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周公和孔子准备向高文化告别,高文化多次挽留,无奈两位老祖宗去意已定,高文化也只好作罢。临分手时,高文化想给两位再提供一些情况,不管对他们有没有用,总算是高文化的一片心意。这就说起了学贯中西、名声显赫的易天中教授。
只听高文化说道,易天中是海江大学的一名教授,现在已经退休。虽然他对《周易》不做专门研究,但是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周易》,涉猎范围非常广泛,研究角度十分精巧,问题把握也十分精准。我讲一个例子你们就会对他刮目相看了。先秦诸子中,有个叫杨朱的想必二位都不陌生。杨朱何许人也?已经没人知道他的生平,只能推测他可能生活在墨子之后、孟子之前,影响力则跟墨子一样大。当时的思想界,不是赞成杨朱,就是赞同墨子,完全没孔子什么事。那么,杨朱的主张是什么呢?一毛不拔。
周公和孔子相互看了看,没说什么。继续听高文化喷沫。
什么叫“一毛不拔”?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毛不拔的成语,就从这里来。这确实一语惊人,就连我们现代人初听此语也会眉毛拧成疙瘩的,更何况先秦时期呢?一下就受到当时最大显学墨家人的反对。墨子是为了天下,恨不得把腿上的粗毛细毛都磨光的;杨朱却是即便有利于天下,也不肯拔一根毫毛。墨子一毛不留,杨朱一毛不拔;墨子毫不利己,杨朱毫不利人,当然针锋相对,百家争鸣也就由此而起。易天中教授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有点匪夷所思的思想。他说,先秦时期杨朱应该是被误读的。不仅如此,就连现在也有太多的人对杨朱持反对意见或不理解,这不能怪现代人没长进。只能说现代人被儒家理论束缚得太厉害了。
孔子看看周公,心说,又要向我开炮了。周公会意地点点头,示意孔子稍安勿躁,且听小高如何分析。高文化喝了一口咖啡,继续着他的理论阐释。
关于一毛不拔的典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挑战杨朱的,是墨子的学生禽滑釐(qingui)。禽滑釐问:拔先生一根毫毛,来拯救天下,干吗?杨朱说:世道不是一根毫毛就能拯救的。禽滑釐说:如果能,愿意吗?杨朱不再理睬他。禽滑釐出门以后,就把这事告诉了杨朱的学生孟孙阳。孟孙阳说:你们是不懂先生的用心啊!还是让我来替先生说吧!请问,如果有人提出,痛打你一顿,给你一笔巨款,你干吗?禽滑釐说:干!孟孙阳又问:砍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干吗?禽滑釐不说话。于是孟孙阳说:与肌肤相比,毫毛微不足道;与肢体相比,肌肤又微不足道。这道理谁都懂。但,没有毫毛就没有肌肤,没有肌肤就没有肢体。那么请问,难道因为毫毛微小,就可以不当回事吗?禽滑釐表示无话可说。
事实上,当孟孙阳问他拿一条腿换一个国家行不行时,禽滑釐就已经清楚,后面等着他的问题必定是:砍掉你的脑袋,给你整个天下,干不干?那也能同意吗?脑袋不能砍,腿就能剁吗?腿不能剁,肉就能挖吗?肉不能挖,皮就能撕吗?皮不能撕,毛就能拔吗?要能就都能,不能都不能。这就是逻辑。墨家是讲逻辑的,所以禽滑釐无话可说。孟孙阳的话,却意义重大。
没错,整体利益确实大于局部利益。就连孟孙阳,也说“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但这绝不意味着局部就是可以随便牺牲的,因为整体不过是局部之和。你不把局部利益当回事,今天牺牲一个,明天牺牲一个,请问那整体利益最后还有吗?所以,不要说什么“大河不满小河干”。事实是:大江大河都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如果所有的泉水、溪流、小河都干了,还会有长江、黄河吗?同样,如果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牺牲了,请问,还有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大利吗?因此,别把小民不当人。或者说,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天下的名义,去任意侵犯和剥夺个人的权利。
没错,相对于国家和天下,个人或许有如毫毛。然而毫毛也是命,小民也是人。谁要把我等小民不当回事,随随便便就拔了,对不起,不干!这就是一毛不拔的意义。但,如果拔一根毫毛就能拯救天下,也不干吗?当然干。只不过,得问清楚三个问题。首先,拔一毛真能救天下吗?好像不能,因为“世固非一毛之所济”。既然不能,为什么要拔?其次,谁来拔?如果是自己,那叫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应该尊敬;如果是别人,是集体,是国家,是公权力部门,那就要问他们凭什么?这个问题不能不问。要知道,国家权力是公民让渡的。公民让渡权利之总和,即国家权力。那么请问,我们让渡了生命权吗?没有。除去法定必须缴纳的税款,让渡了其他财产权吗?也没有。那么请问,凭什么拔我们的毛?
当然,军人、刑警、消防队员等等,是让渡了生命权的。参军入伍,即是签订让渡协议。但他们没有让渡财产权。他们的生命,也不是用来挥霍的。这就必须问第三个问题:拔下毫毛干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用于满足大小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这是一种剥削,甚至掠夺。只不过,这种剥削和掠夺打着“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旗号。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则不过圈套和陷阱:先哄骗我们献出毫毛,再哄骗我们献出肢体,最后哄骗我们献出生命。因此,对付的办法,就是干脆把话说到底:别说要我的命,就算只要一根毫毛,也不给!这就是杨朱寥寥数语背后的思想逻辑。这样看,一毛不拔有错吗?没错。于是杨朱的思想,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份“人权宣言”。
孔子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他打断高文化插话道,自古只有臣民、子民,顶多也就是人民,公民是个泊来品,泊来的就好吗?为什么你这么喜欢泊来品?很有崇洋媚外之嫌呢!我们的家国天下,其乐也融融;外国的三权分立,闹闹哄哄,成何体统?
高文化一愣,这孔兄说的也有道理,看来这位孔兄不光是一味地尊崇儒家思想,也很有国际眼光和全局思维吗!不再是一提对儒家不利的话题就青筋暴突、脾气大发了。这就有商量的余地了。
高文化接过孔子的话说道,那咱们就说说公民和臣民、子民以及人民的优与劣。臣民和子民是典型的帝制时代的产品,是家国天下的留毒。家国天下好不好?理论上是好的,实际上呢?不言而喻吧!关于国家体制的优劣,易天中教授也做有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他正在编撰中华历史,已经出版好多本了,可以找来看一下。我想对二位可能会有帮助的。
周公说道,你说的这位易天中教授我们也是知道的,他的名声真的是大的很,只是考虑到他不属于易学中人,所以就没做过多的考虑。咱们暂且不说这个话题,还说一毛不拔,也就是杨朱。我觉得,杨朱提出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不仅不被看好,反而被嘲笑、讽刺,直至被扼杀,只是因为它诞生在圣人崇拜的年代。圣人治世,岂容怀疑?民众只能唯唯喏喏,山呼万岁。别说取一毛,就是要你的命都得谢主龙恩,所以就没有了它的市场。客观一点讲,杨朱的思想也只是代表一家之言。我也举个例子,最近微信上有个新杞人忧天的故事,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说的。说是面对大自然环境一天天恶化,天空一直被雾霾笼罩,人类难以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外国人想到了中国的一句成语,对,就是杞人忧天。说,中国人真厉害,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这当然是戏说杞人忧天了,这样移花接木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正因为杞人忧天的主人公是一般平民百姓,所以也就是说说,当笑话听了。杨朱是个大学问家,把他翻出来说事,当然就上升到学术讨论的高度了。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思想火花,是应该庆幸和欣喜的,这是乐观派;如果只会遗憾和抱怨,那就成悲观派了,于现在和将来都没有什么好处。
高文化听了高兴地插话道,就好比买彩票,看出来的号没买,中奖的还就是这个号,不能光后悔对吧?还应该高兴,必竟离中奖更进了一步。
周公和孔子也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高文化看到三个人思想又统一了,就接着往下说。高文化还要介绍什么新理论,请看下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