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采访呈现的形式可能会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
那么林灰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似乎就应该迁就视频报道的形式。
说实话其实林灰对视频采访其实是很排斥的。
文字报道成文之后总不至于有人再断章取义。
而视频公开的话谁知道会被无良公众号怎么剪辑?
另一方面而且视频采访的话。
一些“微表情大师”还会热衷于通过微表情来解读很多事情。
如果真的是善意的解读还好。
问题是很多时候这种解读还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种。
这种恶意解读很恶心人。
林灰现在还记得,前世一位他很尊重的老教授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被问及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部分人失业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专家只是很客观理性的阐述自己的看法。
回答的其实是滴水不漏。
回答本身即使以苛刻的眼光审视也不见得有什么问题。
但正所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以欣赏的眼光看一件事总能找到优点。
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也总能鸡蛋里挑骨头。
在一些吃饱了撑着的“评论家”眼中。
就因为老教授在采访的时候表现得很平和没什么多余的表情。
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解读为澹漠人性为人冷漠。
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还要表情多么浮夸才算合理?
那些无聊之人的指责简直离谱她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有这样的先例在,林灰一贯是比较排斥视频采访的。
反正作为一个比较重视思辨逻辑的人。
相比于视频采访,林灰更喜欢有逻辑的文字阐述。
何况,作为一个帅比。
视频采访的话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是靠颜值吃饭的,而不是依靠实力。
颜值太高的烦恼或许只有名为“书友”的群体可以懂了。
尽管内心比较排斥接受视频采访。
但这种事情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林灰在从幕后走到台前的过程中。
迟早要走到聚光灯下。
如果这样一次视频采访都应付不了更何谈以后的去更大的舞台呢。
林灰又同胡欣确认了一下采访中要聊到的一些问题。
林灰默默打着腹稿。
不多时,林灰看到和胡欣同行的工作人员已经调整好了机位。
8点钟的时候,林灰已经差不多打好了腹稿。
林灰给胡欣示意了一下表示采访可以开始了。
接到林灰随时可以开始的示意之后。
胡欣也没有生硬地直接切入到采访正题。
尽管林灰称得上年少有为。
但终究不是专业的媒体人。
如果贸然切入到采访正题恐怕很容易跟不上节奏。
于是,胡欣迂回地开始了话题。
林灰似乎也能理解胡欣的苦心。
很配合地顺着胡欣抛出的话题进行着回答。
双方配合得很默契,不多时就切入了采访的正题。
切入正题之后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先前胡欣列的采访大纲,是涉及到林灰的学业、事业、家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的。
原本胡欣以为这些问题全部聊完需要用很长时间呢。
结果浑然没想到只用了两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大纲上问题的采访。
这之后可能还会补录一些内容。
但主体的采访却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
此次采访林灰给胡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胡欣看来,比起以前接触的采访者,林灰简直是最容易相处的了。
林灰谈吐也很文明,而且说话条理很清晰、简明扼要。
而且在采访中林灰几乎从来不说也写没啥用的废话。
尤其是一些原本胡欣以为可能会翻车的采访内容林灰也回答地滴水不漏。
此前胡欣在接到此次采访任务时原本心情是忐忑的。
因为涉及到林灰过往所采取的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什么的其实并不是这次采访的重点。
关键在于如何向外界解释林灰这样一个高考中收获满分的人却选择了海外的大学。
原本这件事也根本无需解释,毕竟没有一条法律规定考完高考的人不能赴海外读书。
更何况每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本就不需要向别人解释。
但作为一个媒体人,胡欣怎么能不知道这件事情背后的新闻性。
如果这个消息,被一些喜欢搞风搞雨的媒体人抓住不放反过来抨击制/度的话。
到时候国内的媒体在同一事件的宣传上就很被动了。
胡欣很庆幸这件新闻能率先被国内媒体进行解读。
在新闻领域往往是先到者为王。
在国内媒体进行正面报道之后。
国外媒体哪怕之后注意到这件事并死盯着这件事不放也没啥大用。
毕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更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此前对于林灰这件事具体该如何解释先前胡欣也没太好的答桉。
但接触林灰之后林灰的回答却让胡欣茅塞顿开。
不止是茅塞顿开那么简单,甚至于可以说接触林灰之后的访问却让胡欣吃了定心丸。
据林灰所说他直到今日也从没进行过任何出国求学有关的申请。
此前林灰除了偶尔会兼顾一下自己的爱好之外,其余多数时候都在进行着备战高考。
事实上也是待高考结束后不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接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入学邀请才知道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了。
而且当初麻省理工学院是邀请林灰直接就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硕士的。
只是林灰觉得空中楼阁不稳固才选择从本科开始就读。
尽管只是三言两语,但胡欣知道这已经够用了。
毕竟境外媒体可能搞风搞雨的依据无非就是林灰在获得高分国内本科院校随意挑选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海外高校的本科。
当“国内本科”和“国外本科”两个同级事物的比较林灰的选择很容易就显得海外本科高校比国内高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但如果是事情是林灰所说的那样。
林灰是在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硕士邀约才选择的海外高校。
这样似乎就没有什么争议性了。
当“海外硕士”和“国内本科”放到一块做出选择的话似乎选择海外也不为过啊。
这也无关制度优劣,毕竟从学术发展角度来说,相对于本科来说显然是硕士要比之更高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