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周公、孔子和高文化看过电影后不打车步行回家,一边走一边谈,都对社会风气发表激烈意见。周公一激动把孔子暴露了出来,多亏孔子急中生智,给圆了过去,没让高文化生疑。高文化则旁征博引,继续着自己的阐述,傻小子继续说道,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是主流文化,有这样的结果自然儒家脱不了干系,孔子更当负主要责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高文化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他敏感地感觉到又碰到雷了。他不愿意让这位孔兄在情绪低落、容易发怒的时候再次发飙,因为他领教过了,何必呢?
周公和孔子也都感觉到了高文化的异样。这次孔子反而不那么敏感了,他反而催促高文化继续说下去。周公也用异样的眼光看了看灰黄路灯下孔子的脸,孔子很坦然地说道,小高说得很有道理吗!让人家继续说下去。然后对高文化说,说,继续说吗!
高文化不好意思地说,完了,话未尽但意已尽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孔子佯装生气地说,这你可不对呀,小高。朋友之间谈话,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吗!怎么能有所顾忌呢?顾忌这顾忌那,还怎么能做到坦诚呢?
高文化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怕你不高兴吗?
孔子也笑了,说,那我得先给你道个谦了,是我不对,不该激动。现在看来你是对的,我应该好好反思。这是我的错。现在我也想明白了,社会风气的滑坡原因有很多,但与传统不无关系。这是我这次的最大收获。
高文化和孔子相互又客气了几句,周公说道,其实,一切都缘于官场风气不正。上梁不正下梁弯,官场混乱,自然缺乏正气,社会风气也就跟着一团糟。官场风气不正缘于监督不力,监督不力缘于个人利益和安全没有保障。要解决个人利益和安全问题只有以讼卦为基础,抄底方能解百病呀。
高文化一听,感觉挺新鲜,忙问道,你说什么讼卦为基础?能不能详细说一下。
周公见小高对此感兴趣,想想不妨就对他说出一二,这小高也确实不错,有思想、有头脑、性格又直率,没有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毛病,相比较那个什么老耿和天一道长就差些了。想到这里就大致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末了试探性地说道,不知道你也有这份心思。
高文化一听很是高兴,他也畅开心扉地说道,其实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文人更是对百姓的幸福和中国的强大寄于厚望。只是力弱言轻,不起作用呀。既然你说到这儿了,我有一事不明还想请教一下。
孔子和周公对望一眼,孔子说到,说来听听。
只听高文化说道,中国历史数汉唐盛世耀眼夺目。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汉前有暴秦,唐前是厉隋。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其实都与黄老之学密不可分。我很想知道黄老之学的优劣,能不能为我中华所借鉴。但是也有人说,黄老之学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是以讹传讹。希望你们能帮我解开这桩谜案。
孔子笑了笑接过话说,这个问题我来说吧。可以放心地说,黄老之学确实有,且在中华历史上起过相当大的作用。那什么是黄老之学呢?黄老之学发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大王的支持和利用,它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他们把老子学说从消极导向积极。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家,成为了道家的左翼。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什么呢?因为齐国的齐威王田氏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它需要对其合理性找到理论依据,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选择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更早的黄帝来。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黄帝是田氏的始祖。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根据。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并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导思想,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形成了。
高文化听后似有所悟地说道,噢,怪不得郭沫若老先生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阴谋。
孔子接话道,也可以这么说吧,都是为了一己私利,编造出来的。“以道变法”正是站在道家的立场为法家政治作论证,这是黄老之学的最大特点。
高文化说,你说的太对了,黄老之学既采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又引进了法家的强国理念;既实现了强国梦,又解决了个体的生存问题。那为什么还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呢?
周公听到此接住话茬说,因为个体的生存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你所说,个体没有安全感。老子的无为思想只是一种麻醉剂。既然是麻醉,就有清醒的时候。所以一旦觉醒,必然戳破假无为。再者说了,老子的无为理念更多的是想让统治阶级无为而治,统治阶级不采用,退而求其次,就成了个体生存的麻醉剂。悲摧死了呀!
高文化接过话头说道,所以就需要你说的讼卦为基础,来抄底吗?
对,改变六十四卦顺序,以讼卦为首卦,人人能讼,人人可被讼,讼才是每一个个体的天呀。
高文化听后似有所悟,但还比较模糊,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他还从来没有想过,也从来不敢想。想到这里,高文化建议找一个地方坐下来长谈。周公和孔子相互看了看,时间也确实还早,就都说好。于是三人找了一家“星期八咖啡店”,准备坐下长谈。
三人落座后,高文化问周公和孔子加不加糖?周公看看孔子,孔子也看看周公,两人又都看向高文化。孔子说随便吧,周公也符合着说随便。高文化就叫了三杯不加糖的咖啡,并且说道,年龄大了糖还是尽量少吃为好。周公和孔子又相互看了看,意思是说,原来如此。
三人等咖啡的功夫,高文化问道,讼卦本意是不让打官司,是提倡忍让为先,退一步海阔天空。咱们前面在老耿那里我已经说过了。你现在说让讼卦成为首卦,这是什么意思?
周公说道,天水讼的本意确实是让人们远离讼事,忍让为先。但那是什么年代?现在又是什么年代?《周易》的精髓是变易和与时俱进。过去的小农经济提倡忍让为先,以德治国。现在呢?经济时代了,不是小富即安的年代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独立意识,怎么能做到与时俱进?这里没有对和错,只有合适不合适。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看,正面的看不通,就从反面来看。讼卦的综卦是水天需卦,经济时代需者占主流,无论是财产的需求还是精神上的需求,包括意识领域里的需求,都提到了一个十分必要的地位,所以就必须解决需的底线问题。底线问题就是个体的权力和个体的独立,这个问题解决了,无论有再大的经济都不成了问题,因为归属有了、界限有了,再有纷争,那就要直面讼事了,而不是“不克讼,归而逋”、“不克讼,复即命”了。过去是家国天下,家国不分,家即是国,国即是家,以家治国,把国当家。在家里什么都是家长的,儿子跟老子还讲什么权利?儿子都是老子的,老子的一切将来也都是儿子的,这样一个糊涂概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个传统状况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改变,怎么改?唯有把讼卦提到至高的位置,也就是放在六十四卦之首。
高文化似有担心地说,你这样说我当然没有意见了,但是我们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岂不白过了?又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感情上都不好过去的,怎么才能让人们接受呢?
周公说,怎么会呢?真是杞人忧天。“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个道理你不会不懂,尺学了寸的长处,不能说尺就不如寸了;反过来说,寸有长处,尺有短处,寸就比尺厉害了?这种思维模式是不对的,是典型的拿短处比长处。很多人不知不觉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抱残守缺的思维死角。
高文化想想,点了点头说道,就像是搞对象,吹掉一个,再谈一个,往往会拿后面这个的缺点和前面那个的优点去比较,觉得还是前面的那个好。如果说和前面的那个谈,又觉得前面那个的缺点也无法忍受。那到底是哪个好呢?反正这么说吧,就是光想找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那是最理想的了。但这样的人往哪里找呢?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特别纠结。
周公和孔子都笑了,孔子说道,到底比我们年轻,还想着男男女女的事。你这样一比,又跟周兄说的“思维死角”多了个注解,那就是:贪得无厌。
周公点点头说,是这么个理儿。想进步就得低下头学习别人的长处,抛弃掉唯我独尊的毛病,否则是不可能进步的,只能僵化、僵化、再僵化,直到最后死亡。
这时,咖啡也端上来了,黑红的颜色像是红糖水,周公和孔子端起来闻了一闻,两人都皱了皱眉,心说这是什么味儿呢?但是看高文化喝得津津有味,也就喝了一小口,感觉不胜其味,还是放下了。高文化注意到了两人的变化,就问道,怎么了两位?是不是不可口?孔子说,非常的不可口,还不如白开水。
高文化也笑了,说道,这就是差别,咖啡是西方泊来品,咱们中国的本土饮料是茶。如果就咖啡和茶相比较,喝茶上档次,喝咖啡更新潮。就是这么个关系。
周公问道,“星期八”也是新潮了?
高文化说,星期八是创意。因为星期一到到期六人人都知道,不稀罕。星期七也就是星期日,也没啥稀奇。但星期八呢?你找都没地方找,新意就出来了。但是如果你跟着人家的思路跑,说星期九,星期十,那就又变成傻小子了。说罢三人都哈哈大笑。
高文化一扭头,看见窗台上有几张发黄的纸,他觉得很奇怪,这么新潮的地方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呢?老板看见了还不把服务员骂死?他就想做件好事,偷偷把它拿起来扔掉。拿在手里正想扔时,看见了“周易”几个字,他更奇怪了,就想打开看两眼。
这发黄的纸上究意写的是什么呢?又是谁写的呢?请看下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