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中原】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语。

中原地带,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也是所有帝王最想统治和征服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来说,如果大汉失去了中原,那它也失去了大汉帝国的核心!这也是正统皇帝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正统”的原因之一。

他这个正统皇帝终究不是名不正言不顺,不管他怎么说自己是正统,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他是至正帝的叔叔,之前也是承认了至正帝的皇位合法性的,现在又起来反对,明显有小人的嫌疑。

当然,皇位是谁的,终究还要靠手中实力来说话。正统帝会这么着急登基,很大程度上是被吴公和益公的举动给勾引的。在邹燃以中央的名义兵出潼关以来,吴公和益公并没有响应—当然,对于吴公这个“国贼”来说不响应是能够理解的。但一直不响应吴公的益公,居然也不响应邹燃,这就难免让正统帝心里会有别样的心思:是不是益公殿下也不认可那个小皇帝呢?

要知道,原来的四大元帅,如今仅有硕果仅存的益公和吴公,胡公自邹燃归来,已经常驻西北边疆,防止吐蕃州匈奴死灰复燃,又要戒备阿拉伯和罗马帝国东侵,大汉帝国内也就这两大元帅在军中影响力最高。而吴公又是第一个“清君侧”的人,所以益公本是众望所归的统帅---邹燃怎么说都太过年轻了,军功赫赫、位高爵显,但嫉妒者则会不断的贬低他,唯有益公这个七十高龄的老公爵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当李珊攻破太原府,兵出大同,准备进占云中草原时,益公依旧没有任何动静。这才是正统帝登基的促进因素:看来益公是真的有别的心思,是对那小皇帝不满意的,至于不满意的原因很可能是邹燃一个毛头小子,十几年前还只是乐浪的灾民而已,如今却成了大汉的燕王,比他这个益公的爵位还要高,是个人也不满意啊!但如果他不登基,不论怎样都无法名正言顺的给予益公更高的爵位,于是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益公和吴公,直接提升到王爵!

但,这真的有用吗?

“竖子安敢窥探大位!实在该死!”这是益公在得知自己被正统帝册封为王后说的第一句话。

这一代唐公李建成就在他身侧,他带来了长安至正帝的封赏诏书:册封益公为太子太师,实封益州节度使,领河北诸道军权。

相比起正统帝的王爵而言,至正帝的册封显然不够分量,而且此时益州和河北诸道本来就在益公手里,至于太子太师这样的荣誉爵位,也远远不如益王来的尊贵。

但就是这道诏书,才让益公感到踏实。

“老臣领旨!”当益公当着所有幕僚和下属,郑重其事地领了这份圣旨时,所有人有有点惊诧!

其实现在的局面,很多人都觉得乱世已至,没有上百年的征伐,帝国很难再次统一。毕竟长安至正帝只是占了大义名分,益公占了人和,吴公虽然人人喊打,但占据着地利,正统帝则据有天时。但如果吴公与正统帝合而为一,天时地利皆在正统一边,再加上益公,未必不能问一问鼎之轻重。

更何况,至正帝只给益公发了诏书,对于吴公是没有任何容忍度的。在这种情况下,益公怎么会突然表明态度,站在长安至正帝这一方呢?

事实上,尽管至正帝这一方看似气势汹汹,南下东出都打的有声有色,一下夺回大半江山,可随着各方节度使救援荥阳,平阳公主的大军已经退回虎牢以西,根本无力继续往东。在这种局面下,益公又怎么能突然表态?

别人不懂,李建成还是知道的,益公看来是觉得“云中密议”的时机到了。

所谓“云中密议”,其实是胡公、益公、唐公、吴公四人在当年成为帝国四大元帅之后在云中进行的一次聚会。这次聚会前后将近三个月,四个人就当前帝国的内忧外患进行的最深度的分析,然后得出了大汉帝国已经病入膏肓,若不做大的改变,不出五十年,必将灭亡的论断!

当时的情形有多糟糕,对于普通民众当然不清楚,但作为人中龙凤的几人,却能明确看见。而若不是邹燃坐上了燕王的位置,怕也是看不到那些危机的。

帝国在二十年前开始,就发生了那么多糟糕的事,天灾、人祸、外敌入侵、匈奴肆虐……简直是所有王朝灭亡前的前兆。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在四位元帅看来,大汉帝国会造成如今的境地,最大的原因其实不是外敌,而是自身。

人口,是让大汉帝国陷入崩溃的最重要原因!

经过一千年的发展,当时的大汉帝国拥有人口超过了六亿,这还是老州的人口,新州人口也超过了四亿,总人口在十亿往上!

想想十亿人口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国家而言是多大的一个负担。如果无法对比,看看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能得出结论了。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当时玉米、番薯等高产粮食引入了大清帝国,导致人口急速增长,但土地却还是那么多土地,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在洋务运动之后短短十数年就急剧恶化,而其他的因素也加深加快了这一恶化速度,以至于中原王朝又要通过极其惨烈的方式—战争—消减人口来达到土地与人口矛盾缓和的目的!

而对于大汉帝国来说,经过圣祖改良的政体极其稳定,有了新州和不断扩张精神的大汉帝国持续了五百年,同时经过圣祖改良的教育制度也培养出大批的精英,这些精英借助帝国的良性政体不断缓和帝国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土地与人口的矛盾。但到了汉元千年,这种矛盾终究已经太深,到了不得不作出改变的地步。

这种情况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国家来说,几乎是无解的痼疾,每次只能通过战争、王朝兴替来完成缓和的目的。

作为军人,四大元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也只能想到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消减人口的这一方式来完成目的。所以才有了云中密议。

但这消减的毕竟是大汉子民,不是对外作战。四人中谁人挑起战火,都将要面临千古骂名。云中密议中,原本是胡公想做这个帝国的“千古罪人”的,但最终还是被吴公抢了去,他的理由很强大:“蛟龙卫东靠大海,没有强大的敌人,可不论是胡公、益公还是唐公,你们都不可轻动,一旦出错,匈奴南下或者外族入侵,导致大汉颠覆,那我们才是帝国的千古罪人!”

于是,才有了吴公的突然发难,进攻帝都的事情。

可事情脱离了四人原先的密议,最终还是被匈奴人抓住机会攻破了帝都,导致上百万百姓的罹难。

这个事情其实对于益公、胡公和吴公都是莫大的打击。以至于三人到后来都有自杀谢罪的念头。但为了维护大汉社稷,他们又不能现在倒下,必须强撑下去。

于是有了后来胡公西征,有了吴公退回金陵,而益公继续固守河北诸道等等事情。

再回到如今的局面,邹燃挟西征归来之威望,一举稳定了长安局势,同时打造了一支还算堪战的劲旅,东出两个月,即引起天下侧目,可以说,只要这种情况继续维持下去,大汉重新一统并不困难---当然,这是益公和吴公不再给这场战争制造困难的前提下。

那现在益公还会制造困难吗?

当然不会。

益公老了,已经七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只想着让大汉帝国通过这种模式来消减人口,并不是要灭亡大汉的国祚!他还指望着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帝国重新一统呢!

不过人心是会变的,特别是在乱世之中。人一旦看到机会,稍微有点实力的人都想往上爬。要不得当初吴公也不可能鼓动那么多蛟龙卫的将士跟他干这事。益公的麾下也不例外。

益公想要归顺长安至正帝,这就代表了至正帝那一方不但占据了人和和大义,重归一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对于有野心的人而言,又怎么甘心呢?

正是出于这一种考虑,益公才向胡公把李建成要了过来,并且不断培植李建成的实力。应该说,在如今益公的阵营内,李建成的实力已经不逊色于他。

有了李建成做保证,益公在接受了朝廷的诏令后,毅然开始清理麾下的不稳定因素。

汉元1016年八月,益公向长安至正帝递上请求回京述职的奏折,并且请求长安立即派遣重将前往燕京,稳固河北诸道防御。

一时间,天下哗然!

更让天下震惊的是,汉元1016年九月,身在金陵的吴公居然也向长安至正帝献上认罪奏折,并乞朝廷立即派人入驻金陵,安顿蛟龙卫。

可以说,益公和吴公的两份奏折,顿时改变了天下大势,也让许多蠢蠢欲动的人熄了心思。

而身处中原地带的正统帝则被这消息彻底搞懵了。

也是在这一刻,所有人才意识到,或许帝国重生之日,已经不远!(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万相之王 人族镇守使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修罗武神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从长津湖开始 从木叶开始逃亡 星汉灿烂 陆地键仙 我有一剑
相关推荐:永夜至尊永夜阴阳路工作指南阴阳酒馆万事屋与小酒馆庶女有毒:凰倾天下全民领主:开局召唤亡灵战将嫁武夫在影视世界签到我在末世建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