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纪年,是用的干支纪年法,追溯起来源远流长。
传说当年黄帝命大桡氏造纪年,于是就有了天干地支。我们的每一年,都是用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一个循环六十年,俗称为一个花甲子。这六十年一个花甲子里,又有五个小循环,每十二年为一轮,每年都用一种动物来代表,于是又有了十二生肖。
例如甲申年,其中的“甲”是天干,“申”是地支。
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直接以干支纪年来称呼,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等。
不过就影响而言,这些恐怕都没有三百六十多年前那个甲申年发生的事件来得那么大,那么深,那么久远,以至令此后无数人难以释怀。同样,三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也如无数先人一般,对那个甲申年里所发生的事,无法释怀。
那个甲申年——大明崇祯十七年,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1)。
那一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
那一年,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明室倾覆,吴三桂倒戈,满清入关。自此后,神州无复汉衣冠几达三百年。
那一年里所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差不多每一件都足以让历史进程大大地改变。
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众多,清人在《明史》《神宗本纪》中写有这么一句话:“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清高宗乾隆则在他所撰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这些关于明朝灭亡主要原因的分析评论,和众多后世史家之见并无二致,即明亡之征起于神宗,此遂为一时公论,故近代明清史研究奠基人之一的孟森先生在评崇祯时道:“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2)
任何一个王朝最终必然会灭亡。如孟森先生所言,明朝自神宗以后,随时都有可能灭亡。但它在崇祯手中灭亡,却实在是个偶然,或者也可以说是由无数偶然累积起来的结果,可它依然不是必然的(3)。
我想做的,是把压在大明王朝这匹骆驼背上那个庞大草堆中的一部分,拣出来仔细翻看。
也许,谁也无法说清楚是在哪一根稻草加上去之后,这匹庞大的骆驼终于倒了下去。
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就是这些稻草,压跨了这匹骆驼。
洛伦佐说,亚玛逊河边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了几下翅膀,最后密西西比河上掀起了一场龙卷风。
*
(1)黄宗羲语。见《南雷文约》前集卷一,《留别海昌同学序》:“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於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短长。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於所谓道学者,岂非逃之者愈巧乎。”
(2)孟森:《明清史讲义》。
(3)顾诚:《南明史》序论:“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史学界长期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必然性只有一条: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间可能出现短期的逆转和曲折。至于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属于偶然因素。只不过人们太习惯于把既成事实当作历史必然,就本质而言,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顾’没有多大区别。明朝自万历中期以来,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覆亡不可避免,接替的可能是大顺王朝,可能是清王朝,甚至可能是孙可望掌握实权的朝廷,也不能排除在较长时间处于分裂的局面。……如果把既成事实都说成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没有多大用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