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郿坞。
此地始建于初平三年,董卓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 其中能住千人。
初平三年,王允、士孙瑞、吕布等设计斩杀董卓,并派皇甫嵩率兵赴郿坞,灭掉董氏三族,运走坞中所藏金银珍宝等物。
昔日董卓享乐之地,如今已经被改建成了兵工厂,又高又厚的围墙和相对封闭的环境, 成为了阻挡旁人目光窥探的绝佳场所。
“陛下, 这是火药现在研制的进度...”
刘弋深呼吸了一口气, 观看起了眼前的演示。
不,说是表演可能更恰当一些。
“砰”的一声,竹竿状、上有铁箍的原始“火枪”尾部被点燃,烟雾四起,火药形成的巨大浓浓烟雾开始迅速扩散。
随后,数十名甲士列队杀出,好似凭空出现。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是来给朕听个响看看烟雾的?”
刘弋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扶额苦笑。
“陛下。”
被扔过来负责此事的工部员外郎孟达忐忑地回道:“陛下所言,一硝二磺三木炭,确实是按这个制作出来的。”
“所以,黑火药不应该是‘砰’的一声就爆炸了吗?”
孟达解释道:“陛下所说的黑火药,便是这般,燃的很快,但炸的效果不好。”
孟达又让人单独演示了一些,一小堆黑火药放在一起, 确实能迅速燃烧,但爆炸范围极其有限, 而且烟雾特别大。
“那竹竿里这个?”
“也是按陛下说的,黑火药密封起来,在尾部加火线点燃。”
刘弋接过竹竿看了看,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在冶铁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竹竿已经是最好的筒状物了,而且还加了几个铁箍用来增加强度。
“那为什么不能放铁珠之类的?”
“陛下所言极是,加了铁珠,近距离效果倒是还可以...”
这种话刘弋听得多了,一般而言,出现的情况都是臣下觉得刘弋错了,又不好意思当面指出来。
“近距离是多近?”
“五步。”
孟达大着胆子回应:“而且,黑火药装的少了,里面的东西喷不出去,装的多了,竹竿就容易炸。”
刘弋吸了口气,这不是就原始霰弹枪?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还有容易炸膛、难以装填、枪杆复用率极低等等特点。
所以说,基础的冶金工艺不过关,科技点点了也白点?
“给朕看看黑火药。”
刘弋看了一眼,黑火药是没问题,但是怎么都磨得跟面粉似的?
“能不能弄成颗粒状,喷不出的原因可能是粉状烧的太快了。”
“臣遵旨。”
刘弋想了想,补充道:“还有,既然冶铁不行,那就用铜铸造圆管,不怕沉不怕大,先解决有无的问题,铜管总不会轻易炸了吧?”
“陛下,用铜的话,一个管子,可就得消耗数万钱的铜...”
“先试试,这个钱朕给你们。”
有了这句话,孟达终于放下心来。
其实他也不懂这些东西,都是按刘弋的指示,招来皇室的工匠在做。
刘弋的指示看起来也挺靠谱的,什么“一硝二磺三木炭”,什么“竹筒塞钢珠”,但先不说失败了多少次,光说这个成品,其实实战效果是极其不令人满意的。
花这么多钱,干了两年整,也就是听个响看个烟。
到了万人会战里,什么作用都起不了。
“陛下...”
“说。”
“这黑火药燃烧的如此之快,臣和几位大匠觉得,倒是可以与火油相结合,或许有奇效。毕竟,之前的火油罐都需要射入火箭才能燃烧起来。”
“哦?”
孟达显然对这次刘弋的节点视察很重视,也考虑到了竹筒枪如此低劣的效果可能让刘弋不高兴,于是又端出了补救方案。
孟达拿了一个陶罐过来,有意思的是,这个陶罐是被小心翼翼地劈开过了,属于是剖面结构。
陶罐有内外两层,内层的陶罐则被一道底板隔成了上下两部分。
孟达解释道:“陛下且看,外层的陶罐是防止在搬运或者抛射的过程中碎裂的,中间会有沙土。内层的陶罐又分了上下两层,上层可以从罐口注入火油,然后罐口是可以封上的。下层是在底板隔开之前就放好的火药,最下面则是防风燃线。”
“所以这个可以点燃后用砲车投射出去。”
“是。”
“你倒是用心了。”
听了刘弋的夸奖,孟达连忙说道:“全赖陛下指导与几位大匠献策,非臣之功也。”
“继续说,那如果投射的目的地比较远,燃线在空中烧完,是不是就在空中炸了?”
“是,所以燃线上用红色染了大概的标线,按五十步、一百步、一百五十步等划分的,如果距离太近,就剪掉一部分,最远的投射距离,火线长度就是按我军最重的砲车能投射的距离来测算的。”
“嗯,这倒是不错。”
基本就是个可燃的大炮仗了,比制作火枪火炮的难度小很多。
毕竟火枪火炮还需要枪管炮管,投射武器则不需要那么好的工艺,就跟很多土法手榴弹一样。
刘弋点点头,“这样吧,需要什么支持跟朕说,让工匠们去忙吧。这次的重点是先生产一批这种可投射的陶罐出来,然后再以铜炮为重心做黑火药的事,枪管那部分暂时先不用投入太多人力。”
“黑火药本身,不仅可以用在战场上,以后还能用在其他方面,朕希望你们能尽快将黑火药多生产出来,目前朕还是要先用在军队之中。“
“喏,臣等一定尽最大努力。“
被原始火枪的研发泼了一盆凉水的刘弋收拾了一下心情,说道。
“再去看看砲船。”
给船只装上配重式投石机的科研进度也不算顺利,主要还在于砲车小型化上船这一过程。
因为正常的野战用的配重式投石机,配重一般为一万斤(5吨)至三万斤(15吨),发射的弹丸一般重50-150斤,算上砲车的自重和配重以及备弹,就更重了。
这还仅仅是砲车自身,还不算操作的人。
而目前水军能用来当载具的舰船,如艨艟斗舰等,基本都是满足不了砲车上船以及稳定发射这两个需求的。
原因也很简单,艨艟斗舰设计出来都是为了水战,考虑的是坚固程度和速度,体型普遍狭长,一旦有这么大重量体积的砲车搬上来,不仅重心会偏移,而且一发射就会在反作用力的干扰下陷入自旋,下一发就不一定偏到哪里去了。
所以,想让砲车上船,达到凭借河流实现远程打击的目的,必须要重新设计适用于内河的大载重专用舰船,并且砲车要适当小型化,重心也要有所调整。
而眼前这艘大型舰的主要工艺也是依靠船桨进行推动,所以需要重新设计,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有足够的重量,也必须要更宽。
因此,这一段时间,工坊里的工匠们已经花费了近五个月的时间将这艘大型舰的主体结构重新设计制造了,而且也完善了“砲台”的工作。
“砲台”不在舰船的中轴线上,而是在稍微偏左的位置,以加重的右侧舱抵消反作用力对舰船位置的影响。
现在,大型舰改装的平台上已经搭载了砲车。
这艘船的船体上,装载了三门砲台,每门砲的砲架均装有一座为八千斤的适应配重,砲架的长度有一丈五,宽有五尺。
砲台的底座为一个圆环状固定死,在圆环顶端,有几条铁栓连接到砲架的尾部,能够牢固的承担砲台的重量,这也是为什么可以搭载三架砲的原因,投掷石弹的重量也达到了三十斤,这是最合理的重量。
超过这个重量,连续发射不仅会导致船体大幅度偏移,还会因为过大的负重伤害到这些砲台的内部木质结构。
这个重量,不仅无法损毁砲台,而且也能抵消掉石弹的发射所带来的反冲击力,可谓一举两得,既保护了砲塔,同时也保障了砲车的稳定性、精准度。
这艘砲船在工业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模块化批量制造。
砲位的高度是由砲塔的主轴和主杆共同决定的,砲塔是一个斜向的螺柱型塔,主轴是圆弧形的,上面还加了一面弧形铁盾,也是为了防止敌军攻击时,可以攻击到砲车最脆弱的结构部位。
而现在,同一型号的试验船,船坞里面的工匠们还在加班赶工着,不断的做工,争取早日完工。
“在河上用配重式投石机打船靶试一试。”
“陛下请看。”
随着船厂里面的工匠将石弹搬上甲板,船厂的负责人立刻将一张木质的船筏放在人工湖中,然后让工人们开始测试石弹的命中率。
船上砲台的砲位距离岸边大概三十多步,砲台距离的目标则大概有一百步。
“轰!轰隆隆~“
一轮炮弹从三个砲台上射出,砸在木筏旁边假山的礁石上,顿时,那一块礁石便凹陷了下去,另一块礁石也瞬间变成了碎片。
这一枚石弹的威力可见一斑。
这些石弹都是经过改良的,威力虽然不及现代的大炮,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强的远程投射武器了。
在第一轮校对射击后,又过了两轮,石弹精准地砸在了木筏上,把木筏砸的稀巴烂。
九发石弹中了一发,这种精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当然,实战中肯定要考虑不同水域的流速对船只的扰动,以及敌人肯定不都是固定靶的问题。
刘弋看了看砲台上的石弹,自己试着抱了一下,都是用山石磨出来的,落地会崩碎,杀伤效果相当不错。
三十斤石弹的话,按一万斤的配重来算,射程大概在一百五十步左右,现在八千斤的配重,应该也能射一百步出头。不过,这也是没办法,重量太大,石弹的毁伤效果又太低,且重量太轻,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不过,这也足以证明这种炮弹的厉害了。
这个射程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听说龙骨早都装完了,第一批的十艘砲船,船坞的工匠多久能完工?“
“陛下,还有一个月就可以完工试水了。“
刘弋点了点头,这些砲船的建造可谓是耗尽了这些工匠的精力,刘弋也许诺这些砲船建好之后,他们的酬劳还要增加,所以,这些工匠是绝对不敢松懈的。
“传下去,所有人今天按职级领赏赐。”
“遵旨。”
“陛下万岁。”
众人齐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