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才兄万山兄光临寒舍,小生蓬荜生辉。”
“不知二兄今日过来,仓促有失招待……”
“华安速去备茶。”
南城华府,前院东园。
华清说着寒暄之词,虽表面沉稳,但内心激动,波澜从眼眸激发。
若换做旁人, 他绝不会如此,但眼前这二位一个是真学之士,一个是养学之士。
二人谁都不俗,皆为‘上士’。
登门拜访,说明认可他为人,这般得上士赏识,他如何不激动?
刘彦澹笑环顾园子。
等华府下人走后,他说:“我俩来的唐突, 未曾送拜帖。有失礼数的是我和万山。”
“但君子之交, 不尚虚华,我等之间也不必拘于俗礼。”
“明渊之心,万山与我说了,你对真学如饥似渴,我愿送你茶一盏。”
“这盏茶能否解渴,我却不敢保证,毕竟小生也只是初入真学。”
华明渊闻言,心气腾腾,爽然冲脑,退身行弟子礼道:“先生之才,百倍于我,学生当用心听教。”
刘彦与万山一眼笑视,托腕道:“你要叫我先生,我就不与你论学了。”
“有道是‘花开有早晚’, 我花开罢你花开。”
“今日我与你品茶论学,而非授业传道。”
杨万山接话说:“明渊能在六小人之中帮衬世才,当日无功却有情, 此情足以使君子登门。”
“世才在家与我说, 你德性不低,心性也端,可以交为朋友。”
刘彦此来用意,确如他所言。
当日东城酒楼,六小人设宴做局,欲谋‘驱瘟仙方’。
华明渊怕他落入算计,所以才受小人之请赴宴。
刘彦已然通达‘推己及人之法’,只在心中稍作推演,就明白了华清之心。
虽说他有一定目的性,但其心出自善意,是想结交真学。
今日过来,刘彦看他是否可教。
可教则助其一二,如此亦能养自身仁德,何乐而不为?
华清闻二人之言,如沐春风,请他们入书房叙话。
其书房宽敞明亮,书窗向阳。
打开可见一窗园景, 周围书架存书颇多,北墙挂着一些他自写的诗句。
刘彦澹闻书屋之气,嗅见些许香火味。
不是养学所用檀香,而是祭祀常用的草香,以为他在家祭祖,也就没过问。
杨万山则一眼看到,书桌上抄写一半的《礼记·曾子问》,指道:“明渊在家抄经修学?”
华明渊分顾二人说:“此乃书院老师布置的功课,让我等每日‘抄六经,养大义’,抄完之后焚烧,再行默写一遍。”
“默写时,要在心中研磨经意,思量本篇要理。”
“奈何小生愚钝,只明字句之意,不得真意。”
“请教二位,是不是我修学之法有误?”
万山揭起他抄的‘曾子问篇’,笑谈:“真意似真金,取真意亦如沙中淘金,岂是那么好得的?”
“抄经修学,方法无误,可能是你‘思学之法’不对。”
“不妨说说,你是如何研磨经意,我二人助君参详一番。”
华明渊福至心灵,敛袖请二位落座,自己则站着回答,把‘思学之法’详述一遍。
说完后,又补充道:“其实,书院老师所传‘做学之法’中,另有一门‘上士修学法’,名为《入书出书明经法》。”
“此法,只有书院内门弟子会用。”
“我等外门弟子,即便懂得此术,也不得其妙,入不得书中。”
他口中‘入书出书’的修学法门,乃儒门中很普遍的养真学之法,也叫《明经术》。
通常只有明经入学之后,方能掌握熟用,所以称之为‘上士修学法’。
杨万山早知此法,也懂得法门微妙,却不敢贸然使用。
因为此法对心性要求很高,所用不善,则坏了自身。
“嗯,家父与我讲过。”
“家父说,‘入书出书明经术’要领在于‘善用心’,以心意控制思想,不能让心意由着思想。”
“若不能善用心,则只能入书,不能出书,必将死在言下,沦为书痴书呆,”
“未入真学,莫用此术。”
“世才可知此修学法门?”
万山说话笑问他。
刘彦听出深意,道:“我修学之法,是在心境中观身学。并不知‘入书出书’,请万山、明渊指教。”
“心观身学?”
华清不可思议。
此等修学法门,似乎比他所知‘上士修学’更玄妙。
杨万山眼眸羡慕说:“世才所用,才是真正上士法门。入书出书对你而言,不过是入门小道伎俩。”
“所谓‘入书’,即是读书时见书如见宝,一念扎入书中,读书爱不释手,心思沉溺书中,直面经意。这般修学最为通透。”
“所谓‘出书’,即是能够放下手中书,不恋财宝,适时脱出‘入书’状态。”
“家父曾言,入书为贪,出书为透。”
“贪念人人都有,所以入书容易。”
“透脱断欲却难,故而出书更难。”
“尚未明经的儒子乱用此法,极易受困书中,不能脱书而出,故而非真学不可用。”
刘彦明白意思了,点头道:“入书直面经意,确是做学问的好方法。”
“令尊所说要领在于‘善用心’,说的甚是。”
“但我倒觉得,只要控制好‘心念贪欲’,就算不是明经之人,亦能掌握熟用此法。”
“哦?”
闻此言,华明渊、杨万山心抖擞,眼眸齐烁。
万山请教问:“世才有何好方法控心念?我闻释教有‘戒除五蕴贪嗔痴’之法,不知可否用于‘出书’”
“不能。”刘彦微笑道:“贪、嗔、痴各有用处,何必戒除?”
“如果斩去贪念,可还有求取之心?人若无欲了,与泥胎何异?”
“在理!”
万山抚掌又问:“如君所言,不戒贪念,如何能‘出书’?”
“这个不难,茶来再说。”
刘彦眼望门外,看着华府下人送茶过来。
等茶落桌,他端起喝一口,持碗盖请二人过目。
杨万山、华明渊皆不明其意。
刘彦笑道:“贪念就如这茶水,控制贪念最好方法,是用器皿盛它,就如这茶碗。”
“有了茶碗,便知该倒多少水,水满了止住。”
“这不是控制贪念的办法吗?”
“控制贪念,要领在于知道‘满足’。”
“懂得满足之人不会贪心,反之不知足之人,贪心且器量狭小,贪得再多也容不下。”
“最终因贪而害杀自己。”
“下士若用上士之法,就要先明白自己肚量,明白与上士之间的差距。”
“明白自家肚量后,便知能容多少水。”
“入书修学之前,可根据肚量设定一个‘水位高度’,入书修学达到此水位高度,你便自知‘满足’了,便可‘透脱出书’。”
“满足透脱,即是‘详尽释疑’,如‘吃饱饭’的状态。”
杨万山心窍烁烁,领会到他话中精妙,道:“入书如饥,饱而中止,便可出书。”
“不错!”华清也明白了,说:“人吃饱,自然就放下快子。是为‘满足’。”
“入书是吃饭,出书是饱饭,世才兄阐解的甚妙,言简意赅!”
“不知……我可否尝试用此法‘入书出书’养经修学?”
“可以一试。”
刘彦喝口茶扣盖,说:“但切记,初次尝试,不可把‘目标’设置过高。”
“先设低一些,以防设置过高无法满足,而困于书中不能解脱出来。”
“此外,要反复记下‘目标’,不可使自己忘记。”
“比如,你要悟通《礼记·曾子问》这篇。”
“可把它设为目标,觉得明白解惑后,立即脱书而出,不可留恋。”
“我建议你入书前先读书,只有读明白的篇章才可作为‘目标’。”
“如果读时连内容都不通,则不可设定成‘目标’。”
“至于如何‘入学’,两位自行思量。”
华、杨听言通达,一副畅然神貌。
君子已把用法说透,若是再不明白,那就是不可教了。
明渊此刻,切身领会到与真学论学的好处。
只是几句谈论点拨的话,就胜过自己一年苦思。
他答谢一礼,叫来家人,吩咐去东城酒楼置办一桌上等宴席,以备宴客之需。
刘彦阻拦道:“你和万山都有明白,此时心窍应该有一点灵光。不可被酒气所遮掩。”
“真要请我,就等你‘入得书中,出得书来’,那时畅快痛饮,方能尽兴。”
万山附和说:“眼下非得意之时,明渊难得换一场明白,可别得了又失。”
华明渊被二人言语警醒,拱手一礼表谢意。
挥退下人后,他端茶相敬。
“小生能结识二兄,实乃我之大幸。”
“还请二位仁兄多提我的短处,指点我破洞之处。”
说话间,一股清风入窗门,带着桂花香气。
刘彦心脾清爽,转问道:“府上可有桂树?”
“有一颗大桂树,栽种后院,是我太爷所栽,已有百年了。”
华明渊见其有兴,提议道:“世才兄可愿园中一看?”
刘彦含笑起身:“十月金花最香,我愿一睹芳容。明渊若舍得与我一二钱金花,回头我报你汤圆。”
杨万山接问:“世才莫不是想桂花酿蜜,包汤圆吃?”
明渊听二人各提到‘汤圆’,暂压疑惑说:“区区桂花有何吝惜。回头我让家人采摘一筐送到府上。”
“说起此物,小生想起一桩怪异事,不知两位能否解惑。”
刘彦、万山并行出书房,问他口中‘怪事’。
华清说:“小生昨夜睡梦思学……”
“梦见自己在书房读书时,忽有一股桂花香风袭来,使我心头清爽,顿时几分神醒。似乎思想脱梦出窍了。”
“后,我清楚的听见房中有一众人说话,提到我还提到世才兄。”
“一人说‘此乃华府,老太爷与我是故交,你等以后安心住下。明渊公子不是肚量狭窄之人,容得下我等小人’。”
“那人说完,几人道谢,又问他们‘你们见过槐花巷刘郎吗?’。”
“有人答‘刘郎乃君子大人,谁人不知?’”
“又一人答‘我等只闻其名,未曾得见君面。听说他家住有鬼神,有只勐犬,善嗅我等小人,有位道友险些被此犬捉拿,告诉我等不可去见……’”
“小生听闻众人语,几度想睁眼看看,但眼皮沉重睁不开,不久屋中就没声了。”
“今早我起床,觉得此事很怪异,似梦非梦。”
“问老家仆,家宅是否闹鬼,他说未曾闹过鬼。”
“下人们担心是游魂野鬼,今日便在各房点上香火,礼送他们。”
刘彦饶有兴致,明白为什么会在他家书房闻见香火气,随口说:“我家九娘子略懂怪异。”
“她说‘有些人家存在一种精怪,乃宅妖小人……’”
“也许明渊梦中所闻,就是这些精灵。大可不必挂忌讳。”
“若是它们妨主,你家不会有此家业。”
明渊豁然开阔,心忧化解了,说话领路去后园赏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