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攸之发现自己太有先见之明了,有成为医生的潜质,在对阿思的身体状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能制定出了正确的治疗方案。
做运动和听音乐,不正是他一直在督促阿思做的事吗?
徐攸之得意地对阿思说道:“怎么样,听我的没错吧。”
“哼,瞎猫遇见死耗子。”
阿思撇了撇嘴,几天的相处,她对徐攸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这个家伙喜欢开玩笑,不自觉中受到了对方的感染。
“我的功劳那么大,就得到了这种评价?”
徐攸之不忿的道。
阿思白了徐攸之一眼,不和他扯这些没用的了,目光转到李大爷身上,等待后话。
李大爷不但医术精深,厨艺同样高超。如果是其他中医,只会给阿思开一个药房,让她自行去药房抓药。
但是李大爷的药膳功力也是炉火纯青。他准备做一道治疗效果和美味兼具的菜肴。
按理说,术业有专攻,每个职业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农民种好地,厨师做好菜,工人砌好砖,军人打好仗,医生嘛,自然就是治好病了。
一个中医不琢磨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整天研究做菜,难免会被外人认为不务正业。
哪怕退休了,也应该言传身教,把中医这个国粹传给新一代的学生,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李大爷年轻的时候根本不爱好做菜,他是一个典型的实干派,平常坐诊看病,没事的时候就钻研医术,在原药方的基础上,根据药材的属性以及自己的理解,改进配方,添加、删减或替换一些药材,疯狂到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平生唯一的一次住院就是因为在一次试药中不幸中了毒……
李大爷在一家三甲医院的中医诊室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中医的辉煌与落寞。
随着西药走进了千家万户,高端的医疗仪器广泛引入,中医诊室从人满为患,看病需要提前一个礼拜预约,到后面的无人问津,让李大爷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这样没什么不好,只要按时上班,往诊室一坐,泡一壶茶,一混就是一天,工资一分不少的到手,没有比这再轻松的工作了。
但是李大爷这一天天日子过得,总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人生在世,活的就是一个存在感,自己就这么碌碌无为的混下去,非要得抑郁症不可。
只是这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他也想有人挂中医诊室的号,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可人家不来,总不能出去硬拽进来一个吧,那样成何体统?
李大爷只能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边端着茶碗,一边唉声叹气。
原本中医是一个让他感到自豪的身份,但是现在,他出门已经从来不敢提自己是一名中医了……
跟陌生人闲聊时,被问起职业,李大爷若说自己是个三甲医院的医生,那人绝对肃然起敬。
可如果话说的具体一点,坦诚是个中医,对方的眼光就变了,十有八九会说一些,“哦,原来是个骗子。”之类的话。
或者冷冷地“哦”的一声,然后转身离开。似乎跟一个中医谈话是件很耻辱的事。
对于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李大爷心知肚明。
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飞速,也造就了一些不走正路,净寻思些歪门邪道发家致富的人。
冒充中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常去看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的诊疗手段就那么几种,台词翻来覆去的三五句,什么阴虚阳虚,气血不足……走流水线模式,只需懂得点相关知识,看几本地摊医学,再背几个吃不死人的药方,就能招摇撞骗了。
反正老百姓理解不了中医那一套玄乎的理论,只要照葫芦画瓢,随便怎么说都能让患者相信自己,乖乖的把钱掏出来,中药一开就是一个疗程的量,起码小几千块钱。
假如一个疗程不见效,就来第二个疗程,直到银行卡里的钱搬空或意识到上当为止。
偶尔也会走大运‘治’好了病人,就把这当作广告,添油加醋的高调宣传,以此来忽悠更多的人上当。
经营好的情况下,一个月就有几十万块的收入。
还有另一种骗子,同样打着中医的名号,凭借着会点针灸按摩推拿之术自称某某某第几十代传人,有独门秘方,能治愈各种骨科疾病,腰间盘、颈椎病、股骨头坏死等等。
所谓的独门秘方,并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大多是从网上一元一个批发的亿通筋骨贴,然后换上自己的的包装,对外高价销售。
再辅以针灸、刮痧、按摩的方法,不过纸包不住火,迟早有露馅的那一天,少数中医给人针灸、推拿,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导致神经系统受损,没病硬是给治出了病,最后收获了法院的传票一张。
鉴于以上两种人大行其道,再加上西药流行,逐渐地,中医就成了无能和骗子的代名词。
对于人们的偏见,李大爷真没法反驳,事实摆在眼前,中药不但不如西药见效快,还特别麻烦,又是抓药、又是煮药的,忙活人一身热汗。
同样的病,采取西药,不用上医院,吃几粒胶囊和药片,身体就好的七七八八了。
这都是现代医学相对于中医的优点,而中医唯一的优势就是不可测性,谁也不知道一个方子开出去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面对同一个病人,一百个中医可能得出一百个诊断结果,一百个诊断结果又能开出一百个方子,所以说,中医之道神奇无比,外行人无法揣摩。
由于中医的种种弊端,以及社会信誉度低下,导致了没人挂号中医诊室看病的结果。
另外,中医的某些方面必须适当改进了。减少中药的散方,对一些药物的成分进行提炼,制成简便的胶囊和颗粒。
而且,中医混到了今天这种地步,靠着保护才能生存,除了外界的环境,自身的因素同样不小。
李大爷曾经接诊过一个小女孩,一番检查之后,开了药,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小女孩的病情恶化了,一问才知道,小女孩并没有按时吃自己开的药。
一来太麻烦,耗费的时间太多,家长很容易遗忘。二来,从主观上,别说小孩了,就是成年人,喝酒都不积极,毕竟实在是太难喝了。
这件事对李大爷的感触极深,他决心要做点什么,思来想去,既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只能从自我做起,由小至大,进而辐射到周边人,一步步改变大家对中医的认识。
李大爷便从厨艺入手,他想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药膳体系,做出的食物可以治愈疾病,又能让所有得病人接受,不会因为中药的味道而拒绝中医。
李大爷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客服了最初的一系列困难后,他对药膳的兴趣越发浓郁了,追求做出的菜不仅没有异味,还得色香味俱全,勾住他人的味蕾。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一些中药在治病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副作用,其危害更甚于原本的疾病。
所以,用一些食材去中和药性,将有毒的那部分转换无毒乃至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这就相当考验一个药膳厨师的功力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大爷的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社会上一致的认可,获得了国内外无数奖项,曾经被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医生。
有媒体给他写过这样的评价,新时代中医的先驱者,将传统中医与食物完美的结合,灰暗天空的那一抹阳光。
李大爷的所作所为,在舆论上为中医挽回了不少声誉。
他也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信心与尊严。不用担心出门被人另眼相待了。
不过药膳不等于食疗,经常有人会把这二者搞混。
食疗指的是吃一些属性契合的食物,改善身体状况的过程。
比如蜂蜜具有清热、解毒、润燥、补中、止痛、美容养颜的功效,常吃蜂蜜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抑制消化不良、保养皮肤的作用。
又如白菜性甘微寒,有清热润肺、解渴利尿的功效,并且所含的钙和维生素c比较高,常食用能够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李大爷药膳的特点则会在食物中加入大量的中药,但经过李大爷特殊的处理,吃起来没有中药的苦涩之味,风味独树一帜,那种口感凡是吃过的都会上瘾。
而药膳并非近代才诞生之物,其来历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华夏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那时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就会制作一些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
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华夏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以前,华夏已出现药膳其名。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华夏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使食疗药膳的知识逐渐向理论阶段过渡。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具体的体现在《黄帝内经》的有关章节,书中提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中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饮食营养的重要作用:若饮食合宜,则可健康,“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实则筋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说明饮食营养对人体健康重要意义。在病理情况下,即或借助药物治疗时,也要注重饮食以调治疾病,这是这一时期提出的食疗原则。
使用药物治疗疾病,要适可而止,使用药物不可过分,以免身体受损。当用饮食方法调理使之痊愈。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是要求将多种动、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饮食营养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食物的性味:《内经》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据不同性质的疾病,选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有针对性的进行调养治疗。在五味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食物也分为阴阳两大类,按治病的要求,选择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为药物对待,中药的性味理论对于食疗药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