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先生还留下干什么?”
董明似笑非笑的看着元不换。
“咳咳,少爷也没有赶我走,我自然也就留下来了。”
元不换咳嗽两声干笑道。
“元先生,如今这大郑朝的经济如何?”
董明拉着元不换肩靠肩问道。
“敢问少爷,经济是何物?”
元不换一脸疑惑,自己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这东西。
“经济就是商业,你就告诉我,现在大郑朝的商业发展怎么样就行了。”
“商业发展颇为不顺,如今天下乱世纷争,各州郡之间都有关卡,商贸发展局限于各州郡自身。”
元不换摇头回答。
“老爹能不能打通这些州郡?”
董明试探性问道。
“自然可以。”
元不换信心满满点头。
“大将军旗下军团在各州郡都有分布,自然是畅通无阻,少爷问这个干什么?难道是想经商?
倘若这般还是算了吧,大将军多半会苛责你的。”
元不换以为董明想要经商,话末对他建议。
“元先生告诉我,倘若不经商,这天下银钱如何流动?
百姓种在土里的菜如何到了我们的桌上?
倘若不经商,一家何存?一州郡何存?一国何存?”
董明拍着元不换的肩膀发问道。
“这……”
元不换愣了一下,前面的问题倒是可以回答,但后面涉及到家国可就大了。
倘若没有商业发展,州郡自然如死水一潭,国度更不必说。
“你要知道商业是促进商品交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商业不断发展才能创造大量财富,我要经商赚钱,你有没有兴趣?”
眼看攻心差不多了,董明发出自己的邀请。
“少爷说说你想售卖何物?”
元不换心里来了兴趣,他倒是要看看董明有何想法。
“如今天下最缺什么?”
董明拉着元不换走进房间,桌上摆着数十张雪白纸张,旁边还有其余文房三宝。
大郑朝有纸张,民间书写大多是用泛黄的草纸,也称黄纸(和死人所用黄纸不同)
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则是用这种类似于宣纸的雪纸(因其白皙似雪故得名雪纸)
这种纸是用树浆熬打所来,造价昂贵而且稀少,也只有上层人士才能使用。
以董明桌上的这十几张白纸为例,每张价钱在三贯铜钱左右。
“天下最缺的自然是盐,以冲兖州为例,冲兖州和草原大族羌接壤,地势艰苦,士卒无盐可食力不足,每每作战都会失利。”
元不换沉吟片刻开口道。
“这盐是官府管制?”
董明到了两杯冰水,太阳起来了,气温逐渐上升。
“自然不是,如今天下的盐大多出自东方家,他们一族术士、工匠众多,掌握炼制‘青盐’之法。”
元不换解释道。
“洛都可有盐矿?”
董明笑了笑,所谓青盐应该就是提纯之后的盐。
“自然有,洛都外三十里就是两条天然盐矿,只可惜杂质太多食用者多数中毒而死。
少爷想制盐?还是算了吧,制盐一道不简单。”
元不换摇头回答。
“这样吧,下午你帮我运输三百斤盐矿回来,我让你看看我是如何制盐的。”
董明笑而不语,制盐制糖可是穿越者必备,他虽然不是理科生,但也知道如何简单提纯。
元不换眼见董明已经决定,也就不在开口,起身离开。
元不换前脚刚走出院子就被躲在一边董亮抓住。
“明儿和你说了什么?你们为何聊得那么开心?”
元不换哑笑,董亮这护犊子的性格叫人不知道怎么说。
随后两人并肩离去,路上元不换把他和董明的谈话照搬讲解。
“去吧,我也想看看这小子还能搞出些什么花样来。”
撇下元不换,董亮策马赶往黑铁骑在洛都的工坊。
房间内,董明涂涂改改设计出了简单的蒸馏装置和过滤装置。
蒸馏装置自然是用来酿酒的,过滤装置则是用来制盐。
“笑姨!”
打开房门,董明喊了一声。
“少爷,你找我。”
一个膀大腰圆的中年妇女走进来,满脸笑容的看着董明。
“笑姨,你找人帮我搬一个大点的石磨过来,还要几个大木桶和一堆碳。”
董明看着笑意开口道。
“好。”
笑姨没有问干什么,转身离开就去安排。
黑火药的配制还在进行,董明变成小量实验,在历经数十次的失败后终于有所成效。
找来一个新的空心铁球,将混合好的黑火药灌进去,埋在之前的深坑中,用土盖好,又用黑火药铺了一条引燃路,火折子点燃引燃路。
砰!
这一次爆炸很成功,董明看着一丈半大小的深坑很满意,毫不在意落下的泥土。
还是一硝二硫三木炭多老配方,只是需要的研磨更多了。
中午吃饭之前,董明要的过滤装置的用具全部到齐。
“连弩的想法很不错,工匠们正在尝试制作。”
饭桌上,董亮喝了一大碗热汤,吐着热气开口。
“老爹,我请你看个东西。”
董明取出一个铁壶,找人端来一盆冷水,往铁壶里注入水,然后放进水盆。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盆里的水居然逐渐冻结成冰。
董亮端起手盆,真的是冰。
要知道将军府虽然有冰窖,但那些冰都是冬季采集的,一直存放在冰窖中,等到夏季在使用,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能够这般制冰。
“你这法子从何而来?”
董亮愈发看不透这个儿子,自从那日坠池后,就像是换了个人一样。
“老爹以为我默默无闻十余年为何?只是在等待崛起时机。”
董明笑了笑。
“吃过饭,我带你看火药和精盐。”
“好。”
董亮并未深究这些问题,儿子还是儿子就行,性格变化也未必不是好事。
吃过饭,父子二人来到董明的院子。
元不换已经运来了几百斤盐矿,几个壮汉正在将矿石粉碎扔进石磨碾碎。
得到的碎屑扔进木桶,再加入适量清水,等到溶液饱和,用麻布层层过滤,去除肉眼可见的杂质和碎石,此时的溶液已经变成浅红色。
旁边众人都在盯着董明的行动,想看看他到底如何制盐。
用麻布裹紧粉碎的木炭,按压之后塞进漏斗口堵住,从上往下过滤溶液。
淡青色的溶液逐渐注满木桶,最后一步就是架起大锅烧煮。
锅里水分逐渐蒸干,锅底和四周留下一层青色结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