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被硝烟笼罩,但是奔腾的马蹄和惨烈的呼叫却不会因为硝烟而听不见。
半个时辰,枪声整整一个时辰都没有停歇过,就算武锐军的火枪质量不错也不可能经受如此高强度的击发,如果不是军中火枪储备太多,估计这个时候,武锐军想要维持现在的火力强度都不可能。
可即便如此,按照军需官的判断,如果敌骑围攻叁个时辰以后,武锐军的火枪报废至少叁成,剩下的火枪也不堪再用。
也就是说敌骑如果还能坚持叁个时辰,那么武锐军就该进入最残酷的冷兵器搏杀阶段,那个时候军中的伤亡将会几何倍数直线提升。
冯恺眉头紧锁,按照战损代价比来算,当一支军队承受的伤亡代价超过叁成以后,军队士气就会降落谷底,几乎没有任何一支古代军队能够承受五成以上的伤亡,真到了那个时候,军队早就崩溃了。
真正能承受五成以上甚至百分之百伤亡率的军队在冯恺的印象当中只有一支,那就是后世拥有无比崇高信仰,为了……
在这个时代,不要说是冷兵器为主流的满清军队,就算是接受了整整四年思想教育的武锐军,其意识程度也没有高到完全无视死亡率的地步。
因为武锐军传输的思想固然有民族思想的觉醒,但是所有的军人第一忠诚的对象不是民族而是冯恺!
个人、国家和民族,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封建体制背景下,不要说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就算是寻常权贵豪族的家主,他们对待自己下面的那些人,要求的也是忠于自己而不是某个王朝。
家天下,家天下,家在天下前!
冯恺很清楚家天下的弊端,比如君王昏庸与贤明直接会影响到王朝的兴衰,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强盛的王朝也会沉疴难起,最终不可避免的滑落在无底的深渊。
想要王朝永远传承下去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懂得取舍,对于冯恺而言,就是放权和制度的改变。
就算历史上再如何雄才大略的皇帝,其个人的智慧也不可能比满朝上下的人尖子合力更强,皇帝做出的决策不一定也都是对的或者对于这个天下都是有益的,因此皇帝的所谓乾纲独断,往往就是悲剧的开始。
对于天下而言,最最重要的权力无非是政权和军权,冯恺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朱元璋那样的狠人,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了丞相制,就差没把自己给累死。
为何说大明的体制是历代王朝当中最健全的?
因为内阁六部这样的制度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在限制皇权的同时,哪怕皇帝完全不作为都能保证帝国的有效运转,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有一个完全独立不会和文官集团同流合污的监察系统,那么无疑会更完美。
制度上的优势在嘉靖和万历这两个旷工一旷就是几十年的皇帝执政期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崇祯时期,这一制度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破坏。
基本上没有任何安全感的崇祯将猜忌心理发挥到了极致,当然帝王疑心病重不算什么大错,错就错在他以为自己的智慧和天空一般高远,和大海一般辽阔,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驾驶大明这艘破轮驶向更远的地方。
事实上他彻底错了,崇祯一朝并非没有肱骨之臣,相反因为乱世涌现出了一大批能臣干吏,这些能臣当中并不缺乏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好官。
但是没用……
崇祯但凡能学习嘉靖和万历皇帝的优良传统,大明绝对不至于会亡社稷,至少国内的农民起义根本不可能发展成燎原之势,而且经过农民军的肆虐,相当于大明经历了一次王朝末世的人口大衰减,那么只要集中全力将满清干趴下,大明续命百年根本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只可惜大明遇到了崇祯这个志大才疏的家伙……
在冯恺的见识当中,下放政权,牢抓军权才是一位君王应该去做的事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用的理念大胆放权给臣子,去最大限度上相信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自己保留一票否决权,最多加上一个豁免权也就够了,再多纯粹就是挑战自己的智商和给自己找麻烦,实在是得不偿失。
至于体制,在冯恺有限的认知当中,后世的大会就很不错,让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民间有威望的人士参与到国家未来的决策当中,让天底下的百姓都觉得自己是这个天下的主人,他们才会真心实意的为这个天下,为这个王朝好,而且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从而任何敢于反对这个政权的人都是天下万民不共戴天的死敌。
想要达成这一点,首先要消灭的就是真正的特权阶级,比如权贵,这也是冯恺不止一次在军中灌输以后要是夺了天下不会封爵的原因,这是在打预防针。
当然,在成都时候说大家都不会太在意,武锐军连四川都没出去,谈取天下就是一个八字没一撇的笑话,谁当真谁傻。
可真到了夺取天下的那一天,冯恺真要不大赏天下,真个不封爵,这些随他出生入死的弟兄谁会愿意,到了那个时候,冯恺恐怕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挥起屠刀,最终在史书上落一个薄情寡义的名声。
更何况,权贵阶层哪有那么容易消灭,真要说起来,冯恺要是成了皇帝,他自己就是最大的权贵,皇帝说起来也只是最大最至高无上的爵位罢了,消灭权贵难道不应该先消灭自己?
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悖论……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至少现在的冯恺还考虑不了那么长远,就算到了那一天,他要出手的对象也不能是自己的老弟兄,而应该是南方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
至于当前,冯恺的首要目标更应该具象化,那就是消灭满清掉西路军的阿济格军团,然后夺取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