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为儒教学生的刘邦,最终没有成为忠实的儒教徒,而仍然继续对儒教极度藐视甚至敌视。
这是因为,他赶上的是儒教最好的时候,但很快又将经历儒教最倒霉的时候。
此时此刻,应该说是儒教创教以来的最好时候。
秦始皇重用儒教博士,作为秦帝国未来继承人的扶苏更是已经皈依儒教,将来的大秦帝国还不是儒教的天下吗?
对于儒教门人来说,当时真是祖国山河一片红,形势大好啊。
人类的基因毕竟还是有缺陷的。一高兴就容易得意忘形,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通病。
过于美好的形势,使得儒教弟子们从上到下,迅速得意忘形了。
尽管他们的开山祖师孔夫子苦口婆心,谆谆告诫,反复劝说自己的门人要始终谦虚谨慎,什么“三个人走路,其中有一个必定是我们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什么“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类似的话说得口干舌燥。
儒教的经典《尚书》里,更是有一句名言:满招损,谦受益。
然而,关键时刻,儒教的弟子们把这一切都忘记得九霄云外了。
也难怪,儒教的徒弟们在艰难困苦屈辱中熬了两百多年,整整两个世纪,好不容易等到天下统一,“大道可行”的时候,他们当然格外振奋,也格外急切。
难怪他们讨起劲地给秦始皇提建议,想要秦始皇更多地推行儒教。
但凡秦始皇做什么,他们都要建议一番,而且还不容许秦始皇不同意。
这不,秦始皇终于征服六国统一天下,这么大的地方都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管理,就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
就当时来说,主要有两种制度可供选择:一种是分封制,就是大量分封秦始皇的子弟宗亲为王,这是古代周朝的做法;一种就是郡县制,就是把天下划分成许多郡和县,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究竟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在当时确实既关系重大又让人难以取舍,就像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仍然在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制度而纠结一样。
我们将会看到,后来的刘邦在这件事情上,也遇到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难题,和秦始皇一样犯难。统一天下后,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来治理国家,防止战乱,是刘邦和秦始皇共同面对过的难题。
这个难题,秦始皇没有解决好,刘邦也解决得不太好。这是后话。
不过,秦始皇绝不是优柔寡断的人。
鉴于秦国已经实行了很久的郡县制度,存在王室权贵没有战功也不能封爵的传统,更鉴于周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结果后来这些诸侯王彼此征战不休,导致战乱绵延千年而不能结束,尤其是鉴于郡县制有利于皇帝掌控天下权力,什么时候开饭开什么饭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因此,秦始皇最终采纳了廷尉即中央政法委书记李斯的意见,在刚刚征服的六国,仍然推行郡县制。
可是,对于这样的影响深远的国家大事,好不容易有在中央政府发言机会的儒教研究员们,当然不会沉默。
当时,即使秦始皇已经明确表示要坚持郡县制,淳于越作为首领,仍然带领在朝廷里的这群儒教博士,依附当时的丞相王绾为靠山,竭力地鼓吹分封制。
他们不依不饶,要求秦始皇效仿周朝的制度来统治全国,即把众多的儿子一个个封王,建立新的诸侯国。
儒家学徒本来是最精通历史的,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周朝的这种分封制度实质上会弱化中央政府的集权。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好比是要把刚刚统一的中国又分割开来,搞成联邦制或者邦联制,皇帝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帅,但对各分封王国的统治权力其实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那么,儒教的研究员们为什么还会提这样的建议呢?原因很复杂。
首先,他们的教义本身就认为像古代周朝那样的制度都是很好的,而且这样一分封,也能体现秦始皇对儿子们的关爱,符合儒教注重亲情伦理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之前秦国一直是由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教的叛徒、法家的代表李斯等当了大官掌握了实权。
而法家是主张采取另外一种治国模式,就是主张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坚持实行郡县制,让权力都掌握在皇帝和朝廷手里。
儒教的研究员们熬了两百多年才看到有出头的机会,当然迫切地想要把法家赶下去,让儒教得到出头天。
既然代表法家的廷尉李斯主张郡县制,那么,儒教的研究员们就要针锋相对地主张分封制。
这就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
并且,仗着自己的人多势众、能言善辩、博学多才,加上还有当时的丞相王绾等大臣的支持,儒教徒们热情高涨,赞成和反对和不懂得分场合。
这一天,秦始皇心情很不错,在皇宫举行了一场盛大宴会,大家都吃喝得很尽兴。有个人觉得如今吃香的喝辣的,日子好得没法说,对秦始皇感恩戴德,就给皇帝敬酒,衷心祝福他长寿,歌颂秦始皇给天下带来安宁,尤其是变原来的列国为郡县。
此时此刻的秦始皇,最希望自己的就是长寿,最满意自己的就是统一了天下。
因此,这个马屁精的马屁可谓拍到了点子上。秦始皇醉醺醺的,得意洋洋的,正在那里自我欣赏。
就在这时,有个人厉声说话,把秦始皇都吓了一跳。
这个人大声怒骂马屁精马屁误国,当众指责秦始皇不该舍弃周朝的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导致自己的儿子兄弟都和普通百姓一样没有封地,并直言不讳,秦始皇“事不师古”,不听儒教的话效仿周朝的制度,那是一定会短命的。
这个人,正是淳于越。
秦始皇一听:靠!老子自称秦始皇,就是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传到二世三世以致万世,你他那个的居然敢当众诅咒老子的秦朝会短命?!
人家的公司好不容易刚刚开业,你们就在背后说肯定完蛋,这厚道吗?
1717、刘邦为何未成儒教徒?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