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可汗的心思
董亮远远的就听到了马蹄的声音,推开门站在城门口,背负双手傲视风雪,一代大将的风范展露无疑。
“大将军,我等回来了!”
“英雄归来自当欢庆!”
董亮走出城门,迎着董定邦、董定国以及归来的几百战士踏入城中。
“叔父!”
董明远远的就看到了城门口这边的身影,带着战士们一路小跑过来。
“来先喝点热茶驱散寒意,这里有热水有蒸馏酒,我还带来了不少的郎中,伤情严重的战士们先行过来进行救治,如果是伤情不严重的,就咬咬牙回到军营再行打算。”
这些郎中们自然不是军营当中的郎中,而是还未来得及归家的家眷们组成的。
正所谓久病成医。
军营当中的不少家眷都会点医术,郎中自然也不在少数,是平常他们也没有行医治病的必要,只是当自己家人生病受伤才会露几手。
“谢少将军!”
战士们咬着牙开口。
三兄弟走进房间当中,湘董定邦、董定国能够归来已经是万幸,至于路上遇见了何种危险需得详细说说。
安排完成门口这边,董明带着那些伤势比较轻的战士们返回军营接受治疗。
之前给郎中们说的要用蒸馏酒浸泡刀具,以及开水烫过衣布之后才能使用,也不知道他们听进去没有。
城中米铺、肉铺、菜市自发贡献出蔬菜,肉类,五谷等熬煮稀粥款待归来的战士们。
当一大车一大车的肉粥送来的时候,驻守军营的士卒落泪了。
和城中的热闹不同,此时风雪遍布的大草原上却是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怒吼。
被突袭的三个部族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其中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准提尔部族,被烧了三大座粮仓,损失的粮草将近一万石。
其余两个小可汗的不足损失在五千到六千大石粮食左右。
如果是平时,损失这些粮草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可以用牛羊和其他的部族进行交换。
但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冰封万物的冬季,每个部族的粮草都很有限。
更何况各个部族之间明里暗里都有一些相互争斗的意思。
几个小可汗之间更是尤为的明显,这个节骨眼上谁都不会轻易的把粮草交换出来的。
当可汗成吉蒙多.多收到三个部族汇报过来的消息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愤怒,只是将飞鹰传书的信件扔到一边,随后就继续抱着自己的女人吃肉喝酒。
这几年,草原的这些大小部族越来越骄傲,对待他这个可汗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敷衍。
或许这些愚蠢的家伙已经忘了是谁带领整个羌族从大郑朝的步兵当中夺到了这一块风水宝地。
又是谁让羌族在后元的征伐当中站立了起来。
又是谁让羌族在赤金的压迫当中活了下来。
既然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那有些东西注定是要由他们承受的,来年开春之后就让他们自己去战斗吧。
想到这里成吉蒙多.多的眼神越来越寒冷。
大郑朝的所有典籍当中,他只认同唯一的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
西蒙多.多收到消息,已经是在事情发生的第二天。
当他看见自己的两个哥哥的部族受到突袭损失粮草的时候,笑声传遍了整个帐篷。
找来手下人,西蒙多.多让他们传信给自己的两位哥哥,表示自己手里还有多余的粮草可以交还给他们,前提是他们需要用两倍的牧民进行交换。
更多的牧民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出,更多的产出才能够支撑起更多的士兵,更多的士兵才能让部族更加的繁荣。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缺一不可。
冬季进攻计划取得大胜之后,董亮大手一挥,让军营当中的所有战士都得到了五两银子的过年费。
军营当中的年休是按照每年进行分配的,每年总会有一部分战士会留守军营守城。
董明在冲兖州前前后后待了半个月之后,不得不返回汝南州那边,还有更多的事物等待他处理,学生们的实习也差不多该有一个结尾了。
分别的场景总是刻骨铭心的,郑晓婉十分不舍董明的离去,现在的她愈发的感性。
董明好一番轻言细语的安慰之后才告别郑晓婉,带着哈桑花登上马车离开。
路过屏南州的时候,董明和陈不通聊了聊,愈发觉得这个看起来憨厚的刺史越来越不简单,对于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冲兖州边关的事情了如指掌。
倘若仅仅是了解一些旁枝末节的大概也就算了,偏偏陈不通连一些军营当中发生的细小的事情也能如数家珍的聊出来。
这让董明感觉到一阵阵的背脊发凉。
董明越来越看不透陈不通,甚至有些不明白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倘若陈不通是三公的人,知晓这些东西似乎变得合情合理,但他又为何要当着董明的面说出来,这岂不是自曝身份?
倘若陈不通不是三公的人,那他在冲兖州的军营当中安插眼线的目的又是何在?
一切又一切的疑问,都只能随着董明的离开埋在心里。
董明没有向陈不通发问,陈不通在离别的时候也没有告诉董明想要的答案。
过了屏南州进入汝南州,飘飞的雪子再次变回芝麻粒的大小,不少地方还出现了雨夹雪的现象。
道路愈发的泥泞不堪,队伍前行的速度变得缓慢起来,原本只需要一天的路程,居然走了一天半的时间。
回到高陵县,董明着手开始处理一堆积在书桌上的公文。
有些东西六部尚书可以代为处理,但有些东西只能由董明前发才能够正式生效,规矩就是这么来的。
从高陵县、边凉县再到其旁边的其他县城,汝南州正在以一种缓慢的方式进行复苏。
冬天来了,田地间的农作物也就不再需要太多的理会,农民们似乎变得有些闲暇起来,于是更多的农夫选择了加入丝织的行业。
董明在积极开辟手工业的市场,鼓励更多的人进入创新创造的行当当中。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董明还张贴出了一张招募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