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二年,玄奘四十七岁,太宗皇帝为顽疾缠身,夜里多做恶梦,每次梦境,都梦见他亲手射杀他的兄长李建成,接着尉迟恭射死他的李元吉,然后将两人的首级砍下,血淋淋的,极为恐怖,双目睁开,死不瞑目,太宗每次想起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死状,恐惧之心,让他夜夜无法安眠。
在夜里他总梦见,两人化成厉鬼,走进到他的梦中,向他索命,每次梦到这里,太宗皇帝一定会被恶梦吓醒,久久不能入眠,汗流浃背,脸色发青,呼吸纹乱,久久不能自己。曾请多位御医看病,但不见效果,御医说:此乃心病,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太宗今年已经四十有九,离死期已经不远,他害怕死后下地狱,他的兄弟会找他算账,要他偿命。
每每梦见至此,心神越是不安,已连续数个月,太宗都无法好好安眠,只见日益消瘦,精神恍惚。
该年,玄奘译好了《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奉太宗之召,玄奘带着译好的经本前往玉华宫,与太宗会合;太宗见玄奘气宇非凡,文采秀丽,想封他为官,劝玄奘还俗,但是玄奘极力婉拒。
太宗嘉勉他,并答应尽一切力量帮助他,阐扬佛法,完成译经之大业。玄奘请太宗皇帝为新译好的佛经作序。太宗答应,并提笔写出,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从此世人就称玄奘为「唐三藏」。
太宗并留宿玄奘于玉华宫,为他讲解佛法,玄奘在玉华宫停留一个多月。过不久,太宗的宿疾又犯,又在夜里作恶梦,他总是梦见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死状,看见他们化成厉鬼,来向自己索命。该夜,太宗惊醒,在宫内狂叫,疯狂到处乱窜,嫔妃、内侍惊恐,皇宫之内乱哄哄一遍,众人努力,好不容易才将太宗哄回寝宫。
从此之后,太宗一病不起,御医们束手无策,无药可医,只见太宗日益消瘦,为病魔所折磨。此乃心病,需要心药医治,但李建成与李元吉早已经死,又到哪里去找药方?杀兄、屠弟、逼父让位的恶行,虽局势所逼,即使是唐太宗,也逃不过他良心的自责。
玄奘到宫中谒见太宗皇帝,见太宗卧病,日益消瘦,病情不轻。
「陛下最近身体有恙,为何不请御医医治?」
「那些都是蒙古大夫,说朕的病是心病,朕怎么会有心病?他们尽是一群庸才。」
「那陛下究竟觉得哪里不舒服?为什么会日益消瘦?」
「最近心神不宁,经常作恶梦,导致朕食不下咽,睡无法就寝,以致日益消瘦,身体越来越不好,越来越孱弱。」
「那陛下又为什么作恶梦?」
太宗虽然知道原因,但那是他一生之中最可耻的事,他从来不跟人提这事,也不准人在他面前提这事。
「我不知,总之心神不宁,精神耗弱,经常胡思乱想。」
玄奘知道太宗心中有所隐瞒,但因为身分关系,也不宜再追问,因此告别出宫。一出宫,见群臣在朝上议论纷纷,商讨太宗的病情。
「陛下文治武功,千年第一,如今得到如此怪病,究竟是如何是好?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首。」
玄奘心中好奇,太宗究竟得到了什么怪病?于是向群臣问道:「陛下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日益消瘦,卧病不起?」
「法师有听说过玄武门之变吗?」
「玄武门之变……」
玄奘对玄武门之变历历在心,当初就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太宗皇帝才会发布禁出国令,玄奘因此不得不违抗圣令,私自偷渡出国,前往天竺取经。
「『玄武门之变』是高祖三个儿子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因权力斗争而引发的兄弟相残事件。
「秦王精明能干,无论是治国带兵,都富有谋略,因此很得民心,且其幕下拥有一批长于智谋的策士和勇将。太子认为秦王的存在,着实影响自己皇位的继承。于是太子的策士魏征便建议太子及早消灭秦王。
「齐王势力虽远不及太子和秦王,却因骁勇善战驰名,齐王认为要成为皇位继承人,秦王非铲除不可。于是齐王便怂恿太子,早日将秦王除掉,太子允诺在事成之后封齐王为『皇太弟』。
「太子拉拢高祖身边的嫔妃,请他们在高祖面前为自己美言,并散布秦王的谣言。齐王也建议高祖,说秦王要谋反,不如早日将他杀死。最后高祖接受太子和齐王的提议,定下一项阴谋,决定在昆明池畔杀死秦王。
「秦王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早已派人暗中查探太子的动静,原来是太子的心腹玄武门禁卫军首领,已被秦王笼络。此时秦王的臣子们一致建议秦王先发制人,杀死太子与齐王。
「玄武门是长安宫的北门,臣子们要晋见皇帝,须经此地。秦王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黎明,在玄武门布下伏兵。这一天太子和齐王为了要谒见父皇,经过玄武门时,发现情况不对,立刻调头准备逃跑,可是此时躲在暗处的秦王已经杀出,太子虽连出三箭,但每箭都射空,反被秦王一箭射死。
「这时慌作一团的齐王边逃边战,但还是寡难敌众,被秦王大将尉迟敬德杀死。『玄武门之变』的三天后,高祖便册立秦王为太子。再过二个月,逼高祖退居太上皇,而即帝位。」
玄奘对玄武门的记忆犹在,他到此时才了解,「玄武门之变」就是太宗皇帝的心病,太宗到今日对他亲手杀兄、屠弟、逼父退位的行为,仍然无法忘怀,玄奘心里打算,要为太宗治好他的心病。
隔天,玄奘在宫中,谒见太宗,太宗脸色依然苍白,身体消瘦,显然失眠。
「玄奘,你又来见朕,朕这病是顽疾,并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治好。」
「陛下,玄奘是专门来为陛下讲一个故事,希望陛下专心听我说。」
「好的,你说吧……」
「在某寂寞的秋天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位旅者蹒跚地赶路。突然间旅者发现在薄暗的野道中,散落一块块白物,仔细观看,竟是人骨。
「旅者正疑惑之际,突然传来惊人的咆哮声,随着一只大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这只老虎,旅者顿时了解白骨由哪来,立刻拔腿逃跑。
「显然是迷失方向,旅人竟跑到一座断崖。毫无办法之中,幸好断崖上有一棵松树,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于是旅者毫不犹豫,马上抓着藤蔓滑下,可谓九死一生。
「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离,老虎是何等生气,在崖上狂吼着。
「幸亏藤蔓的庇荫,终于救回一命。旅者暂时安心,但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怒浪澎湃,且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等他,旅者全身战栗。
「但更恐怖的是手握的藤蔓,其根处出现了两只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开始啮着藤蔓。旅者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想逃。
「每当摇动一次藤蔓,便有水滴滴下,这是从枝上筑窝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旅者因蜂蜜太甜,完全忘记正处于危险万分之地,而陶陶然地心志被蜂蜜所夺。
「释迦牟尼开示这愚痴的旅者之相,便是指所有人类的『人生之实相』。」
太宗听出意有所指,便向玄奘问道:「那么释迦牟尼在这段譬喻中到底是意味着什么意思?」
「释迦牟尼这段『无常之老虎』的法语,是开示人生真实之相。」
「孤独的心灵,旅者即是指自己;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无尽寂寞的人生。人从生下来时,就成为旅者在做人生之旅。既是旅者,应知目的地。如今以何目的而出生到人间来?若不知,不能不说和愚痴的旅者一样。
「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是孤独一人旅行。虽说有亲属、家族、朋友,但并没有可以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互相理解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而生活下去。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心灵的孤独。
「路边的白骨是人生旅途中,家族、亲属、朋友等的死亡。人活着应该看到很多白骨,那时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
「饥饿的老虎所譬喻即是死亡。在世间存在的一切之物都是无常,故非死不可。死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无常之虎猛然地逼来,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所以平时不想去思考它。如果认为说死亡的事,而感到阴森森,并且厌恶的话,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死亡必然会来到,这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唯有与死正面对决,而获得解决,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接着攀上崖的松树,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面前仍是无力。像那样有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人生犹如梦中而寂寞地死去。能掌握金银、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因此能够笑的面对死亡是不可能的。
「藤蔓所譬喻的是『我还不会死』的那种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但即使认为还有十年、还有二十年可活着,但到底有多长命?想想看便知,已过去的十年、二十年,只不过是咻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
「不断咬啮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互相地在缩短寿命。所谓活了一天便死了一天,一刻也不休地在啮着生命。最后藤蔓必定被啮断,这便是『死』。」
「其实陛下心里害怕的,并不是当初『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而真正害怕的,乃是死亡。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对死亡不了解,对死后的世界充满无知,但死亡与诞生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过程,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一切的源头都是虚无,死了之后,只不过是再回到虚无。」
「在人世间的一切名利、地位、金钱,只不过是人生的附庸品,美丽、丑陋、知识、愚蠢,只不过是人生的表象,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大智慧,人生的智慧是能看透,能看透生死,能看透美丑,能看透善恶,能看透名利。一切都能看透,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
「当初陛下与兄弟之间争权,陛下的才能与仁慈都超过你的兄弟,为了自保,不得不杀了他们,这无可厚非;但是祸及兄弟家人,手段也未免太过残忍。陛下至今,所建下的丰功伟业,是历史上鲜少帝王能够相比,陛下确实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对得起百姓,也对得起你自己。
「之所以梦见兄弟的惨死,并不是你觉得愧对兄弟,看见兄弟的死,就预见自己的死,陛下无法看破生死,所以才害怕死亡。希望陛下才发挥大智慧,勇敢的面对死亡,认清死亡,自然就会不怕死亡,也就不再作恶梦。」
太宗听了玄奘一席话,领悟许多,从此之后,就鲜少再做恶梦。
这天开始,太宗日益笃信佛教,与玄奘法师暂不相离;对玄奘的食衣住行,极优厚对待,太宗下令赐给玄奘袈裟一件和剃刀一支。
之后玄奘随着太宗归回还京,移居弘法寺,此寺乃太宗命人预先建造,专为玄奘还京之时,供给他住。玄奘每日,白天就陪着太宗说佛,晚上就回到寺内,翻译佛经。皇太子李治下令新建慈恩寺,名为大慈恩寺,剃度僧侣三百人,再请五十名高僧入住;另外再造翻经院,令玄奘移居此寺翻译佛经,并兼任寺上座职。
贞观二十三年,玄奘四十八岁。
四月,玄奘随太宗与皇太子去翠微宫;陪太宗说佛法及在五印度时的见闻,太宗听了大为喜悦,恨与玄奘法师相见之晚。
五月,太宗驾崩于翠微宫之含风殿。还京发丧。皇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来年改元为永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