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人果真不止一个,身在天京的英国公使包令也非常烦恼,他搞不明白格兰特这个谨慎的人怎么会和太平军爆发冲突,而且还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根据与太平军的协约,包令仅用放开珠江口,同意太平军占领广州的承诺就换取到在天京开办领事馆和天京成为通商口岸的优厚条件。当冲突爆发的消息传来之时,包令还在天京兴致高昂的组建天京英国领事馆呢,那时候他相信用不了多久领事馆就会变成英国驻太平天国的使馆,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有使馆区的国家。而且包令终于替大英帝国打开了通往中国内河黄金水道的通路,天京成为通商口岸标志着长江黄金水道正缓缓向英国敞开怀抱,这是英国人梦寐以求的。
可惜一场冲突打断了包令的美梦,但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 尊严,包令不得不强硬对待,但包令又担心激怒那位更加强硬的西王,然后让英国得到的东西在一夜之间都失去。失去这些东西之后,英国必须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才能重新夺回,可太平军会像清军那样好对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天京城内包令看到了更加狂热的军民百姓,和太平军打交道多年他也清楚太平军的实力,虽然他相信英国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但代价将会非常高昂,因为中国离英国太远。
好在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也在天京,这个法国佬很热心的答应出面斡旋调停此次事件,法国人似乎也不愿意再看到因为战争而导致通商断绝。
可当布尔布隆回来之后带来的却是令人沮丧的消息,西王的态度果然异常强硬,反过来要求英国道歉并赔偿损失,这让包令很是愤怒。原本包令打算如果西王有诚意大事化小的话,他可以将赔偿金额降低一些,只要能让大英帝国的尊严得以保全就可以了。可没想到事情却越来越难以收拾,包令急躁的来回走着,看到布尔布隆似笑非笑的神情时,包令心头一惊,暗想法国人不会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扩大甚至取代英国在远东的地位吧,假如英国和太平天国开战,法国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等战争结束无论是哪一方取胜,法国都丝毫无损。假如英国获胜,他们可以顺势稳压太平天国签订和英国相同的不平等条约来取得更大的利益,假如太平天国获胜,法国佬更加可以大摇大摆的取代英国的位置继续和太平天国进行商贸活动,继而取代英国的地位。
包令捏紧了拳头,暗想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但不想和太平天国开战难道要按西王提的条件向太平天国低头吗?他们可还是一支没有得到承认的叛军组织啊,大英帝国的尊严和海军的荣耀往哪里放呢?
包令踌躇再三最后决定亲自和西王面谈一次,法国人可以参与,但不能再作为主导,外交谈判还是由英国人自己来主导为好。于是包令透过布尔布隆向太平天国礼部提交了谈判照会,隔天后包令得到了消息,太平天国同意和英国人进行谈判解决争端。
谈判在礼部衙门举行,西王没有参加,坐在包令对面的是太平天国的三号人物,左丞相左宗棠。在洋人眼中,一致认为西王娘是现在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因为这位王妃有着不同一般的权力,而左宗棠是三号人物,远在武昌的翼王石达开则是四号人物,只因为石达开远离太平天国的行政中枢,对国事大策的影响太小。
谈判很不顺利,一开始双方就冲突的起因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辩,总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英国人指责太平军舰队率先挂起代表进攻的红旗,而太平天国指责英国人率先开炮击中太平军舰船。这就像平素里市井打架斗殴一般,可能两边都有错,也可能两边都有误会,但总之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
当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第二天包令改变了策略,开始炫耀武力进行威胁,和他随行的海军何伯少将大言不惭的宣称可以率领远东上海分舰队在半天之内消灭上海各处太平军的炮台。
太平军这边针锋相对的是跟随出席谈判的李开芳讥笑何伯少将在大沽口遭遇的失败,英国舰队连满清的军队都打不过,何以言勇?
被激怒的何伯少将愤怒异常,大沽口一战正是他率领的英法分舰队被满清军队偷袭,损失惨重,他本人也身负重伤,在上海调养了大半年才好,就一直留在上海率领三艘战舰组成的上海分舰队。他一直很忌讳旁人提起这场耻辱的战败,于是他马上拔出佩剑要求和李开芳单独决斗。
好在包令和布尔布隆劝住了这位脾气暴躁的海军少将,第二天的谈判也草草的结束,没有任何成果。
第三天英国人耐不住性子发出最后通牒,包令这是最后进行一次努力,真要是太平天国还不肯服软,他只好尝试着让何伯少将试一试,假如何伯少将的分舰队能在上海取得一场小范围的胜利,或许能逼迫太平军服软。他可不敢听从何伯少将那可怕而不顾后果的建议,让格兰特的舰队袭击从福建赶往广州的太平军船队,全歼这支舰队,让太平军海军运送的数万陆军都喂鲨鱼去!
包令还没有疯狂到那种地步,他知道真这样做了或许英国能够取得暂时的优势,但随后便要承受太平军的报复,上海、宁波等地做生意和侨居的英国人都将得不到安全保障,同时将彻底和太平天国爆发全面的战争,包令没有把握能完全打败太平天国的军队。
随后上海吴淞口炮台爆发了炮战,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所准备的太平军炮台采取了和满清同样的战术,在英舰抵达前隐藏炮位,真正被英舰炮轰的都是一些粗树干做成的假大炮,最后抵进延伸炮火的英舰遭到岸上太平军火炮的袭击,一艘护卫舰沉没,其余两艘英舰带伤逃走。
这一次英国人彻底没了脾气,包令为自己的冒险付出了代价,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参与到了斡旋调停中来,这次太平天国的条件更加苛刻,他们要求英国承认太平天国的政权!
就在包令一筹莫展的时候,国内传来了更加令人沮丧的消息,是英国的经济出现了非常大的危机,英国首相和议会都不希望远东出现战争场面!
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於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著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英国还在为印度大起义的事件头痛不已,远东繁荣的商贸成了挽救大英帝国岌岌可危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人急于想承认太平天国和其建交的原因,他们需要太平天国带来的稳定商贸环境!
通过法国人和美国人的努力,总算事态没有进一步恶化,但太平天国外交官员们寸步不让的态势非常强硬,包令只得宣称需要请示国内首相和议会才能回复太平天国的要求。包令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只希望在这段时间内出现奇迹,比如印度大起义被镇压,英军远征军能够派遣大量援兵前来。直到最后一刻,包令还是不肯低下英国人那高昂的头颅。
结果自然是令包令失望的,印度德里战役英国军队陷入了僵局之中,短时间内不会有任何进展,没有援军,也不可能开战的情况下,包令只得向国内发出了消息,并且带去了他的辞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