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群英楼
九月初四,赫布等人顺利拿到圣旨,并且带着郑元帝派出的观光团一同返回汝南州。
观光团一共有十三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军中好手,而且只听命于郑元帝一人。
表面上叫观光团,实际上郑元帝的心思所有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一行十七人乘坐了三辆马车,从客栈出发一直沿着大街离去,在城门口检查的时候,却意外碰上了三公。
“赫大人这是事情办妥,打算返回汝南州了?”
齐和安笑着走过来,赫布连忙迎上去躬身作揖。
“回太尉大人的话,陛下已经撰写好了圣旨,将在九月初九正式召开刺史大宴,烦劳太尉将此事宣告天下。”
赫布笑着回话。
“九月初九倒是一个不错的好日子,嗯,我知道了,回去之后我便让人将此事照告天下,定然不会拖延刺史大宴召开的时机。
这些人想必就是陛下派出去的观光团,想想也是,陛下在深宫里待了许久,应当对这难得的盛世十分好奇。
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能让观光团的诸位身陷囹圄,我愿出兵一百护卫观光团的众人前往汝南州。”
齐和安点头道。
“我也愿意出兵一百。”
“同去,同去。”
上官浩、东方月接过话。
“三位大人此番好意下关心领了,如此这般那便即刻启程吧。”
赫布登上马上。
三公挥手,早就已经准备好的三百护卫登上自家的马车,跟在队伍背后出了城。
眼看这事情已经办妥,三公各自返回府邸,齐和安一纸令下,数十飞鸽起飞,奔向大郑朝着各个地方。
几日之后,几乎整个大整朝都知道了,汝南州即将召开一场天下盛会,十三个州郡的刺史都将一同前往参与此事,有陛下圣旨为令,不能不去。
一时之间,无数谣言漫天飞。
有人说这将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盛会。
也有人说这会是大郑朝混乱的开端。
更有人说董明包藏祸心,表面上是在召开刺史大宴,实际上则是想要笼络各个刺史。
冲兖州刺史朱从心接到飞鸽传书的第一时间便是差人备马,即刻前往汝南州。
从冲兖州到汝南州,好打好算也要两天半的时间,此时已经是九月初六,若是不快点儿,恐怕连这场盛会都赶不上了。
淮安郡刺史雪山红也是差不多的。
相对不着急的也就只有屏南州刺史陈不通,黄禹州刺史,洛都郡刺史。
有件事说起来倒也有些好笑,洛都郡原本的刺史在前两日突然被更换了,准确的说也不是被更换了,而是他莫名其妙的就下台了,直到现在洛都郡的刺史都还一直是空悬其位。
所有人都在暗中猜测,洛都郡刺史莫名下台,背后绝对有三公在推波助澜,三人当中有究竟是哪一人会出席刺史大宴?
此时的高陵县绝对是最繁忙的,搭建起来的用来召开刺史大宴的建筑,终于是赶在九月初八完工了。
看着这一座足有三层高的建筑,我有参与过建筑的工匠,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他们所建造出来的建筑将会成为史册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而他们也会成为史书当中那浓缩的背影。
或许在千百年之后,后人翻阅史书,会发现有这么一座建筑,他曾经见证了大郑朝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在洛都内召开的盛大宴会。
董明看着和图纸上一模一样的建筑很是满意,他将这座建筑取名为群英楼。
“传令下去,所有参与群英楼建筑的工匠,每人赏赐十两银子。”
董明大手一挥,豪气开口。
“你这小子有了钱就开始得意起来,每人发放十两银子,参与建筑的工匠少说也是五六百人,你挥挥手五六千两银子就这般没了。”
龚前和荀易两位老前辈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盛会,两人特意从书院提早赶了过来,目的就是为了提前欣赏一下这座建筑。
“单单是这奇特的外表,也算得上是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荀易感叹道。
“您老所看到的仅仅是皮毛而已者,那一步还有更大的乾坤走,我领着二老去看看。”
董明大手一辉,黑铁骑在前开路,踏入群英楼的一楼。
一楼是全地砖铺就的,这些地砖每一块都堪称是金砖,当然这里所说的金砖并不是用黄金铸造的。
砖块儿是经过特殊泥土烧制而成的,地砖每一块强基都能发出醇厚之声,宛如金铁碰撞。
走在上方,隐约还能看到倒映出来的人的模样。
一楼共有十三根柱子,象征着大正朝的十三位刺史,共有的八个窗户应对着八卦的方位。
螺旋式楼梯一直蜿蜒向上,隐约还能看到一些透明的东西,荀易好奇的走上前,一不留神脑袋却撞在了玻璃上。
“这,这又是何物?”
荀易明明感觉眼前没东西,伸手却又能碰到,仔细一看此物晶莹剔透,竟能映照出背后之事物,使人无法准确察觉。
“这是新发明出来的东西,我将它称之为玻璃。”
董明摸着有些粗糙而且不完全透明的玻璃开口道。
这东西可是花费了巨额钱财才研制出来的,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生产出来了一部分。
因为制作原料以及工艺的不成熟,小工坊里生产出来的玻璃比较粗糙,而且表面上还有一定的气泡,并不完美。
当然,即便是再不完美的玻璃,在现如今的大郑朝也绝对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龚前、荀易两位老者摸着玻璃喃喃自语,不禁感慨这世道之变化怎么会如此之迅速?
“您二老可别着急着西去,多活些日子,你们还能看到更多更有趣的东西。”
董明带着二老顺着螺旋式的楼梯来到二楼,二楼则是更加的不平凡。
刚刚登上楼梯便能看到一处微缩景观,不错,董明在二楼打造了一个水榭亭楼。
巨大的花盆当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流水从假山上流下,经过亭台楼阁最后一泄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