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不寻常,亲人邻居很慌张;
各路人员齐上场,漫山遍野寻人忙。
在众多的中国好邻居当中,张文学也算是最好的好邻居了。
这次王红云的出走,可以说,在张文学这里,可是一点点征兆都没有,张文学没有得到王红云的任何点滴言语与任何信息。可以说,张文学丝毫都不知道有关王红云这次离家出走的任何信息,当然也不了解王红云出走的轨迹与方向。
不知为何,张文学对于王红云的这次出走感到无比的可怕与担心。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王红云虽然因为生活的艰辛与爱情的麻木,也常常有自己活够了的念头,也甚至聊起来说,如果哪一天实在是过够了的话就离家出走的气话,但是张文学觉得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气话说出来的话,那她的气也就消了一半,如果在她的身边有个人再能够适时劝导一下的话,那她的气就几乎全消了,那她的话充其量也就是发发牢骚,其实也就不会真的十分伤心了,当然也就不会离家出走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类似一个流行的谚语,那就是“汪汪的狗不咬人,不出声的狗才会咬人”这样一个类似的道理。
所以,平常王红云在抱怨生活的不容易的时候,张文学总是极力劝导,张文学三言两语下来,倒也是卓有成效的。王红云随即就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
每一个人活着都不容易,只不过各有何的难处,对于难处有的人不说,人家自己隐忍得好,人家自己克服得好,人家善于化解矛盾,人家有本领把家务事情内部处理好,然后就“化干戈为玉帛”了,接着就息事宁人了,外观看人家就幸福了。
所以,人与人之间经历痛苦的个数和次数其实也差不多,就是看看这个人能否化解矛盾,减轻痛苦,能不能玩转感情的事情和生活的矛盾。
其实,每一次和王红云相处的时候,张文学的内心都充满了忐忑不安的心境。
按道理说,张文学是一个热心的人,面对别人的困难,张文学当然是义不容辞地进行热切的帮助和指导。但是,张文学不愿意过多帮助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尤其王红云又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妇道人家,再加上王红云活泼开朗又有点个性张扬的性格,如果和王红云经常单独相处的话,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非议,时间一长的话,就难免会有一些关于他们两人的流言蜚语。
即便是张文学的爱人相信张文学的话,即便是张文学也无惧这些捕风捉影的风言风语的话,但所有这些对于王红云来讲,那就是不一样的感受,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了。
经历这么一段时间,张文学对于王红云的爱人老张,多少也了解一些。像这种刚愎自用而又一事无成的人,多少自身还是有较多的性格瑕疵的。再加上,老张身居外乡,自信心不足,实力也不具备,内心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心情便好不到哪里去。
而两人的感情当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在老张生意好的时候对人家王红云不好,生意不好以后又没有了资本,而且在洪水风波以后还伤了自己的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瘸子,那他的自尊心当然也就消失殆尽了,不要说,面临如花似玉的王红云,即便是对于任何一个正常女人,这个老张也是不值得一提的无名之辈了。
如此看来,所谓的不信任,所谓的听信流言蜚语其实也是不自信的表现了,也是底气不足的征兆了。
在不自信和不信任的前提下,老张又对人家王红云不仅不加以倍加呵护,反而寻找机会对人家大打出手,这样既伤了人家的心,又亲手粉碎了自己的家庭,也残害了自己的爱情。
所以,任何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因此,当张文学从老张嘴里得知王红云离家出走的消息的时候也不是十分诧异,反而觉得如果老张不改变态度的话,这样类似的事情早晚会出现的。
所以,作为旁观者,张文学也并不是显得十分着急,而是直接吩咐老张去找人就是了。
但是,话虽如此,王红云这次离家出走,在张文学的内心还是急得不得了,于是张文学马上起床,自己一家一家求人,还让老爸也帮着央求邻居一块去找王红云,结果就有一二十个邻居在半夜里就到王红云家里报到了,然后一起参与到寻找离家出走的王红云的活动中了。
在张文学的直接指挥下,大家兵分六路,在以小河村为中心的周围几个村庄范围内全面寻找王红云。
这六路寻人大军,都从王红云的家出发,分别从东南西北几个方向开始了地毯式的巡查。
张文学和两个自家堂哥,沿着小河村的小河河道,打着手电筒,一边照着河岸和河水,一边向下游走去,一直到到张文学的核桃园,也始终未见王红云的任何踪影。
张文学又继续沿河到了另外两个村子,沿路所经各处,都仔细进行了打探,直到黎明,也依然没有找到有关王红云的任何线索。
每逢遇到人的时候,张文学一一向人描述王红云的特征,但是也没有打听到有关王红云的任何有用消息。
第二天早上,各路寻人队伍陆续回到王红云家里,从汇总的情况看,大家都没少跑了路,也没少打听了人,但是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王红云的蛛丝马迹。
大家也已经精疲力尽,而且第二天还都有各自的工作,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提议老张向派出所报案,然后大家回去休息一会,然后再准备各自的工作。
于是,老张谢了大家,也就按照大家的想法准备向派出所报案,然后老张自己再想方设法找王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