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据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文字修订版。首发链接:http://cms..com/news/1687.html
讲课主题:网络文学的勃兴与作者的写作境界
讲课单位:网络文学大学·创作研究院
讲课老师:刘英
讲课时长:2小时
修订时间:2013.11
主持人介绍:今天我们请来讲课的老师是:网络文学大学常务副校长、17K小说网总编辑刘英老师,他讲课的题目是《网络文学的勃兴与作者的写作境界》。刘英老师笔名是血酬,他是17K小说网的创始人、总经理,著作有《网络文学新人指南》、《网络小说写作指南》等。刘英老师关注和从事网络文学很多年,他撰写的《网络文学新人指南》是网络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正规化、系统化对作者进行指导和专业的书。他的《网络小说写作指南》也是网络文学史上第一部纯粹的创作理论教程(未完稿)。
刘英不但是网络文学领域运营的专家,带领17K小说网实现连年盈利,同时他在网络文学的教学方面也很有经验。作为网络文学编辑领域的专家,他经常被邀请到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地作协,鲁迅文学院等单位进行授课交流活动。他创建了网络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正规化作者培训组织“青训营”。目前青训营已经培养了18000多名网络文学作家,在2013年10月30日,网络文学大学正式发布,他受邀担任常务副校长,主管网文大学的日常教学工作。
现在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英老师给我们讲课!
刘英:
大家好!
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潮流了,10月30日,网络文学大学正式发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老师担任网络文学大学的名誉校长,并讲了第一堂课《作家的成长与文学的发展方向》
视频链接:http://daxue..com/lessons/moyan01.html
用莫言老师的话来讲,无论是民营公司,中国作协还是中国政府都对网络文学非常的重视。而一个新生事物到了官方开始重视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事情已经基本成熟了。网文进入成熟期是值得期待的,当然在成熟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今天讲的重点,有时间我会穿插的讲一下)。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讲的题目,叫“网络文学的勃兴与作者的写作境界”,这个题目略有些宽泛,为免词不达意,我打算分成几个部分来讲:
首先,介绍一下我个人的从业经历,以便大家了解我的知识结构和背景:
我从高中时候就上网看书,大学时候开始做网编,05年进入起点,06年参与创建17K,整体来说在这个行业做的时间比较长,身份转换的也比较多。
首先我是一个读者,原先在BBS看书,后来有书站以后就转到书站了。在网络文学上花的钱已经有一万多块钱,都是自己充的,不管是网银还是支付宝,都有据可查(在17K网是VIP9,意味着充值过了1万元)。时至今日,我仍然保持着每月阅读两三部完本作品,每天跟读7部作品的阅读速度。
同时我还是一个作者,有几个马甲,签过四本小说,上过两部VIP,但是没一个笔名像在座的大家这样知名,当年是属于落魄的“扑街”作者,写过武侠、军史、都市、网游等各种题材的“超九流”菜鸟写手。
后来是成为一个编辑,当然首先是成为了一个网编。我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之一,其实就是在2006年提出了“网编训练营”的建议,并且由我的同事们把它变成了现实。当编辑时的梦想,是想亲手挖掘、培养、推出最牛的大神作者,帮助越来越多的新人成神。想自己成为天底下最牛的编辑,成为“编辑之神”。但是后来发现即便自己在最巅峰的时候,也只是最牛的几个之一(笑)。
2009年的时候,因为17K网站发生了一些状况,逼得我不得不得跳到前台上,开始成为一个网站的经营者,开始学习如何经商。
本来我只是一个编辑,考虑的是很纯净很天堂的东西,做网站的经营者,好像突然就变成一个比较市侩的人,满脑子的预算、KPI、利润、现金流等等。我就觉得我一下子分裂了,变得左边是人,右边不是人。后来勉强用一个“儒商”的概念把自己给统合了起来,暂时没有发生精神分裂。
成为评论家这件事,其实是在推动网文主流化进程中逐渐发生的,当然与官方打交道的多了,我也乐意成为官民两方之间的桥梁,同时也为网文争取一个更宽松的环境,给作者争取一个更主流的地位。这件事我做的还不赖,算得上是出力不少,成绩不小。
大家现在看我有诸多身份,读者、作者、编辑、网站经营者、评论家等等,看起来好像有那么一点能耐,但实际上是每一个都不太精通,是大杂烩,比不了专门从事创作的作家朋友。不过毕竟工作了这么多年,胜在比较广搏。
我讲网络文学的勃兴与作者的写作境界,先讲什么是“网络文学”!
做一件事情,我们肯定要先“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你讲什么是网络文学?我觉得现在对网络文学的定义可能有五百种以上的解释,而且每个都显得那么有道理。
我也在想什么是网络文学?我讲《网络文学进化论》的时候,找到一个看起来比较科学的说法:网络文学其实就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就是网络时期的文学。你可以把它称之为网络时期的新文学,但是网络文学本身它是不具备和传统文学相提并论或者并列摆在一起的资格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脉相传的,一为二、二为一的东西,硬要拆开其实是一件非常无礼的事情。
现在有些人研究网文,就提网文如何如何新,就好像是石猴一样,突然1998年天降霹雳,劈出一个网络文学来,前不见古人,新颖的不得了。现在那些知名的网络文学作家也是那时候一下子冒出来的。
我觉得这种说法纯粹就是胡扯。大家现在写的东西难道就不是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也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不了解。中国人做事很容易会专精,专精的意思就是断代,我可能对晚清文学特别通达,我可能对建国以后的文学特别了解,但是我对整个文学史的逻辑和脉络不够了解,更擅长孤立的看事情,而不擅长联系的去看待事务的发展。对这种人来说,他每看到一个历史时代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新文学,以前这个叫甲骨文文学、壁画文学、金文文学、纸书文学、互联网文学、手机文学,以后可能会有脑电波文学。讲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所谓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对立这个事情很荒谬。待会儿有空我会跟大家讲文学的脉络是什么,但是不会讲的很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文学史。我建议大家读《剑桥中国文学史》,这本书最大的遗憾是1949-2008年的内容没有翻译过来,但是里面已经提到了“网络文学”。
第二个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研究的过程中习惯性的制造“二元对立”,文学史上的对立很多。举一个例子讲,我们知道现在研究宋词的人,过分的强调了风格流派的区别,并给所谓的 “婉约派”、“豪放派”赋予了不同的政治色彩,要同情豪放派,要踩婉约派,而且里面还要拉出来谁是“婉约派”的代表,谁是“豪放派”的代表,作者在政治上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搞的蔚为大观。在座的各位都是文人肯定都读过宋词,大家去看《宋词三百首》里面、看“全宋词”里面的“豪放派”的有多少,你讲大江东去,你说范仲淹、苏轼、辛弃疾、陆游这叫“豪放派”的代表,你说他们的作品里这些诗词占多少,没有占多少。我们讲宋词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流派,但是不要动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过多的强调对立,强调阶级性、政治性,强调对抗,这是落伍的思维研究方式。
还有一个通俗小说和纯文学的划分,也是很扯淡的概念,双方打的不亦乐乎,踩的血肉横飞。纯文学纯在哪儿?你说凡是写上半身的就叫纯文学,凡是写脖子以上的叫纯文学?
你硬要标榜自己是纯文学,那么我觉得他对应的不应该是通俗文学,不应该是商业文学,应该对应的是杂种文学。
马和畜生才分纯种和杂种,文学不分!
大家经常在研究的时候容易被那些研究者生造出来的概念所阻隔,就会造成现在的对立。
对于网络文学是网络时期的新文学,有些人接受这个观点,有些人不接受。我建议大家接受我的观点:没有什么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没有这样的划分,只有不同时期的文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如果不能理解的这个概念,其实我后面讲的都白费了,如果你不认可的话,大家就可以洗洗睡了,下面讲的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启发性的东西了。认可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概念,对大家来讲是很重要的交流语境和写作前提,就是名正言顺,你写的东西就是新时代的文学,就是网络时代的文学。谁不认可这个,谁就是落伍者,错的是他们,不是我们。
为网络文学正名,这是我作为理论研究者、作为批评家能够对网络文学做出一个贡献,就是让大家名正言顺告诉别人其实我们写的就是新时代的文学。
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下文学的起源和脉络
我以前给作协的朋友们讲《网络文学进化论》是从山顶洞人讲起来的(笑)。其实我是在设想一个很古怪的情况,就是原始人怎么生存?我们讲东西要追本溯源,我们能溯到什么程度,我们能回溯到多早的时期,这对我们研究现在的网络文学是有标本意义的。
假设我们这一群人,我们就是原始人的家族,什么其他的现代性的东西都没有,男的狩猎、女的采集,晚上就干三件事,跳舞、唱歌、生孩子。
在那个年代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有哪些需求?
无论是怎样的时代,对人类来说其实最核心的,排在第一位的需求就是种族延续,我们讲就是血缘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很疼子女,疼的超过了自己。
因为大家都知道你终究会死掉,你靠谁来延续你的血脉,就是靠你的子孙后代。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改变不了的东西。但是,种族的延续除了血脉相传之外,还要传承什么?是思想、理念、是对生活的经验和理解。没有这些精神层面的传承,最终这个部族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空壳子而已。
那么对原始人来说,靠什么来实现精神层面的传承?
靠教育。只有教育能完成族群精神的传承。
教育传承的都是最核心的东西,能够保证族群的繁衍和繁荣。比如如何狩猎,如何采集,如何生育,如何躲避风险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看起来不属于必需品的东西被传承了:
比如歌舞,比如壁画,比如口头文学。
大家知道,古代人的生活是很苦的,他们需要娱乐,娱乐的作用就是缓解痛苦,现在这样的例子在很多部落里也看的到。
大家别小看娱乐的作用,别小看娱乐精神,没有这些快乐的事,人类的生存就和野兽没什么两样。我们现在讲文学艺术,也是属于娱乐的一部分。这个非常的重要,因为人痛苦的时候就想找到一个能够释放自己的东西。原始干了一些事情,比如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比如会画壁画,后来还会结绳记事,但是在那个时候没有产生文字,那些神奇的让人氤氲不已的神话传说,是口头文学遗传下来的。
我们现在讲你说的这些这不是胡扯么?这些东西哪有文字记载?夏朝以前的历史在世界上都不被人认可,我们自己讲中华文明五千年,在世界学术界里只承认中国文明只有三千年,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文字,你以前的事怎么记下来?就是靠口头传承。
西方世界讲科学,讲实证,以前也觉得《荷马史诗》是瞎扯,是传说,但后来在欧罗巴在小亚细亚发掘,不是发现了特洛伊城么?
所以我们不要一讲文学,就提从《诗经》《楚辞》开始,我们还要上溯到更早的时期,来探究文学的起源。
商的事,我们还可以通过甲骨文大概了解一下,商往前的故事,我们就不太知道。现在知道的也主要是从《尚书》这本书得来。《尚书》这本书呢,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记载的大多是上古的军国大事,有些人考据不是真的,但是司马迁采信了很多。
我们知道,除了文字记载之外,我们也要看重两样东西:第一个是口头传承。口头传承很重要,就像《格萨尔王》,就是靠流浪艺人的口头传唱流传下来的。
《左传》里有一句话,“同性相婚,其生不蕃”,这句话有人考证是周礼的规定,讲的就是近亲不能结婚。其生不蕃,不是说生出来是一个很不凡的人,是说你的子孙后代是有问题的。那个时候族群是以姓来区分的,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是靠口口相传,而在商朝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规定和说法。
现在还能提供佐证的一类东西就是不少岩画和壁画流传下来。通过各种各样的壁画我们知道原始人的生活状态,比如他们狩猎,围着篝火跳舞,还有一些好玩的东西。
从原始人的生活里,我们可以得知人延续下来最重要的两个东西,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娱乐,这两个其实就是一切文学的起源。后世的时候经过很多次的争论,争论什么呢?比如文以载道,还是文以娱乐,这其实都是一个伪概念。
如果套用在文学艺术上来讲的话,最高明做法当然是既有娱乐又有教育,当然这样是很难得的。现在大家看一些经典的时候觉得很生硬,但其实真正经典的东西都是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能给人以双重的审美体验。比如《论语》就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有老夫子一些稀奇古怪的说法在里面。第二等是要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要么是一个很好的娱乐,这是第二等。不存在这种争论,说到底是教育好,还是娱人身心好,这个是一部分,但是也没有必要争论,猫有猫洞,狗有狗道,你取你的道路,我取我的道路。
我上学的时候经常有人批判,学生看武侠小说,看金庸的小说很恶劣,一定要看课本,我觉得课本和武侠小说具有同等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如果有小孩的话可以观察一下,小孩子并不是对课本毫无兴趣,他们讨厌的是作业和生硬的说教,而不是课本本身。
大家学会写小说其实最早的启蒙都是在课本里学到,你会发现课本里其实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我记得有一篇课本讲“小核舟记”,讲人在核桃上雕了很多东西,这是很好玩的东西。还有讲口技的,讲一个人怎么做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东西,现在讲课本的话大家已经把它妖魔化,妖魔化里面其实是大家对生硬教育制度的痛恨,而不是对教育本身的痛恨。我觉得网络文学里面有很多作者是根本没有受到正规文学院的训练,但是为什么大家能写这么好的小说,基础其实都是在以前读书的时候逐渐打下来的,这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的。
很过人看高诗歌,认为是艺术殿堂的明珠,贬低小说,看不到小说里面好的东西,甚至很多时候觉得小说不耐读,看一遍就够了,不能反复的阅读,所以就否认它的价值。看小说的时候,让你痛哭流涕的就是上品,让你开怀大笑的就是下品,我觉得这有点装了。
类型作品没有高低,有高低的是具体的作品。我们举个金庸的例子来说,金庸的小说在三十年前,学界给他的地位并不高,家长一发现孩子读小说,就吓的要死,觉得这个孩子要被小说给毁了。现在看来不是杞人忧天么?一部金庸的小说就让你孩子堕落了?现在还有人就靠研究金庸小说就当了北大的教授,金庸小说也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讲价值观,虽然没有明摆着说“五讲四美三热爱”,但是以一个郭靖大侠的形象可以说比你一万遍的说教要好的多。抗日战争之前假设金庸的小说就流行了,那抗日战争说不定不用打八年,也就出不了那么多汉奸了。
真正的高手都是在他的小说里贯穿他的价值观,他们通过自己的小说在宣讲自己的价值观。
世界上谁干这事情干的最成功?美国人!
美国人通过它强势的文化娱乐产品向全世界传播它的价值观,你看美剧,看好莱坞的大片其实都有商业化的套路,在商业化的套路背后融合着一套美国式的价值观。就是靠爱和正义拯救世界,它的自由、民主、博爱的思想靠什么传播?其实就是靠文化产品。这些思想美国人就很聪明的给你用故事讲出来,中国人就喜欢板着脸生硬的讲道理,讲 “民为重、君为轻”,讲的很深刻,效果还不如一个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