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家先祖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一批人了。
这时我又不禁产生了疑问,当时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是怎么万里迢迢在他国生存下来的?这也太传奇了一些吧!
这个问题我问了符镇,符镇并没有直接回答我。他跟我说,我要的答案都在远诚公的笔记中,让我自己去看。
碰了一鼻子灰的我不禁有些灿灿的,心里却对那些笔记升起了更大的好奇心,我暗自决定,回头一定要好好看看那些笔记。
强忍着猫抓似的心情,继续听他的讲述。
此后就是远诚公回国以后,兄弟五个怎么商量,并加入淮军参与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怎么从官面上洗白,从此上岸的故事,还有后来远军公怎么升迁,怎么殉国等等,零零散散的,这些后面的事情我小的时候大致都听姑奶奶给我们讲过,所以再听着便觉得有些索然无味了。
符镇看着我有些提不起兴趣,就把话题转到了另外一面:“其实当年的远诚公不止为家族发展壮大颇有建树,更是有着诸多神异之处。好多族里的老人都知道这些,所以当时整个族里所有人都听他的。直到现在有些事情还口口相传呢!”
看着他一脸向往的神情,我不禁笑着说道:“好歹你也是新世纪的大学生,一天弄得自己这么神神叨叨的,有意思吗?”
听到我这么说他,不有点不高兴:“你不知道的,等你看了老祖的笔记,就会明白了。”
我不无挑衅的说道:“那好,我现在就开始看,看看到底有什么神异之处。”
从这天起,我就开始阅读这些笔记,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些笔记会给我带来多大的影响。
远诚公的这些笔记主要是从他开始远渡重洋,游学海外的时候开始的,最早的一部分,记载了大量的他从香港坐船一路西去见闻。
第一部分大概有卷,看日期,并不是天天都有,只是碰到他感兴趣的或者他认为比较重要的才加以记录。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年少的远诚公,虽然凭着聪颖的天资已经考上举人,但是少年离家的不安心情,还是流露在了他的笔墨中。而少年人好奇的天性和求知的欲望,也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向往。
第一卷主要是他在护卫伴随下从香港出发,沿着南海航线一路西行,途径新加坡,印度,到达非洲红海岸,再转向南方,沿非洲海岸向南一路到达好望角,并在好望角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登船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最终到达法国。
虽然在这里他记录了很多一路上的种种逸闻趣事,但是对于今天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来说,这些内容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认知了,所以看的我很是有些提不起精神来的感觉。不过在这卷中,之前我那个异国他乡生存的疑问也算是有了部分的解答。
远诚公出海的时候,家里挑了十二个精英护卫。这十二个人,有的是身手敏捷,武艺高强,能空手同时对阵两三人不落下风的汉子;有的是惯走海路,懂风向,识天时的老水手;还有一个一直跟随家里人做走私生意,精通几种语言的掌固。
可以说,为了他这次出行,也是为了保留家族东山再起的机会,当时的家族掌舵人把家族中近乎一半的精英都派给了他。而远诚公虽然表面看上去温文尔雅,但一个十五岁就能考上举人的天才,显然有着大多数人不会拥有的知识结构,更有着绝大多数同龄人都不可能拥有的成熟稳健。这些特质都使得他虽然年龄不大,但一路上所显露出来的运筹帷幄和镇定自若,已经折服了这些多年来一直跟着家族出生入死的汉子们。
而源自于家族血液里的冒险因子和家族从事的行业,更让他早早的就清楚意识到了武力的重要性。一路西行的过程中,他看到洋人枪械的强悍,更为之着迷。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并且可以熟练地应用枪械,这也为他后来欧洲大陆的冒险生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这一卷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在好望角停留期间,他跟随从们与当地的黑帮(也许算是吧)发生冲突,并亲手打死了两个。
这大概算是他第一次杀人吧,想想当时的场景:一个不到十六岁的少年,拿着一把单发的遂发手枪,走到一个黑帮分子面前,面带着清秀淡定的微笑,一枪爆头的场面,我不禁感到毛骨悚然。赶紧将册子合了起来,放回到书柜中。
这时我注意到,柜子里分为上下两层,粗粗看上去,放着大概有五、六十本这样的册子。我心道,这位老祖宗还真够能写的!按照当时的条件,这得写多少年啊!
此后数天,我就拿这些笔记当作古人游记一样随意的翻看着,虽然是按照顺序在看,但显然并没有放在心上,只当是打发时间。有的时候还动员符镇带我一起出去探海。
出乎我意料的是,虽然我摆出了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架势,但符镇并没有再次跟我之前的话题。可能是他也觉得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讲吧。
不过我们俩倒是习惯了没事就一起去那个老房子里看书喝茶的生活方式。各自找一本书看着,不时的说两句,也许是他一个人跟周围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时间长了吧,能有一个有共同语言的交流对象,他显得非常满足。
就这样,我们在这里待了一个多星期。姑奶奶的安葬时间也确定了下来,定在了三天之后。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也感觉到了一阵轻松,毕竟姑奶奶的后事总算是落实了。
这天我依旧如往常一样来到老屋,看到他已经在里面等我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们已经变得如同老友一样随意而自然。我走过他身边的时候随手在他肩膀上拍一把,就奔向书柜,接着我上次看完那本后面的继续拿书。
一边打开柜门,我一边随口问道:“今天怎么没去喊我,自己先过来了啊?”
说着话,我按照上次取书的位置继续拿下一卷,这时我突然注意到,在我取出的这本再过去一本册子的位置,有一个明显的压痕,但是显然是空着的,与前后两卷的位置不同,应该是有人拿走了。
我回头撇了一眼符镇:“哎,这里这卷是不是你拿着呢啊?”嘴里边说着,边拿着册子走到条案对面的另一把椅子上坐下。
这把椅子是我让他从外面弄来的类似于现在的沙发椅。自从我俩开始一起在这里泡茶读书,屋里唯一一把圈椅他坐着,而我又坐不惯外面堂屋里那些四四方方的太师椅,于是我便以喜欢靠着读书为名,忽悠着他从外面踅摸了一把沙发椅回来。这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半躺着在那里随意翻书了。
我一边说着一边翻开册子,这时我忽然发现好安静,我刚才的问话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我抬眼看去,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并不是没有听到我说话,相反,他正定定的看着我,脸上还带着一丝神秘的微笑。
“你发现了?!”我笑着问我。
“什么我发现了啊,那么明显的印子,你当我看不到啊,是不是你拿出来了?”一边说一边我扭头看向他面前的桌子,出乎我意料的是,桌子上并没有放任何书籍,只是在我俩经常喝茶的位置上,已经早早的泡好了一壶茶放在那里。
“哟,这是什么情况啊?不像你平时的做派啊!”我随手放下册子拿起茶壶,给自己的杯子里倒了一杯抿了一口。
“不是我拿走的!”
“什么不是你拿走的?”我的注意力还在茶杯上,这是一套清朝乾隆时期的官窑茶具,价值不菲。
“不是我拿走的!”可能是看我心不在焉的,他加重语气说道。
听到他这个语气,我把注意力转到他身上。
“那本册子”看到我抬头看他,他又再次强调了一下:“不是我拿走的!”
“不光是这本,还有另外几本,也不见了!”他继续说道。
“嗯?”听到他这话,我提起了兴趣。
“怎么回事?”我问道。
“你先看完这本,我再跟你说。”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
听到这话,我开始耐下性子翻开书页看了起来。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基本了解了他的脾气,也许是当家的时间长了,如果是他打定主意的事,最好顺着他的意思来。
这卷开头仍然是远诚公游历欧洲的事,这已经是他来到欧洲的第五个年头。昔日的智慧少年,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个身形挺拔的青年才俊。而这五年在欧洲大陆不同国家的游历生活,也造就了他丰富的阅历和广阔的眼界。
与大多数在欧洲的华人不同,当初以防万一的后备手段,因为家族在国内并没有发生变故,所以他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在这个时候的欧洲各国,虽然有少量的华人,但主要都是清朝中前期从南洋过来的,很早就已经同化了。因此他很少跟这些本地华人沟通联系,反倒是更多的交了一些白人朋友。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鸦片战争还没有开始,这个时期的欧洲人对中国还是怀着一种神秘的敬畏之情的,并没有后来那种高人一等的心态。因而对于这么一个来自中国,并且能够跟他们很好交流的富家公子,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好感。
因为家族对他并没有任何学术上的硬性要求,因此受到19世纪欧洲学者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和地理大发现、以及各种朔古思潮的影响,他对于各国传说中的神秘事件和人文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几乎走遍了欧洲各国,去那些传说中的史前或上古时期的神秘古迹去探访。
在这些文字中明显的可以感受到,当他面对这些神秘古迹时的激动和疑惑之情:“昔秦皇发七十万人造山陵,凡三十四年乃成。彼时其可为乎,能为乎?而又未见泰西诸史载,怪其哉!”
看到这里,我有点意识到,我们的这位老祖宗竟然是一位神秘主义者。一方面是家族热血刀头的现实生活,一方面却是对世界未知之谜的向往探索之情,也是够有趣的。
但继续往后看,后面记述的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这册的最后部分,记载了一件他在罗马游历时发生的事件。当时看上去只是一个偶然,但直至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件事情几乎贯穿了我们家族后来的整个命运,以及我今后的人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