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诚在神学院二楼的画室里作画。正是上课时间,楼上楼下一片安静。
他画的是一个圣经故事,今年圣诞节将用这幅画制成贺年片。院长雷文礼大主教特地嘱咐他,要画出耶稣诞生时的情景。于是,在他笔下出现了一个简陋的马棚剖面,棚顶上挂了一只马灯,猩红的火苗,四周是淡黄的光晕。玛丽亚盘腿坐在地上,怀中抱着幼小的圣婴。环绕他的是一片柔和的粉红色光。在圣母子对面,三个从东方来的博士正合十跪拜。这三位博士,若诚把他们统统画成了阿拉伯人。画面左上方,一个长方形的窗口,伸过两只马头,那马的神态也极其安详虔诚,仿佛它们也意识到了发生在身边的不寻常的事情。
若诚把画放得离眼睛尽量远一点,看着,然后微笑着摇了摇头。他不相信这些荒唐而又动人的圣经故事,如同他不相信基督教一样。虽然,名份上他是这个神学院里的美术老师,但是作为宗教艺术,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你可以不信仰它的教义,却不能不欣赏与此有关的一切艺术。若诚是这么认为的。
“嗨!若诚,伙计!”窗户下面忽然传来一声喊,声音粗重而且显得有点放肆。
他跳起来,冲到窗口,把窗户打开一扇,急急地对下面摆手,示意上面正在上课,然后他压低嗓门说:“哎,上来吧。”
五秒钟之后,若诚听见楼梯上响起沉重的脚步声。不一会儿,门被推开了。等在门后的若诚一个箭步窜上去,一掌拍在来人的肩头上,顺便把他拽了进来。
“大李!好家伙,多久没来啦?把老同学忘了!”
被称做大李的汉子,身材高大,手长腿长,平顶头,络腮胡子,眼睛小而犀利,上身穿一件样子老式还掉了一粒扣子的衣服,下身却是一条质地极好的毛料裤子,高腰翻毛皮鞋,不和谐中又显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坐下来,并不理睬若诚的问话,只埋下头望着自己鞋尖上的泥污,说了声:“我结婚啦。”
若诚的反应没有能跟上拍子。他“噢”了半天,才惊呼一声:“真的?好家伙,手脚真快,事先连个招呼也不打!”
大李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红双喜”香烟,扔在桌上:“祝贺我吧!”
“你知道我不抽烟。”
“留着你招待客人。”
若诚搬了张椅子在大李对面坐下,笑着问:“感觉如何?”
大李在他的坐椅上尽量舒展着身体,两腿笔直笔直地伸出去老远,两条胳膊肘弯成直角搁在椅背上。“就这么回事。”他说,“半辈子过去了,再不会有年轻时候的热情啦。”
若诚想,这事可全是大李自找的。大学时代,钟情于大李的姑娘们不计其数,她们是被他的才气所吸引,加上他身上还有那么点儿很讨姑娘们喜欢的放荡不羁的劲儿。然而大李立志要“先成名再成家”,对围绕在身边的女孩子一概不予理睬。三十岁过后,他开始走了下坡路,姑娘们对他不再感兴趣了,因为他是“工农兵学员”,这几个字说出去总觉得有点偷偷摸摸的心虚感。这回结婚,不知道女方是个什么样的人,若诚不敢问他,以后总归能打听出来的。
大李把若诚的画室上上下下打是了一番。“还是老样子。你这屋里的色调我很喜欢。现在很多人的画室里喜欢堆上许多乱七八糟的现代派玩意儿,好像自己领导了绘画新潮流似的,浅薄透了。”
他拿起桌上的《基督诞生图》,细细看了一会儿:“你还在搞这个?”
“恐怕一辈子都要搞这个了。”若诚重重地往椅子后面一靠,“迷上啦,丢不开啦。”
大李眯缝起眼睛,探究地盯了若诚好一会儿,慢慢地说:“我来,是想问问你今年考不考研究生?”
若诚猛地弓身向前,看起来像是从椅背上反弹回来似的。“你说……考研究生?”
“考研究生。”
若诚慢慢地又把身子仰向后面,一直仰靠到椅背上。这件又渺茫又撩人的事儿,在此之前他不是没有想过,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地想。他这个人对功名利禄天生淡泊,懒得多为这类事情伤神。他笑了笑,又摇摇头:“你说,我能考谁的研究生呢?谁肯收我这个搞宗教艺术的学生?”
“蠢话!”大李忽地站起来,两步跨到门口,又两步跨回来:“伙计,你说的真是蠢话!没有学位,不找个老家伙在前头给你扛着旗,谁承认你是研究宗教艺术的?你吭哧吭哧搞到死,也还是个业余爱好者,不是学者!伙计,惨就惨在这儿。你信不信?”
若诚不置可否地微笑着。他觉得大李说的多少带点偏激。这位老同学向来主观色彩很浓,几乎不可能对某件事情纯客观地下一个结论。
“要说考,也不容易。”若诚小心地选择着字眼,“听说你去年考过……”
大李挥挥手:“不提去年的事。那是我犯了判断性错误。”
若诚说:“具体情况我不知道。”
大李在他面前站定,两手插在裤兜里。“江力远江老先生,你总知道吧?我们系里搞工笔画的那个小老头儿?我去年就考了他的研究生。我以为报这个专业的人少,竞争性要小一点儿。事实上也是这样:三个人报名,取一个。呔!真没想到,老先生最后取了谁?你猜猜他取了谁?”
“谁?”
“老先生自己的贵公子!”
“……”若诚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他说,他考来考去,只有他儿子最有希望继承他的画风。画工笔仕女,一笔一笔,细得能数出头上有几根头发。老天爷,你能想到有这样荒店的考试吗?真是一幕荒诞派戏剧。我自己居然在剧中充当了一个角色,一个受人愚弄的角色。可怜!”他靠在桌角上,冷冷地笑着。
若诚轻轻地叹了口气,望着大李裤兜里手的部位。这曾是一双能够出神入化的手。当年在班上,大李是唯一参加过全国美展的学生。他的画,色彩大胆热烈,出奇制胜。老师们公认他有希望替本校美术系打翻身仗。那年大学毕业,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几乎都分到县城和集镇当中学老师,唯有大李被留校任教。没说的,他是那一届学生中的“龙子”,别人自愧弗如。然而时隔几年,现在又数他的处境最糟,他被取消了上台讲课的资格。在大学里,若是一个老师不能上讲台执教,那是无能,是耻辱,大李何以能忍受得了这个?若诚觉得他很能理解大李的心情。谁让他们是“工农兵学员”的呢?如今的时代是“一份学历吃遍天下”,谁也不能不受这个潮流的制约。
走廊里的电铃突然响了起来,接着楼上楼下一片嘈杂声。学生们下课了。
“神学院的学生下了课也不安份呀!”大李把画室的门打开一条缝,朝门外探了探头。
“只会活跃些,别的一点儿不差。”若诚笑了笑,话里多少带了点偏袒。
大李又把手插回裤兜,若有所思地踱了回来:“怪不得你不想考研究生。在神学院工作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比外面平和多了。”
“那也未必。”
“不会有人居心叵测地要把你从讲台上挤下去吧?”大李突然厉声问了一句。
“大李!”若诚叫了一声。
大李怔怔地望了他一会儿。“对不起,也许我现在变得心里很阴暗了。”
“这不好。”
“是啊!不过我是不想在学校呆下去了。看看现在,学士、硕士大把大把抓,非得要挣个博士才能出得了头。我劝你也要灵活点儿,别死守着你的宗教艺术不放。瞅个机会,能考什么就考什么吧。”
大李走后,若诚环视着自己的这间画室,忽然觉得有点怅然若失。他很明白,要是他考上研究生走了,这间画室就再也不会属于他了。他很喜欢这个充满宗教气氛的小小天地。三面墙上挂的是圣母圣子像,基督受难图,佛经故事画,以及欧洲高耸入云的教堂和西藏色彩斑斓的庙宇。朝南的一面墙是落地玻璃窗,玻璃是彩色的,像很多教堂的玻璃一样。冬天,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红的,绿的,黄的,五彩缤纷,充满了美丽的、梦幻的神秘。每次上美术课,他都是在画室中间一张十分宽大的画案上辅导学生。他们用不高明的线条画那些圣经故事。他靠在窗户旁边,静静地听楼上音乐室里叮叮咚咚的钢琴声。有时还听到缓慢的、圣洁的“哈里路亚”合唱。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感觉到一种灵魂的净化,一种至高无上的、美轮美奂的追求。
这是他为之着迷的艺术。他为它付出过代价,如今也不能弃它而走。至于考不考研究生,他还要再想想,仔细想想。
下班以后,他到车棚里去推他的自行车,碰到教务长老方。他们并肩往校门口走。
“若诚,关于你晋升讲师的事,恐怕办不成了。”老方低头望着转动的车轮,“上面来了杠杠,晋升讲师的条件硬得很:博士生毕业一年以后;硕士生毕业两年以后;本科生毕业五年以后。像你这种特殊情况,是不是可以例外,文件上没讲。”
老方停住车子,把若诚拉到路边。“别想不通,全国都是这样。或许过些时还会来个另外什么文件,也说不定。”他仰起胖乎乎的脑袋望着若诚,一副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老方,你走吧,你还要上菜场买菜去。”若诚低声地说。
老方摇了摇头:“不能这样一刀切呀,这会伤了很多人的心。”他嘟囔着,跨上车,骑走了。
会伤了很多人的心吗?他伤心吗?当然,而且不仅仅是伤心,还多了点别的。委屈?不平?愤懑?似乎都有点儿。不该这样,他想。不该对他们这样苛刻。他相信,如果给他机会,他不会考不上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更不会比别人学得差。
命运真是阴差阳错。那一年,他这个最没希望读大学的人偏偏被推荐上了大学。说起来也简单,那年为体现“党的政策”,规定在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时,“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必须占一定百分比。他插队的那个县分到了这么一个名额,县里又把这个名额落实到了他所在的公社。可巧公社书记是教师出身,惜才如命,硬是帮助他“力克群敌”,推荐上去了。他父母是大学教师,算他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实在有点勉强。但是在那个年代,除此别无选择。他欣喜万分地跨进了大学校门,尽管伴随他的还有一个十分耻辱的头衔。在学校里,跟大家一样,他学了半年工、半年农、半年军,半年批判修正主义,剩下一年学美术。毕业后,他被分到苏北一个县城,在县中当美术老师,教学生们写美术字,画黑板报报头。
以后的几年,在无数同龄人为报考研究生艰难奋战的时候,他却一头扎进了西藏的雪山腹地,在那些几乎颓败的庙宇中,对着一幅幅古代佛教壁画如痴如醉。他和几个同伴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临摹出了一大批壁画作品。没有人能够想像出来那种艰苦,那种迷狂。他们抢救出了一批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那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他是有功之臣。他临摹下来的壁画在北京美术馆办过画展,震惊了美术界和佛教界。一颗璀璨的明珠从雪山佛地挖掘出来,放在首都的艺术圣殿里,光彩夺目。这以后,这批壁画出过画册,不断被各种杂志选用,甚至在国外受到相当关注。他所撰写的有关论文也不止一次在美术杂志发表。即便是有成就的研究生,也不过如此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