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韩露的剧组正在准备,刘尚把桌子上的剧本拿给学生当教材看。
剧本拿到手,刘尚问韩露:
“你这个剧本保密等级高吗?”
韩露摇头:
“文艺片没啥可保密的情节,看就是了,不过最好出去不要乱说,我还指望回来卖点票房找补一下呢。”
刘尚想了想,问韩露:
“你们这场务呢,拿点保密协议过来,我让我学生都给签了。”
韩露哈哈笑着说:
“至于吗?我信不过那些学生还能信不过你?你给学生看吧。”
刘尚一边走一边说:
“行吧,我先上课,回头让学生把保密协议补上。”
刘尚跟学生强调了剧本保密的事情,然后当场拆解剧本给学生听。
学生听了频频点头,有人忍不住拍马屁:
“这个乡村伤痕题材的剧本一看就是奔着拿奖去的。”
“必须拿奖啊,稳的。”
“韩露导演竟然还会拍这种题材的,太全能了叭?”
刘尚打断学生们的扯淡,他开口问:
“谁能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结构特征。”
台下学生一脸懵逼。
夸这个电影都会说两句,但是现在要专业性而且针对性地夸。
从结构特征的角度来夸?
那是个什么东西?
见学生都不太敢发言的样子,刘尚只好看向助教江川。
助教江川便解释说:
“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
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
1.剧作结构分析:
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
1)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
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
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
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听完助教的解释,有人点头,有人在思考。
刘尚满意地点点头。
自己招的这个研究生来做助教真是省了自己不少事情。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聊一聊,韩露这个电影在剧本结构上的特征。
韩露远远地瞅见刘尚给学生讲课,回想自己之前跟刘尚学习的情景。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现在自己是能独当一面的导演了。
刘导已经成了北电的教授。
只是不知道刘哥以后还拍不拍电影,是不是就打算退休当老师享清闲了。
韩露想着事情,这时场务过来告诉韩露,各部门全都准备就绪,可以开机了。
韩露点头,站起来,开始拍。
她瞅见盛海亮还蹲在刘尚那边听课,她招呼盛海亮:
“海亮!你要转行当导演了还是咋的?不拍戏了啊?”
盛海亮听到叫喊,噌地站起来往这跑:
“来了来了,导演,我刚才等着没事,就去那边听听课,学习一下。”
韩露瞅了一眼盛海亮,挥挥手,示意盛海亮赶紧去准备。
刘尚这边听完学生们的介绍,点点头,没说好也没说坏。
他又把韩露的分镜头脚本拿出来了,逐一拆解。
拆解完,又让学生们分析韩露的叙事结构。
剧本结构在前,但呈现在荧幕上,还是看导演的叙事结构。
好的导演可以用鬼斧神工的叙事线路,将剧情的魅力拔高一个等级。
这就是刘尚要学生们分析的。
学生们看着韩露导演的分镜头脚本,面面相觑。
这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了。
毕竟他们还是学校的学生,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
刘尚冷不丁拿出来实战的玩意,他们全都抓耳挠腮。
有个别几人脑子稍微活络一点的,可以简单说两句。
但无一例外地都是套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来夸韩露。
刘尚气得拍大腿:
“我是让你们来拍韩露的马屁的吗?”
学生们纷纷尴尬地低下头。
刘尚只好又看向助教江川:
“小江啊,你给大家说说吧。”
江川点头,再次站出来扛鼎:
“韩露导演采用插叙的手段,将主暗两条线穿插推进,从村长这条线上我们可以看到韩露是在做一个有悬念的结构...”
刚巧这会韩露过来听到江川的发言,忍不住夸赞:
“这个学生可以啊,以后能接你的衣钵了啊,刘哥。”
江川见韩露夸自己,受宠若惊,赶忙回应:
“韩露导演您好,我是通过您的分镜头脚本分析的,让我画,永远也画不出来。”
韩露哈哈大笑:
“你的情商比你师傅高多了。”
刘尚瞅了一眼韩露:
“咋了?收工了啊?”
韩露摇头:
“没呢,晚上还有一场戏,这会让他们休息一会,待会搭景。”
刘尚无语:
“你这磨洋工呢,照你这么拍,今年都杀青不了。”
韩露毫不在意:
“拍电影嘛,重要的是心境,放松一点,别那么紧绷了。”说着,拍了拍刘尚的肩膀。
韩露这部电影本来立项的时候打算一年之内拍出来的。
结果现在都一年半了,还剩不少镜头没拍。
不过也没人催她,毕竟投资方一个是刘尚,一个是她老爸。
刘尚看了一眼时间,离下课还有十来分钟。
但是今天他想讲的内容还很多没讲。
因为路上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上课时间没多少。
再加上他们花费了不少时间参观韩露拍电影。
刘尚看向学生问:
“你们谁晚上有课?”
稀稀拉拉有几个人举起手来。
刘尚看向他们几人:
“能翘课吗?”
学生都有些奇怪:
“哈?能是能,但为啥?”
刘尚解释说:
“我打算把下周的课提上来一起上了,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你们觉得呢?”
“刘老师的意思是晚上也在这上课?”
刘尚点点头。
晚上没课的学生当即表示赞成,但也有学生有些纠结。
可能是晚上上课的老师比较难缠。
刘尚便问:
“你们谁请不下来假的,把名字和晚上的课程以及任课老师都告诉我,我负责给你们请假。”
“刘导牛逼!”
刘尚摆摆手,示意没事,他站起来说:
“既然留你们上课了,那晚饭还是得解决一下,你们跟剧组一块吃吧。”
“好的。”“那个,用不用给钱啊?”“你是不是瞧不起刘导,在这吃饭还收你钱?”
刘尚笑了笑:
“不用交钱,待会场务会给你们分发盒饭,你们应该吃得惯,毕竟我觉得剧组的饭比学校食堂的好吃一点点。”
学生们纷纷笑出声。
到了吃饭点,场务给刘尚和学生们分发了盒饭。
场务来到刘尚跟前,询问刘尚想吃点啥,他可以专门去买。
刘尚摆摆手,示意不用:
“我跟大家一起吃就好。”说着,看向学生开玩笑问:
“你们谁嘴娇惯的,有啥想吃的,现在可以提出来。”
有个开朗学生就坡下驴,顺着话茬说:
“给我来份佛跳墙,一百零八味缺一样都不行。”
刘尚点点头:
“好的,这位同学请你出门左转。”
学生们哈哈大笑,都知道那边是厕所方向。
一众人围坐一圈吃饭,有学生提议:
“刘老师,再给咱们讲讲您之前拍戏时候遇到的有趣事情吧?”
这话一说,其余学生立马附和。
刘尚笑着说:
“有趣的事情很多,暂时想不起来,不过既然你们觉得无聊,想听点东西,那我就说说接下来的授课内容。”
“啊?”学生苦着脸。
没想到吃饭的时候还要听课。
“咱们说说影片的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与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
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