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钟,记者走上楼梯。然后,他站在楼梯口犹豫了半天,思忖该不该在这时候去打扰院长。
在此之前,他总共找过院长三次,三次都没能对上一面。一次是碰上开院委会,宽大的院长办公室里横七竖八坐满了人,满屋子烟雾腾腾,记者仅仅把脑袋往里面伸了一伸,就被呛出来了。一次正逢院长外出,说是参加接待外国一个什么专家代表团,住大饭店,要整整两天。还有一次遗憾得很,记者根本不知道院长在不在?在干什么?他只听到虚掩的门内有窃窃的说话声,就赶紧转回了头。他怕在这时候冒冒失失闯进去,会使里面的人十分不快。要知道,一般说来,领导干部们是不喜欢记者过多了解本单位内情的。
记者在院长室门口站了有十秒钟的样子,终于抬手敲了敲门。碰见碰不见,他想,这是最后一次了。下次他决不再来,他不是那一类闲得无聊的文人,喜欢到处搜奇猎怪。他来,只是为了安哲。他想知道院领导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是第一手资料,而不是那些经过层层加工虚构最后送到报社和他耳中的传闻。
他听到门内的答话声。声音尖细,有点像个性子急躁的女人。然而站起身来把手伸给他的,却是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眉眼透着一股忠厚之气的中年院长。惊愕之余,记者忍不住环顾左右,希望能在这间办公室里发现有第三者存在。但是没有。
几句话谈过之后,记者就发现,这位院长貌似忠厚,骨子里却不乏精明,很懂得处事和用人之道。难怪机构改革的时候,上百名与他不相上下的中年知识分子群中,上下一致地挑选和推荐了他任其职。
记者单刀直入,询问有关审批设计方案的种种程序。他希望院长对他如实讲明一切。
那当然。院长和气地笑着,身子微微侧向记者,一双细长白皙的手搁在椅背上,手指轮流轻轻叩击椅背的侧面。凭良心说,他也没打算对记者隐瞒什么。他上任不久,自以为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错。他是属于那种既谦和又自信的知识分子。
据院长回忆,自他大学毕业分到这个设计院以后,二十多年没碰到过如此严重的返工现象。设计任务下来,分到各个设计组,组里再分工到人,各负其责。设计人员自己那里是第一关,组长是第二关,要将数据图纸汇拢审查。各组审定之后,再汇集到总工程师手里,由总工最后复审、签名,这才算手续齐全。一般说来,经过这层层审定,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出现的。偶尔有工程失败,大多是由于施工中达不到技术标准,导致隐患存在。安哲的大哥安伯,不就是吃了施工人员的亏吗?
怎么居然能把保险系数打到七倍的呢?哦哦,这完全可以理解。施工生产一向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规定用一吨石子的,人家用了一吨泥巴,你坐在办公室里怎么能知道到底用上去的是什么?如此种种防不胜防。再比如吧,工厂管理和销售手段还不是十分令人放心的吧?你在图纸上标明要用“500”号水泥,用上去之后才发现实际强度只有“300”号,你说你能怎么办?找厂家打官司?说不定连产品是属于哪家工厂都查不出来。这样,为防万一,设计人员只能加大保险系数。投资多少是建筑单位的事,工程质量好坏却是设计人员的事,信誉关天,性命关天,宁宽勿紧。本来保险系数打到三倍也就足够了,设计人员一小心,再加个两倍。到了组长那儿,组长又加上一倍。复审时,总工程师索性再加一倍。这样,累积安全系数不就是七倍了吗?性命换来的教训哪!不是开玩笑的事。要说浪费吧,多少年就这么过来的,惯了。不是安哲这么一捅,或许谁都没觉得怎么样。中国的事情,不从根本上来个改革,光紧当中的哪一个环节,没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