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难。”唐旭慢悠悠竖起一根食指来,“只是看佥事大人是否舍得。”
“呵呵。”莫国用眯搭着双眼笑出声来,身下的黄花梨木椅也跟着震动了几下,“贤侄说的可是银钱?”
“不错。”唐旭点了点头,莫国用还算是精明,和这样的人说话,不需要费太大的工夫。
“不知是哪位大人?”莫国用的两眼眯得更小,几乎成了一条缝,眸里的两电精光却仍是落在唐旭身上。
“黄嘉善黄大人。”唐旭的口中,不紧不慢的吐出六个字来。
“哦。”莫国用原本还把身子靠坐在椅背上,听见这几个字,顿时一个激楞坐直了起来,可是盯着唐旭看了半晌,又慢慢的重新坐了回去。
“贤侄认识黄大人?”莫国用好奇的向着唐旭问道。
“只是见过,却不认识。”唐旭摇头,引来莫国用一阵眉头紧皱。
“贤侄莫不是在耍逗我。”莫国用脸上一阵忽青忽白,一时间竟看不出究竟。
“属下岂敢。”唐旭仿佛是对莫国用的脸色熟视无睹,仍然镇定的坐着。
“那贤侄倒是说说看。”莫国用心里终究是按捺不住不解,如果唐旭能够结识堂堂兵部尚书黄嘉善,又如何会到如今连个实授的官职也没。这些朝中一二品的大员,又岂是会随便接受别人的进奉。
“辽东的战事,想来佥事大人也是知道的。”唐旭抬起眼来,迎上莫国用的目光。
莫国用微微点头,即便是和唐旭,也是第二次说到此事了。
“那依大人看,朝廷接下来,该如何做?”唐旭又问倒。
“自然是补充兵马军械,修缮城池。”莫国用几乎不用多想,便一口回道。
“可是如今户部的太仓年年亏空,莫大人可是知晓?”唐旭继续追问一句。
“曾有耳闻。”莫国用仍是点头。这几年里,起码在明帐上,太仓年年亏空,已是朝廷百官皆知的事情。
兴武卫里,管着钱粮杂事的,就是莫国用,前些日子兵部下了堪文,要求重新点校兵员,其实便就是想要节流的意思。即便兴武卫身为天子亲卫,今年拨付的钱粮,只怕也要至少缩减三成以上。
好在兴武卫虽是亲卫,却也仍是囤卫,京郊外的军田,为数还算不少。即便是没有朝廷的拨付,日子也能勉强支撑得下去。
“如此一来,户部里只怕是也拿不出许多银钱送去辽东。”唐旭所说的,仍只是如今朝廷里的实情。
“朝廷自然有朝廷的法子。”莫国用只是一个卫所里的指挥同知,虽然多少有些消息渠道,可朝廷里的钱粮大事也不是他所能完全了解。
“这几天里,黄尚书便就会疏,请朝廷调各项银两援辽东。”唐旭不再隐瞒,把自己所知道的和盘托出,“其中的一项,便是请内外百官捐俸银以助辽饷。”
“哦。”莫国用惊诧的瞅了唐旭一眼,“既然黄大人尚且来得及上疏,你如何会知道。”
“也是耳闻罢了。”唐旭微微一笑,并不多说。
“贤侄的意思可是说,让我也捐俸助边?”莫国用不用多想,便一下子明白了唐旭话里的意思。
唐旭的法子其实很简单,如果按照后世里的说法来说,那么其实也就是争树典型。
无论历朝历代,朝廷或者地方上若是遇见什么大事,号召文武百官捐献俸银之类,都是免不了的内容。
既可然是集体活动,那么其中自然免不了会要树典型。而这一类活动的典型,也很简单,说白了,往往就是前面几个高调出头的人。
所谓烧香争头香,出名要乘早,只要是先出头的人,或多或少,总会得到些回报,约莫也就相当于“千金买马骨”的意思。
法子虽然简单,可是上千年来的经验表明,这个法子始终都是屡试不爽。正如行军打战一样,头功往往会给第一个登上敌城的人,虽然后面跟上的人,即便是杀敌更多,出力更大,可却也丝毫占不着便宜。
赖着当年走马观花般读过的史书,唐旭能回忆得起来,兵部辖下原本第一个响应纳捐的,是兵部里的中书汪膘,此人也因此而得授职方武选司主事一职。如今虽然还没有听到此人的风声,但是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留在脑海里,也是唐旭想出这么条路子的最大原因所在,其中只不过是把汪膘换成莫国用罢了。
“佥事大人既然是兵部的辖下,那么自然只需捐给兵部即可。”唐旭提醒莫国用不要想着去抢黄嘉善的风头,“况且佥事大人出身辽东,资助昔日袍泽正是名正言顺。”
“这样倒也未尝不可。”莫国用低头沉思片刻,默默的点了点头。
“那依贤侄看,这捐献的数额,以多少为宜?”莫国用在心里权衡了几回,这个法子多少还是有点希望。
“至少一年。”唐旭在脑海略一思索,开口回道。
“那便是三百两。”莫国用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指挥佥事是从三品的官,如今的年俸总共是三百石出头,以京师的米价算,也就是三百两银子左右。
虽然说,除了俸禄之外,每年的其他孝敬和名堂还有不少,但是平日家里的各种开支,以及衙门的迎来送往也少不了。这十年来,莫国用积下的家产,总共也只有三四千两的样子,一下子捐出三百两,便就等于莫家十分之一的家产。
若是果真捐出这许多银子,真的能有见效,莫国用自然是毫不犹豫。问题即便是唐旭自己,只怕都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若是事情不成,这偌大一份银钱岂不是白花了,最多只能在黄嘉善面前混个眼熟。
“佥事大人若是心疼,只怕别人倒未必肯落在后面。”唐旭小声的提醒莫国用。
“哼。”莫国用把唐旭的话听在耳里,脸色顿时一下铁青,腾得一下站起身来。
“来人。”莫国用站起身来后,对着门外轻喝一声。
小厮王建,原本就守在门外,听见自家老爷召唤,连忙推门进来。
“立刻去柜上支取白银三百两,明日天亮便随我去兵部衙门一行。”莫国用不再犹豫,立刻吩咐了下去。
东安门,黄府。
虽然已经是二更天的时辰,后厢的书房里,仍是若隐若现的透出几点烛光,在周围的一片漆黑中,显得有几分突兀,更显得格外的孤寂。
放下手里的卷宗,黄嘉善慢慢踱到窗边,推开窗扇,顿时一阵冷风袭入,让他不禁打了个哆嗦。
“笃……笃笃。”一阵适时响起的敲门声,将黄嘉善从思绪里拉回。
“进来。”黄嘉善只是轻喝了一声,并未回过头。
外面的人,听到里面的应声,轻轻推开门走了进来,走到黄嘉善身后,站了片刻,才开了口。
“老爷,乏了?”
“七十多喽,岁月不饶人啊。”黄嘉善讪笑一声,缓缓回过头来,看了一眼身后的人,“老范,过了今年,你也该是六十了,跟了我这么多年,等到了时候,给你做个寿吧。”
“小的跟了老爷这般的主子,这辈子也算是值了。”老仆范缺的喉咙里,发出几声“咕噜”的响动。
“你又吩咐厨下熬了参汤?”黄嘉善看了眼范缺的手上,几步走回到案桌边,坐下身来。
“是二少爷亲手熬的,吩咐小的送来。”范缺将手上的瓷盏小心的放到桌上,垂手立在身前,“少爷孝顺,老爷有福。”
“哦。”黄嘉善点头微笑,眉角的皱纹略微展开几分,伸手取过面前的瓷盏,略泯了一口,随即又突然放下。
“回去告诉宗庠,下回还是不要再弄这些东西了。”
“老爷不爱喝?”范缺顿了一下,开口问道。
“这倒不是。”黄嘉善讪笑一声,又把瓷盏重新端起,几口喝完,才重新抬起头来。
“如今家里还有多少余钱?”
“约莫还有四五百两。”范缺略想了一下,立刻回道。
“留一百两下来,其余的全包起来吧。”黄嘉善轻叹一口气,又把瓷盏凑到嘴边,才发现已经是空了。
“老爷要去买什么东西?”范缺听见自家老爷突然要动用这许多银钱,未免好奇的问了一句。
“哪里是要买什么东西。”黄嘉善苦笑一声,摇头说道:“如今的辽东新败,守备的兵马军械都要增补,阵亡的将士也要抚恤,前几日我去过户部,太仓里却拿不出银钱来。”
“如今圣上虽是从内帑银里拨出四十九万两交予我,却是远远不足。”
“这几日里,我打算奏请圣上,借调南京各部余银至辽东备用,再请旨劝诸地封王和内外百官捐出些俸钱来,兴许还可以勉强应付过去。”
虽然没有明说,可是范缺却也明白自家老爷话里的意思,既然是劝捐,那么自然只能是先以身作则了。
“老爷如此为朝廷尽心尽力,如今外头却有传言,说老爷和方阁老师收了杨风筠的贿赂,才有了这次辽东的大败。”范缺刚及听完,便愤忿的接过了话来。
“你且是说了,只不过是街巷间的传言罢了,理他做什么。”黄嘉善却是不以为意,淡淡的笑出声来。
“老爷这回想要劝捐,只怕是不容易。”范缺略想了一下,开口继续说道:“老奴依稀还记得,万历四十五年,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里,倒有九个遭了灾,当时朝廷也曾经下旨劝过捐,可京城内外大小官员,再加上各地的藩王郡主不下万人,最后所得也不过两三万两。便就是洛阳城里的福王,也只捐出了二百两。”
“尽人事,听天命罢了。”黄嘉善慢慢的抬起额头看着屋顶,过了许久才吐出一口气来,“能多一分总是好一分。”
“老奴这就去银柜上整理。”范缺眼眶一阵泛红,看自家老爷不想再说话,也不再打扰,作了一揖,退出去了。
看着范缺退出去之后又掩了房门,黄嘉善才是从门边慢慢的收回了目光,重新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卷宗。
先移过一边的油灯,拿出铜签挑了几下,方才从卷宗中抽出几份,放到眼前。
当先一份,只看了一眼,便忍不住“咦”了一声。
“兴武卫指挥佥事莫国用,自愿捐俸禄一年充军饷以助王事,使家资现银相抵,入银三百两……”黄嘉善低下头去,小声的念了出来。
“兴武卫……莫国用……”黄嘉善侧过脑袋,仔细的想了片刻,紧接着突然会心一笑。
“好一个莫国用。”黄嘉善嘴角微扬,口中也跟着念念有词,“你既然聪明,黄某也不妨效仿那千金买马骨,多少可以解几分燃眉之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