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移风易俗这种事情向来都是最困难的事情。
因为风俗和观念之类的玩意儿,并不像山川河流那样客观存在,因此无法将实实在在的利益加诸于其上,只能靠着慢慢的宣传与教育一点一点的将之改变,这种潜移默化如果措施不当的话,反而很容易自受其害,因此这一系列的绸缪都要小心翼翼的进行才是。
按部就班的讲,接下来的第1个步骤应该就是拿下平壤城,但这座城池实在是不宜公开出,并不一定非得考量的坚固程度之外,周围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也给进攻方带来了不少困难,在这天寒地冻的腊月,像一座这样的城池发起进攻,对于士兵们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虽然为他们准备了御寒的衣物,但大多数来自福建路的士兵还是愿意窝在自己的帐篷里,中原的士兵虽然还好一些,但双手就算拿得动武器,也不可能像平常那样虎虎生风的耍弄起来,厚实的棉袄显然限制了他们关节的活动。
因此想要打下平壤城,必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刚才却早就为此想好了办法,他的主力军团并不是从四面八方促进而成,而是那只早就在越国基地当中活动数年的宋朝军队训练出来的越国土著居民。虽然他们在寒冷当中作战的能力实在是拿不出手,但他们在宋朝工匠们的指导之下,早就已经对另外一种武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正是火药。
黑火药的制作方式其实是比较严苛的,并不是所有黑色的火药都有资格被称作黑火药,这种东西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配比之上,当然就算各种原材料的配比不怎么标准,所生产出来的火药也是可以拿得出手的。而这种生产过程,尤其是原材料的采集,不可能全部由宋朝的工匠们完成,因此在最初的时候,当地人所负责的工作只是负责收集这些原材料而已。
但是到了后来,事情慢慢的发生了改变,由于多次对外征战的缘故,康采恩的部下对火药的需求量大增,原有的工匠数量已经不足以应对这样的需求,因此招收新的工匠学徒,便成为了他们迫在眉睫的事情,由于人口数量并不算多,而且大部分人要掌管着重要的,后勤补给,因此弘扬生产这种事情能够出现的人手也并不算多,所以从当地人当中筛选合适的孩子,并成为了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于是当地人也加入到了火药生产的过程当中,因而在火药运用的方面也慢慢的掌握了技巧。
时至两年后的今天,这些人甚至已经可以出现在战场上,毕竟康采恩在越国的各项战事当中都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也因此他的威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在崇拜强者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人是非常值得头像的,所以在唱了许多越国本地人,且不论他们自由生活的土地如今就掌握在康采恩的手中,就算不这样,他们也会尽心竭力的谋个富贵。
只是这些人在弓箭方面的造诣实在是太过浅薄,因此即便懂得了运用火药,也无法将这玩意儿的威力发挥到极点,除了已经拥有的pos机之外,他们能够生产制造出来的东西,也只是结合他们熟悉的工具而制作的。
他们熟悉什么呢?主要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占春和战船,楼船那种东西太过笨重,倒是可以成为火药的好把子,但不太可能成为火药的好载体,因为一旦发生危险情况,整条船都有可能沉没,但战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有的士兵专门用战车和大型牲畜鞋乃火药闯入敌军之中,这是数百年之后田单所采用的火牛阵的加强版本,自然很快得到了康采恩的支持。
至于另外一个武器,说起来就更简单了,这种武器诞生在旧石器时代。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当中,则是由中黄帝的第十七个儿子子挥所发明。
这种东西就是弓箭,而弓箭和火药的搭配,其实在很久之后才慢慢的出现,就连宋朝人也不怎么熟悉这种玩意儿,因为那是明朝人的发明,叫做一窝蜂。
说起来它还有一个很唬人的名字叫做火箭,当然只是散发出剧烈火焰的弓箭而已,跟后世二炮改名之后的那支军队全然不能等同而语。
但明朝人在火药方面的应用,真的已经达到了经验主义科学的最高水准。
那个叫做万户的家伙,竟然还做起了航天员的梦想,这对于数百年之后的人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震撼,就算是太空第1人加加林,也还需要再花上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他们的梦想,而且他们的背后站立着一个强大的红色帝国,而万户当时只能靠自己。
因此明朝人在火力方面的发展和运用机制是很值得,各个时期的人借鉴的,他们广泛的采纳了海外的一些技术,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这些技术在国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而他们自己的发明虽然局限在宏观当中,严重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技术方面的改进,但在样式的革新方面,也真的是穷极了他们的想象,于是一窝蜂这种奇奇怪怪的火焰武器就诞生在了历史舞台之中,它的杀伤力不可考证,但当一群嗡嗡乱叫的弓箭向敌人飞去的时候,相信他们也会感到心惊胆战,如果这群弓箭在落地之后还会爆炸,相信敌人只会更加惊恐莫名,如果这群敌人又恰恰是公元七世纪初也还不曾见识过火药武器之威力的人物,那么这种惊骇莫名足以导致他们的防线崩溃。
这就是康采恩想要达到的目的,他的算盘非常简单,既然不想牺牲自己的人,那就只能让对手陷入混乱而实现这一想法,就只能通过技术途径来实现,所以不想浪费人力,就只能消耗智慧,这就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