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锅贴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梨树村毕竟离虎台县近,因此除了寻常肉菜,还买了虎台县里最有名的老恒记酱肉。百年老店做出的酱肉,寻常人家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但是宁婉其实对酱肉只是一般,当年她在赵家早吃腻了的,爹前些日子也买过,她更想看看大姑怎么做三鲜锅贴。

锅贴的面是要用烫面的,但是这开水中是要加上些盐,如此面皮才不容易破。烫过面后用冷水和起来,放在一旁饧一饧。

更重要的拌馅,新鲜的小河虾去了头和壳剥出肉,略切上几刀,鲜蘑菇用水淖一下攥干再切成丁,猪肉剁成末,这三样加在一起正是三鲜。

大姑谁也不信不过,一定要自己拌馅。先在猪肉里加些鸡汤澥开,然后放入虾肉、蘑菇丁,还有油、盐、酱油、葱末、姜末、花椒粉,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

面和馅都备好了,可以擀皮了。锅贴与饺子不同的地方在这里,皮不要要擀成圆形,而是长方形,包的时候两端也不似饺子一般捏严,而是略留出口,这样包好的锅贴像一个个小枕头一般。

烙锅贴要用平底锅,先刷上一层油,烧热了再把包好的锅贴整齐地摆在上面,然后大姑拿过一碗凉水,在里面兑了些面粉搅一搅,哗地一下洒在锅贴上面,立即拿起锅盖把锅严严地盖了起来。

锅贴是要闷烙的,大姑站在灶旁等了半刻,侧耳细听着锅里的声音,突然说了声“好了!”揭开了锅盖,又拿了一勺香油淋过,略再等了一下拿一个小铲子从四周开始铲锅贴。

锅贴早烙得表面金黄,里面的馅滋滋地响着,香气四溢。但这还不算什么,真正难做的是上面的一层面皮。原来刚刚洒的水中有面粉,现在水干了那些面粉变成了一层薄薄脆脆的皮,又被刚刚的焖烙变成了浅浅的黄色,且这层面皮并不均匀,有厚有薄,甚至有的地方还是空着的,看起来像一个特别的图案,十分地美丽,将所有的锅贴都粘连在一起。

而铲锅贴的时候,是要将所有的锅贴连同这层面皮一同铲到一个盘子里去的。当初摆放锅贴时是按盘子的大小摆的,现在也正好装一满盘,是有一个脱离了那层薄面皮都要算是失败。

当这些锅贴以当初在锅里的形状原封不动地到了盘子里时,宁婉不觉得“哇!”了一声,“大姑,你太厉害了!”她并不是恭维,而真心佩服,大姑对烙锅贴的火候掌握得太好了,一丝都不差,只要差了一星半点,也不能烙成这么好看的锅贴,而味道,虽然还没尝,但是已经能想到有多鲜香适口了。

大姑便笑着,“这算什么,先给大家端上去,再烙几锅我们吃。”

在大姑家吃过午饭,又去了与大姐道了别,宁婉随着爹回家了。

一头毛驴上放着大姑和大姐两家送的白面、梨子还有麻花、酱肉等等东西,另一头宁婉坐在上面,爹在前面牵着两头毛驴,不知不觉地哼起了小调。

宁婉听着知道爹一定是喝多了,平时他再也不哼小调的,尤其是在自己面前。只是她什么也不说,只坐在毛驴上笑着听,爹虽然有点跑调,但还是很好玩的。

在宁家父女出门这两天,三家村出了一件大事,郭秋柱到胡家村里偷东西被抓住了。

原来郭秋柱在家一向不肯好好干活儿,因此时常被郭老爷子打骂,然后他更喜欢跑出去乱逛,饿的时候便随意偷些东西吃。三家村的人知道了自然处处提防,他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偷到了胡家村。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胡家村里丢了几次东西自然留了神,几个壮小伙子堵住了他,见是三家村的人,便打也没打,只是让人送了回来。

其实这样比打他一顿还要丢人呢,毕竟挨了打,这事也算了了,毕竟偷的也没有贵重东西,不过是些吃食,谁又有什么办法?三家村的人通常抓了他也不过打一顿放了。

眼下胡家村送了人,很明显是想让三家村好好处置,不要让他再去胡家村偷东西了。想也理解,平静的小山村里,平时都是夜不闭户的,现在突然出来一个贼,大家根本接受不了。

三家村的人其实也早有这个想法,只是先前看在郭老爷子的面子不好意思提,现在便都借着胡家村被窃的事劝郭老爷子好好管一管孙子。

郭老爷子被气个半死,只得将郭秋柱捆了关在家里。

宁梁听了于氏告诉他,默然半晌,“郭老爷子早该这样了。”毕竟郭秋柱偷东西,宁家大房因为家里的地离山脚下最近而损失最大,尤其是那片黄豆地,已经有一大片黄豆地里豆秧都被拨走了,是留下秧苗的,上面也几乎没了豆荚。

把郭夏柱关了起来,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起码能让两个村子清静些时日。

农家人最看不得浪费田地,宁梁便趁空儿把那片地重新翻了,先种了一片萝卜,过了几天又种了一片白菜。

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这些说的是秋菜,三家村这里一般都将第一季菜罢园空出地来再种,成熟了储存着冬天吃。

罢园是将地里的东西最后一轮收获后再不要了,比如在城镇县城附近的农田,每到这个时候要将一些早熟的农作物罢园,然后种一大批的秋菜,入冬时卖到城里,一年有两次的收成。三家村地处偏远,自然不可能种大量的秋菜卖出去,因此家家通常只把菜园里一部分菜摘了罢园种些秋菜自家吃。

眼下既然家里又有了一块空地,不必将菜园里的菜提前罢园了,毕竟离秋天霜降还有些日子,还正能再收些菜,农家过日子用心着呢。

种了秋菜,大黄米熟了。大黄米也叫糜子,是三家村这边成熟最早的粮食,只要一百天左右大黄米能长成,因此每年不到秋天能收粮了。大黄米还有一个优点,那是特别耐干旱,又不必非要肥沃的土地,十分省心省力。

大黄米的味道也是三家村这边人非常喜欢的,大家用它做饭、包粽子、做点心,过年时吃的豆包也是大黄米面做的,是比高梁米要精细的粮食。只是因为产量不如高粱,所以各家种的并不多。

接着绿豆也应该摘了。原来绿豆荚一向是陆续熟的,若是不及时摘下,过熟之后绿豆荚裂开,绿豆从里面跳出来,落到了地上,损失大了。因此到了这时节大家便会时常看看绿豆荚长得怎么样了,及时收获。

绿色豆荚有一多半变成了黑褐色,若是粗收将绿豆秧苗拨下晒干再用石磙子将豆子压出,但是宁家种的不多,过日子又是十分精细的,因此宁婉与春玲、罗双儿隔上两三日便去田里摘回一筐筐的豆荚,回来晾晒起来,这样几乎没有白丢了的。

还在伏天里,到了立秋。秋风一起,早晚有了凉意,但是白日中天空蓝得连一丝云都没有,大大的太阳直直地晒下来,比夏日时还要热上几分,大家都说“秋老虎发威了。”

经过秋日的太阳,三家村的地里全变了样,成片的高粱穗突然间全变红了,远远地看着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十分地壮观,三家村的人称之为“晒红米”,也是说高粱熟了。

高粱是三家村里最主要的粮食,高粱的收成如何,直接决定这一年的年景,因此这时三家村人早已经准备好了割高粱的两种镰刀。一种大镰刀,先用它将高粱割倒,然后再用割穗镰刀把穗子割下,打成捆运到场院里晒,然后再脱粒去皮成了能吃的高粱米了,当然磨面也可以。

俗话说一秋抵三春,是秋收的时候要比春耕还要辛苦几倍。

三家村的女人们通常不做田里的活儿,是春耕时也只做饭送饭行了,但唯有在秋收的时候,大家都要下田收粮。

这正是因为收粮食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粮食没熟时自然不能收,可是熟了要立即收回来,若是耽误了时间,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水会让一年的收成损失惨重。因此这时候要抢收。

宁梁自然是家里农活的主要劳力,宁婉将自己裹得严严地跟着爹下了田。并不是她娇气,村里的女子都是如此,是男人也穿得十分严整。原来高粱的叶子边缘十分锋利,一不小心能将人的皮割破,如果不包严了,秋收后免不了要伤痕累累。

爹在前面将高梁割倒,宁婉跟在后面把高粱穗子割下,杆和穗分放在两边,待收割了一块地,两人返身回来先将高粱穗打成捆,至于高粱杆倒是不急,将来有空时再弄行。家里的小毛驴这时也用上,打好捆的高粱穗便由小毛驴驮着送走,省了不少人力。

中午时父女二人牵着小毛驴顺便驮了一捆高梁杆回家,娘早在盆子里打好了水,“先洗洗,饭菜已经摆在桌上,多吃点,干农活累着呢。”(.txt.net )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长津湖开始 万相之王 人族镇守使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陆地键仙 从木叶开始逃亡 星汉灿烂 修罗武神
相关推荐:虚幻降临诡异深海游戏,我能无限制垂钓极品道姑末世求生:我有千倍增幅都市神通修仙从暴毙开始山地合成营到北宋王爷天天奉旨相亲王牌校草别惹我木叶之黑色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