过挫败,可前些日子都是仆从军在进攻,他们休整了一段时间,他也做了许多工作,战斗力和士气应该都已经恢复了,这样都拿不下来这座壁垒,唯一的可能就是夏军的战斗力又增强了、或者说恢复了。
噶禄多不相信眼前的这支夏军是之前的那支,他觉得,夏军的撤退一定是为了寻求援军,他们一定得到了支援,补充了新兵员,否则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快。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于夏朝抵抗到底的决心可能预估不足。这次出兵,毫无疑问就是趁着夏朝刚刚结束与魔族的战争、国力虚弱的机会而展开的军事行动,目的不仅在于夺取安西,将夏朝的势力从西域赶出去,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夺取一个战略要地,不然安西无险可守,夏军随时都会卷土重来。
噶禄多选择的这个地方也正是戎山一线,从地图上看,这里不仅有夏朝的重镇雍州,还有白水,正是一个战略要地。
原本的计划,噶禄多是力求能在安西击败夏军,这样就能长驱直入,可没想到,夏军却采取了主动的退却,这样一来,吐蕃军就等于是被夏军牵引着,夏军此举定有他们的目的。
而这个目的,噶禄多先是怀疑、现在又是肯定,夏军是想背靠这个战略要地来获得持久作战的能力。不过,此时他又有所怀疑了,这次他怀疑的是,夏军的目的可能不止于此,原因在于,夏军是主动退到这里来的,吐蕃军反而成了被动牵引,从之前与云协的交手来看,他十分担心,夏军另有目的。
夏军在历经了与魔族的大战之后应该无法在短期内凝聚起强大国力,可现在看来,他们并不想要妥协,而是打算战斗到底,否则他们不会再次投入兵力。夏朝毕竟屹立人类世界之巅这么多年,他们的可怕是远近闻名的。
噶禄多自问自己对夏朝、对夏朝人很了解,他也有了挑战夏朝的自信,只是与云协的首次面对面就以惨败告终,这对于他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对夏朝的印象又重新回到了以前——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
所以,他对接下来的战事渐渐失去了把握,他害怕自己有什么地方失误,或者预料错的,也可能那本不是他的疏忽,只是夏朝人就是能够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这样的想法让噶禄多在指挥作战的时候显得越发焦躁,在进攻陷入僵局的时候,他下令暂时收兵。
回到军营之后,噶禄多十分罕见的没有立刻进行军事会议,而是发出了两封信,第一封是给后方大军,催促他们尽快进军的,第二封信是发回国内,让吐蕃动员尽可能多的力量去探听夏朝内部的动向。
另外,他派出可信的将领负责确保后援通道,切断粮食供应也是夏军的惯用战术。
做完这些之后,噶禄多才有些放心了,按照往常进行了军事会议……
就在西线夏军与吐蕃军对峙于戎山时,夏朝的北线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来自草原的回纥成功说动了几个草原部落与其一同进兵,总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不过,除了回纥以外,其他草原部落并没有与夏朝开战的决心,他们只是强行被回纥绑在战车上,私下里却派出了使者跟夏朝联系,声称并没有与夏朝为敌的意思,是回纥胁迫他们,希望夏朝不要迁怒于他们。
夏朝现在不希望过多的树敌,在霍云的建议下,皇帝给这些使者的答复中明确指出了,只要他们的军队没有参与回纥军的进攻,那么在战场上,夏军不会进攻他们,可若是他们表面上说没有进攻夏朝的意思,却又攻击夏军,那就不要怪矢刃无情了!
夏朝的回复刚中带柔,甚至有些吓唬的意思,其实就算这些草原部落的军队真的参与了进攻,夏军也没有余力收拾他们。不过,之前夏军横扫草原的时候也足够威风,这些草原部落还有很深刻的记忆,他们倒是不敢怀疑夏朝的回复有假。
当然,皇帝很明白,只要夏军在正面取得了胜利,让这些草原部落看到了,他们就更加不敢造次,而且还能反过来为夏朝所用。
因此,皇帝给北庭大都护徐朗以及北路行军大总管长孙翰的命令是:“务必要尽快打一场胜仗,最好是大胜,不需要吝惜什么,朝廷会给你们足够的支援的!”
作为三路军中兵力最为雄厚的北路,长孙翰很有信心能够打好第一仗,徐朗在与北路军会合之后也是信心大增,这样一来他们麾下的军队将会达到四十万,兵力之强已经超过了回纥的草原联军,一场大胜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了。
与战乱不断的北、西、南三线相比,东线要显得平静了许多,这里的小国众多、能够对夏朝造成威胁的没有几个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在安东都护府,东境谁人不知道,现在的安东大都护就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他们就是有心也不敢做什么。
即便是在夏朝经历了驱魔战争之后,吐蕃、回纥、南诏在夏朝三线点起烽火,东境的各国虽然反应不一,却没人敢轻举妄动。
倒是一直以来领土靠近草原的乌桓有了不安分的迹象,乌桓和夏朝之前的敌对也是由来已久的,长城东段上的重要关口出云关便是为了防备乌桓而设的。
历史上,乌桓和鲜卑均出自东胡,大约八百年前,鲜卑曾崛起于北方草原,建立了名为“大魏”的帝国,曾经盛极一时,也引起了夏朝和柔然两大势力的注意。鲜卑试图在夏朝和柔然之间取得立足之地,与它们三足鼎立,但它的崛起却让夏朝和柔然这对曾经的死敌联手对这个新生的帝国进行扼杀。
最终,在夏朝和柔然的夹击下,大魏灭亡,鲜卑子孙流散于夏朝和柔然境内,经过这么多年以来的融合和演化,真正的鲜卑血脉实际已经消散了。
与鲜卑不同,乌桓没有这样大起大落的历史,事实证明,他们不突出,但能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始终在夏朝和草原强大势力的夹缝之间求生。
乌桓并非没有强大过,它曾一度迫降了夏朝北方的燕国,并对夏朝安东和北庭的领土产生了威胁,还曾占据过草原上的大片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