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所谓的正统
五月初,天逐渐热了起来,汝南州各个县城的复苏工作全部提上日程。
和之前的规划不同,董明目前设定了十二个县城,名字方面为了好记也做了调整。
学院的建造工作已经进入尾声,看着那一栋栋高耸的房屋,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忍不住驻足观望。
最高兴的当然还是要数百姓们,董明之前就已经给出了承诺,高陵县和边梁县的所有百姓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在书院里接受教育。
当然这个免费只能维系一年,一年之后正常的费用该交的还是要交,毕竟人数一旦增加起来,这可是一个庞大的消耗,不可能一直让董明这边掏钱垫着。
关于董秋月册封平阳公主的圣旨在昨天终于送达了,本就只有几百里的距离,一封圣旨硬生生的,送了将近十天,其中的问题可想而知。
董明只是看了一眼圣旨就交给了郑晓婉,抱起董秋月走出房间。
一会儿之后,郑晓婉走了出来,看着她略微有些红肿的眼睛就知道她哭过。
关于兄妹情的问题,董明不想过多的追问,这个问题也是他心中一直思考的。
如果有可能,他会考虑放过郑元帝,前提是他会安安心心的做一个普通人,隐姓埋名的过往下半辈子。
回到书房里,董明提笔写信,信件一共有三封,三公中的每一位都有一封,内容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主要就是言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董明这边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发展。
而三公那边也同样需要时间以来,是为了破解和生产更多的新式武器,二来也是为了囤兵寻求外援。
上一次三公派过来的使者在交谈的时候就隐隐透露出言和的问题。
三公顾及面子,自然是不愿意主动开口和董明言和,这种事情还需要他这个所谓的小辈来开头。
写好的信件自然是交给元不换处理。
有关于书房决策以及刺史府内大小事宜都是元不换在做决定,简单点来说他就相当于是管家,不过管辖的范围可不单单只是一个家。
“少爷,雪山红来信。”
这边董明刚刚坐下,元不换就递上来一封信件。
信件自然是由薛丁康所写,内容也无外乎就是雪山红答应了和他们进行合作的事情。
其中薛丁康还着重描写了一下和雪山红进行谈判的内容,以及最终谈判出来的代价。
“三百架床弩,两千只火枪,两百门火炮,一万发连弩,胃口倒是大的很。”
董明眉头微皱,粗略算下来,这些东西的价值应该在七八十万两银子。
元不换眼见董明皱眉,也就没有开口,静静站在一边等待他发话。
“算了算了。”
董明挥手,将信件递给元不换,也就代表着他同意了薛丁康谈判下来的这些条件。
“公羊木一他们今天能不能到?”
董明问了一句。
“前两日来信就已经抵达了洛都郡,按照行程来说,今日再怎么着也应该到了汝南州才是,但迟迟没有信件到来,恐怕遇上了一些麻烦。”
元不换回答。
“再等等吧,倘若明早还不见车马,便让三位叔父接手此事。”
话题当中的公羊木一一行人还才刚刚从洛都当中离开。
熊伟带着铜甲团的士兵一路畅通无阻的回到洛都,为的就是想要见一面郑元帝。
他见郑元帝也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只是在金銮殿前对他恭敬的鞠了一躬。
那一日,百官稀奇的全部都到了,就年请了长假的三公也都到了,金銮殿上,熊伟替代了大将军的位置与三公平起平坐。
何纺照例说了一大通没用的官面话。
话音落下,熊伟上前对着郑元帝微微躬身,说了一句陛下安康。
话音落下,不等郑元帝回话,便直接转身走人。
不少官员看着熊伟前后大相径庭的举动眉头紧皱,有些摸不清他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但也有不少官员低着头闷声不吭,他们虽说看出了些什么东西,却也不敢直接开口。
上了朝的熊伟回到家里,在城内闲逛了两三天,而后才带着公羊木一从洛都出发前往汝南州。
“你这一番举动完全是无意义之举,即便你不这样做,三公也不敢动陛下一根毫毛。”
马车上,公羊木一看着熊伟淡淡开口。
“我们都没什么文化,反正大将军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就好了。”
熊伟无所谓摆手。
不管是不是有用,反正他心情好了不是?
反正在朝堂上看着面色难看的三公,他心情就觉得很舒畅。
“大将军是在防着三公狗急跳墙,故此借你之手以铜甲团震慑三公,殊不知此为多此一举。
三公坐镇洛都,手里又掌控着陛下这个令箭,进可攻,退可守。
完完全全算得上是大郑朝的正统,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不会自断后路,将自己变成遗臭万年的家伙。”
公羊木一沉声。
“你这脑袋倒是挺好的,你一见了少将军说不准你们两个会有许多的共同话题。
少将军自从脑袋被摔之后变得灵光了不少,时不时的还会冒出来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
熊伟笑道。
公羊木一眼见熊伟根本没听自己说话,只能叹息一声,闭眼养神不再开口。
一个文将和一个武将说这么多,有种对牛弹琴的感觉。
车马行进,在黄昏傍晚时抵达汝南州边境,通过检查后一路畅通无阻,预计在明日早能够抵达高陵县。
两三个时辰后,董明收到了信件。
公羊木一一行人已经平安抵达汝南州,预计在明早抵达高陵县。
晚上,哈桑花再次拿着一封信走进书房。
董明看完信今后短暂沉默,然后让元不换将六部尚书还有三位叔父全部请来开会。
书房里,一群人坐了两张桌子。
董明先是将之前的情况简单陈述,而后又将西蒙多.多这次合作的要求以及答应的报酬一并讲出来。
六部尚书各自低头思所得失,三位叔父则是含笑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