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每个古代王朝都会存在的一种问题。
都是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将百姓的地占为己有,自己圈成了自己的,原本那片土地上的百姓就会没有了自己的根基,被迫流离失所。
只是,后世在对外的宣传上, 最后一个王朝在这方面的问题被传播得比较多。
而且,初期的情况确实存在且严重,但不代表其他朝代就是白莲花,没有这种事情发生。
像土地这种硬通货,除非是贵族群体不存在了,否则搁哪一个时候,贵族群体都不会放过嘴边的肉的……
像是大明鼎鼎大名的福王千岁, 良田万顷, 不知道圈了多少老百姓的土地。
许多百姓因为灰色地带的土地被人占走了, 自己却没能分到一点儿,被迫以流寇的身份存在,或是直接被逼死了……
只是,像福王这种圈地的人,却依旧享受着顶级藩王的待遇。
舒舒服服躺着,抬手便是万顷良田。
现如今,大明的辽东边界,便出现了一种极其离奇且荒唐的事情。
那便是——
辽东边界的大明百姓,因为没有土地耕种,流离失所,再加上大明的边境管理情况,懂的都懂,由于大明军制制度的奇葩特性,只看重斩首数目。
只有斩首才能得到赏钱,以往的先登、夺旗、冲锋、破阵等等关键性举措,都被无限的降低了重要性。
有理性的人,应该都知道先登、夺旗、冲锋、破阵等举措, 在一次战役当中,该是多么的重要。
这相当于打破僵持的存在!
一旦发生了,就是极度鼓舞士气的情况。
古往今来,只要有士兵敢于做出这种关键性举措,或是已经做到了,那这些士兵,就会得到无比崇高的待遇。
像是后世的那个最后一个王朝,一个微末绿营小兵王连在和缅军的交战当中,成功破敌,最后,他因此一举,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了。
一连被皇帝直升了许多级,直接成为了游击将军。
就连那一朝的知名大臣海兰察,从蒙古打到缅国,从大小金川打到藏地,可谓是全国各地,各种险要地区的仗全都打了一遍, 功绩累累, 功勋无数, 最后挂在了紫光阁的荣誉墙上, 留名千古。
殊不知,这位强悍的大将,当初只不过是最低端的索伦小兵,因为一次战役当中,成功做出了那种关键性举措,成功翻身。
之后,因公被接连提拔的他,也并没有辜负皇帝的深恩。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打遍大江南北,各地边境全都走了一遍……
要说,如果没有那种对战役的关键性举措大加嘉奖的话,像是王连和海兰察这种勇勐的武将,就不会被发掘且起用,也就没有那么辉煌的未来。
要知道,王连当初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绿营小兵,但是,他身先士卒,找到了一个木栅栏,攀爬而过,孤身一人在数百名缅军中冲杀,此举刺激到了同僚,十几名士兵这才紧跟其后,杀入敌阵。
而王连也在杀敌十余名后,在战友的掩护之下,拨开木栅栏,外面的大军这才能趁势蜂拥而入,敌军大败而逃。
过后,论功行赏,王连毫无疑问,居功至首,方才被皇帝直接封为游击将军。
从王连的事迹,不难看出,能够在战局当中敢于充当这个破阵者的将士,是多么的重要且关键。
因此,他后续得到的荣耀,与他的勇勐和担当,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有这种勇士的存在,朝廷才更要对这种破局者加以重赏,方能鼓舞士气,让众将士们敢于做出这种关键举措。
但是,以往历朝历代,对这方面都是大加赞赏的情况,在大明,却反了过来。
本末倒置了!
变成了以斩首数目为核准关键,对那些破局举措反倒是不看重了。
有时候,那些破局者,其实以个人来说,根本斩首不了那么多,但是他的举措,在当时的战况中来看,无疑是最为关键的。
以斩首数目为主要论功方式,未免反了过来。
以至于大明的士兵,后来都变成了对战术不讲究那么多,也不愿意有人执行,大伙儿更喜欢的是躲在后面捡漏人头,冲在最前面的人,反倒失去了先机,很可能命都没有了,自己斩的人,自己没有小命享受这斩首带来的赏钱,反倒便宜了队友。
岂不是冤枉了?
所以,这个情况,造成了明军古怪的作战习惯,和后续的失败撇不开关系。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怪的核准方式呢?
原因很简单——
朝廷认为,战役中的破局方式,因为在溷乱的战场当中,不了解战况的人,并不能证明这一点,很容易造假。
因为这种情况,不是身在环境中的将士们,万一底下的将军领头作假,给人贴金,冒领了功劳怎么办?
而且,大明是以文制武,文官统领武将,只有通过了文官的审核,武将的功绩才能得到认可。
只是,文官并不会上阵打仗,更不懂那些破阵的关键点,总觉得底下的武将会以此欺瞒自己,于是就做出了以斩首数目为核准方法,简单快捷。
虽然不懂打仗的细节,但文官起码还有一双眼睛,看带来的敌军人头,总能理清楚功绩。
然而,这样的情况,虽然杜绝了武将对破局举措的作假行为,但却催生了更加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杀良冒功,和延误战机两种情况!
后者,发生过不少次。
明明打赢了胜仗,但是士兵们一看到满地的敌军尸体,直接走不动路了。
只要往前追击,就能歼灭敌军,可是士兵们不愿意走了。
看到人头,双眼发光,跟发了疯似的。
不管不顾,直接蹲地方疯狂割人头,警惕性全无,追击也不当回事了。
以至于,甚至发生过儿戏般的被敌军瞧准时机,在明君满心欢喜,沉醉于割人头的时候,趁机回击,结果明君大败的情况……
明明一开始打赢了,最后却因为专注于割人头而打了败仗,这种荒唐的事情,发生了还不止一次。
当然,除了有心了解这些的人,普通人是不会知道这种情况的。
因为根本没有宣传……
就算没有发生被反过来打败这种情况,许多情况下,都因为割人头而延误了许多战机,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为了所谓生怕先登、夺旗、冲锋、破阵等等破局关键行为被武将作假,那些官员为了制衡这种情况,干脆舍弃了对破局行为的奖赏,进而本末倒置的看重割下来的人头。
以我军割人头的数目来核准这一次战役的功劳……
这未免太过荒唐!
但是,正因为这种荒唐的本末倒置,又催生了另一种在大明十分常见且更为荒唐的现象——
杀良冒功!
尤其是在大明的边境地带,比如辽东各地。
许多边境的对方军民,为了生存跑过来投诚,结果边境军因为朝廷不发饷银,自己割不了人头没有奖励,干脆把这些已经投诚的民众给霍霍了。
由于这类事件发生了不少次,导致许多边境对面的军民都不敢轻易投诚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最离谱的莫过于割自己人的人头!
顶级托尼老师,最早便产生在大明时代!
我方大军打了败仗,死了不少士兵,边境总兵惶恐不安,为了掩盖这种败绩,总兵不敢把阵亡将士的数目往朝廷上报。
但是,死了士兵,虽然不上报,但总要银两安置吧!
否则,那些士兵的家属们肯定会怨声载道,联合起来参自己一笔的。
于是,这些边境总兵就会把目光放到自己的边民身上。
准确来说,是头上!
没钱安置阵亡的士兵,但总要弄个由头,搞来一笔钱。
既然没有能力去征讨敌军,那就把自个儿的大明边民给霍霍了,再帮这些被霍霍的边军理个发,把他们弄成蒙古人或者是女真人的模样,给朝廷报功。
蒙古人人头奖赏最高,女真人稍微少一点。
但是,斩首蒙古人难度也更高,所以,他们往往会将这些被霍霍的边民理发,假装成女真人上报。
因为朝廷人头审核有些严格,所以,这些大明边军的托尼水平可不低。
也难怪后来投降了对方后,理了个发,战斗力直接爆表。
毕竟,理发都是各种好手了……
这种杀良冒功的行为,历朝历代也都有发生,但因为人头审核制度的产生,在大明尤为严重。
上述情况,绝非虚构,不相信的人自可查询一下……
正因为辽东边民日子太苦,不仅经常遭到蒙古女真的劫掠,连自家军官都带头来时不时霍霍一次。
经典的——“老乡,借你人头一用”就是在这儿产生的!
以至于后来,大明的边民直接出走他乡,远走蒙古了。
在辽东边境的俺答汗那边,十几万大明边民来到了蒙古落地,由于蒙古这边的俺答汗对土地兼并剥削的事情并不熟练,所以收留了他们后,这些大明边民的日子竟然比当初在大明境内过得还要平静一些。
为了收留这十几万的大明边民,俺答汗专门建立了一些城池来安置他们。
呼和浩(禁)特城,就是俺答汗专门给这些边民居住的地方……
这十几万大明边民在自己境内没有了土地,流离失所,还时不时被借人头一用,跑到蒙古反倒是有了自己的栖身之所,能够安心的种田了。
除此之外,更加奇葩的是,由于那些蒙古人尝尝受到蒙古首领的剥削,也有一大帮子蒙古人干脆跑到了大明边界,请求收留,在辽东边界开始了自己的放牧生活,顺便担当一下大明对外的防御工作……
是不是非常离奇?
大明边民因为被侵占了土地,也经常被自己人割人头,由于俺答汗对土地的剥削并不熟练,反倒给了这些边民在那边种田生活的空间;
至于那些蒙古放牧人,因为俺答汗对剥削蒙古人很有一手,所以他们离开了故土,跑到大明边界去放牧生活……
两地的边民,反了过来!
历史上,有时候正是这么的荒唐。
如果不是确有其事,真的写在小说上,都被人喷成瞎写一通……
大明圈地的事情,甚至还蔓延到了女真境内。
自己的地不够圈了,为了扩大军屯,辽东边界干脆把那些刚刚安顿下来,打算好好过日子,且已经归顺的女真人全霍霍了,还把他们的地占为己有,上报朝廷,是他们作乱,自己已经完成了扩大军屯的任务。
不仅大功一件,还用斩首数目得到了不菲的奖赏!
Emmm,这种犁庭手段,层出不穷。
为了割人头,已经丧心病狂了……
所以,后续女真才会出现那种勐人,把人给逼反了……
由此可见,这种土地兼并带来的圈地行为,在这年间是多么的严重。
也难怪那大舅哥的堂弟的岳母的嫂子的女婿的堂哥的儿子的结义大哥那些人,就算自个儿的地方官儿实在非人哉,都不敢轻易离开本地。
他们比其他百姓,好就好在还有一点儿自己的地,如果走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尽管这些个父母官儿简直有辱“父母”之名,但也好歹还有块田地,多少有些盼头。
正是因为那些丧心病狂的地方官儿存在,大致了百姓们对那些贪腐情况尚且没有那么严重的地方官儿充满了宽容之心。
彷佛他们情节这么低,已经是非常难得,是百姓之幸了。
不得不说,这种思想,也是奇葩。
但说到底,都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当情节不严重的时候,百姓们是没有心思去反抗的,只会自认倒霉。
因故,也难怪那些黑心亲戚会看准了这一点,对自己的亲戚往死里坑。
因为做小奸小恶生意的他,根本够不上情节严重这四个字,完全有能力去贿赂官儿,那些官儿,也不会有任何被追究的负担来偏袒他们……
为此,那些亲戚报官讨回公道的想法,最终只有失败一途。
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