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协议达成之后,郑经带领大队人马返回琼州,留下何斌与陈辉在安南鸿基做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
陈辉是新上任的水师琼州府长官,今后他的防区除了琼州府,还多了一个鸿基基地,何斌则带领着工匠在基地周围进行煤矿勘探。
尽管延平王说这里一定有一个大煤矿,不过何斌还是要亲自带人进行勘探过后才能放心。
让何斌没想到的是他带着工匠第一天出去勘探, 就发现了煤矿的痕迹,一些煤层已经被雨水冲刷露出的煤矿的真容。
当地的安南百姓似并不喜欢煤炭,何斌查访了一些农户,发现附近的百姓竟然没有人使用煤炭生火。
何斌只能认为当地百姓并不缺少燃料,煤炭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地的百姓早就知道这些黑色的石头能够燃烧,却没有人敢于使用这种黑石头。
只因烧这种黑石头容易死人,当地百姓就觉得这种黑石头是有毒的, 即使是再缺少柴火也没有敢于尝试用煤炭生火。
这种情况不单单在安南发生, 就是华夏大地,也多有发生,在人类没有有效使用排烟系统之前,一氧化碳中毒就是使用煤炭的最大阻力。
当然这个时代的百姓并不知道什么叫做一氧化碳,他们给这种毒气起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叫做炭毒。
安南鸿基煤炭所产的优质无烟煤,更是难以发现炭毒,所以说当地百姓中招的很多,以至于让百姓看到黑石头,避之如瘟神。
当地百姓听说郑氏要开采这种能够烧火的黑石头,都纷纷嘲笑郑氏,觉得这是在招灾祸到自己家里。
正因为是没有人要的黑石头,郑氏的开采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力,矿山的土地很快就买了下来, 并在当地百姓中雇佣劳工进行采掘。
对于郑氏的采掘, 当地官府在收到郑氏的厚礼之后, 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点赋税, 便给郑氏开具了地契。
安南百姓更是难以抵挡郑氏开出来的相对高薪, 郑氏给安南百姓开出的条件是一个月给银半两,管一日两餐,每日为煤矿工作六个时辰,一月有一天休沐时间。
这个年代,一天管两餐要比每月开出半两银子更有诱惑,普通百姓无论是华夏还是安南,亦或是西方都吃不饱。
每天能吃饱饭对于百姓来说那就是天堂一般的生活,至于,挖煤造成的粉尘污染,尘肺病。那是什么玩意,老百姓根本不会理睬。
当然郑氏还是处于人文关怀,为每一个工作的旷工发放了口罩,并强制所有旷工在工作中必须戴上口罩工作。
很快,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第一船焦炭从鸿基港起航运往昌化,何斌也跟随着运输船返回昌化,有了焦炭的稳定供应, 昌化的炼铁事业终于可以开始进行。
在何斌组织工匠轰轰烈烈地大炼钢铁的时候, 陈永华带着郑氏准备出售给吴军的商品样品,驾着一艘小船在十名侍卫的护卫下,再次进入到云南境内。
这一次陈永华没有去昆明,而是就停留在梨花驿等待夏国相的到来。
在永历十九年底的时候,夏国相才不紧不慢地来到梨花驿与陈永华见面。
两人再次见面夏国相连连道歉:“复莆兄!实在是对不住了,接到你的消息,正值我平西王府年底汇总比较繁忙,一时没能脱开身,还请复莆兄见谅!”
“无妨!好饭不怕晚,就怕不是好饭!”
夏国相听出了陈永华语气中的不满,尴尬一笑道:“没想到复莆这么快就将安南的水道打通了,实在是令夏某诧异!”
“只要是我郑氏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北郑而已,我郑氏略施手段就能让其乖乖就范。”
“不知复莆兄这次给夏某带来了什么货物?”
“基本货物的样品都带了一些,还请夏兄依次品鉴!”
陈永华拿出的第一样货物是鱼肉罐头,夏国相看到陈永华放在桌上用黄泥封着的陶罐,以为是酒便笑道:“复莆兄这是要请夏某吃酒?”
“吃酒的事不着急,我们还是先验货!”
说着陈永华便将陶罐上的泥封拍掉,打开盖子,将里面的鱼肉倒在一个盘子里,递给夏国相一双筷子说道:“夏兄请吧!”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闻着像是鱼肉?”
“不错!这就是鱼肉,夏兄还是先尝尝味道,然后我们再谈这鱼肉的来历。”
夏国相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吃了一口,放下筷子说道:“口味一般,寻常百姓家中是美味,权贵人家没有任何吸引力。”
“若是陈某跟你说这鱼肉是半年前做好的你还觉得味道一般吗?”
“怎么可能?半年前做好了,放到现在还不成了臭鱼干!”
“这就是我郑氏的本事,别说是半年,再过半年,这鱼肉只要不打开盖子他就依然口味不变。”
夏国相一下子就明白了陈永华想表达的是什么,一把抓住陈永华的袖子激动地问道:“这东西贵不贵?”
陈永华指着罐子说道:“这一罐子的鱼肉差不多叁斤左右,售价叁十文,比起猪牛羊肉和鸡鸭肉要便宜的多。”
“这个价格确实很公道,贵部能为我军能够提供多少罐?”
“夏兄!你也知道这东西需要用陶罐装载,沉重而又容易破碎,因此就算是我们之间的贸易全部展开也不会有多大的量。若是由我们运送,每罐还要加五文运费。”
“复莆兄!若是我军自己去运输,贵部能够提供多少?”
“若是贵部自己运输,只要贵部的运力足够我郑氏不限量供应。而且每罐还能便宜五文运费。”
“好!就这么说定了,来年夏某亲自到琼州向贵部订货!”
“夏兄订货不必到琼州,直接到安南我郑氏基地就行,这个基地专门负责与贵部和安南的交易。不过夏兄若是到琼州做客我们也非常的欢迎,正好夏兄也体验一番我郑氏治下的风土人情。”
“复莆兄放心,夏某一定会去叨扰一番的。”
介绍完鱼肉罐头,陈永华吩咐人生火烧水,很快小火炉上铁锅里的水就已经烧开。
陈永华从一个袋子里抓出一大把红薯干粉条放进开水锅里,将红薯粉条烫软,将粉条捞出来放进一个大碗里随便加了一些油盐酱醋搅拌起来。
这一切做完之后,陈永华又拿出一个陶罐拍开泥封说道:“这个罐子里的是真的酒,不过与夏兄平常喝高粱酒与米酒有一些区别。
刚才陈某制作的食材叫做粉条,请夏兄品鉴!”
夏国相对吃食没有在意,而是把眼睛盯住了陈永华刚才所放的盐上面,他指着那罐莺歌海出产的精盐问道:“这精盐就是贵部所产吗?”
“不错!确实是我郑氏的特产,琼州精盐!”
“这盐可能大量供应我军?”
“还是陈某刚才那句话,只要贵部有运力,要多少有多少!”
“这精盐的价钱怎么样?”
“若是贵部自己到我基地码头提货,一斤十文,由我郑氏送到云南每斤加一文运费。”
这个价格已经是经过郑氏上下核算后的结果,如今的满清控制区域粗盐零售价格基本上都在二十文以上。
这个价格明显是高于明朝时期的盐价,清初盐价高于明末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满清杀人心狠手辣,敢于偷逃赋税的盐商少了,官盐多了,私盐少了。
食盐成本低廉,尤其是晒盐法制作的食盐更是只有一点人工成本,盐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流通和赋税。
对于华夏这样一个大的食盐市场一斤盐加一文税收,一年的盐税至少能多收百万两。正因为这是百姓最大宗的刚需需求,自古食盐都是官府专卖。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捞钱,郑氏将比满清市场上质量更好的食盐价格定的更低一些,这就能够给贩卖者足够的利润空间。
“复莆兄!你确定贵部的精盐全部是这种白如雪,一点儿都不含沙子的精盐吗?”
“千真万确,订货的时候,夏兄完全可以去仓储基地亲自查验,若是有问题,不用夏兄说,我们自己就会将出现问题的食盐收回去。
夏兄还是先吃点我郑氏的特产,尝一尝我郑氏特产的美酒,说不定这两样美食美酒一样能带给你惊喜呢?”
夏国相也发现今天自己有些失态,实在是陈永华带来的这些商品都颠覆了自己的认知,无论是鱼肉罐头的耐储存性,还是精盐低廉的价格,都颠覆了夏国相的认知。
夏国相平复了一下心情,再次坐下拿起筷子夹起一根粉条放进嘴里,红薯粉条特有的滑爽软糯,让人立刻产生愉悦的感觉。
陈永华制作粉条的过程夏国相是亲眼目睹,根本就没有什么高明的烹饪方式,完全就是食材本身的香甜。
夏国相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立刻就能传遍大街小巷的美食,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美食价格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