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新编汉人为主体的野战师计划已经做好了,编号命名为第三师,还是加上地域特色的名号?”
王宫大殿上,军务大臣贾诩正做着重要汇报。
“就命名为第三师吧,不要加上地域名号,不然不利于吸纳其他地区的兵源融合。
现在的第一师和第二师,在汉地补充战损的时候,新兵们的排斥情绪就很低。”
“遵命,陛下。”
燕军新编第三野战师的基调就此定下。
拿下汉地三郡之地后,白起的燕军战损已经全部补满,汉地丰厚的人口资源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兵源,外加刚纳入的汉地比燕国任何郡都要富裕,提供了大量的税赋,燕军终于迎来了再次扩军的机会。
这个时代扩军无非就是两样——兵源和财力。
只要有足够的青壮兵源,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征召,就可以成军。
武器装备白起从三郡作战中缴获的数量足以武装起来一个满编师,一万两千多人。
三郡之地的汉军虽然都是地方卫戍部队,披甲兵寥寥无几,但皮甲的数量还是管够的。
现在的燕国可没办法像汉国那般,在野战部队里大肆武装披甲兵,也就是身穿铁片扎甲的士兵。
燕军步卒中的披甲兵比例一直很低,因为大部分披甲兵都被编入虎贲师的骑兵中。
虎贲师如今已经成为纯骑兵部队,其中分为轻骑兵和冲锋骑兵,冲锋骑兵清一色都是披甲兵。
当然,穿着的甲胄不是统一式样,因为大多数都来自于缴获,里面主要为汉军、东胡精锐、八旗甲兵的甲胄,款式不一,但防护效果都差不多。
即便如此,虎贲师中披甲的冲锋骑兵数量也堪堪达到一半的比例,剩下的都是没有铁片的轻骑兵。
至于步兵师里面的披甲兵比例就更低了,普遍只有一两成,没办法,燕国的冶铁生产能力太弱,吞下汉地三郡之地虽然让冶铁生产力提升数倍,但时间太短,还不足以打造出很多扎甲。
扩军过程中,白起也对第一师和第二师的兵种进行了调整,在里面设立专门的先登营,弓弩手队伍等等。
先登营全部由勇士充任,穿戴最好的甲胄,清一色的肉搏兵种,还会携带标枪和飞斧上阵。
他们就是专门用来破阵的。
当然,每一个师里面都会额外设立一个惩戒营,里面是收编的战俘士兵,惩戒营的规模是不确定的,战俘多了惩戒营规模就大,战俘少了惩戒营就是一个样子货。
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个师的惩戒营空无一人的情况。
惩戒营是额外的编制,不在野战师原有编制体系中。
燕军中弓弩手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其实冷兵器时代步军的精锐程度主要看肉搏兵的比例。
因为肉搏兵往往比弓弩手更加精锐!
专业的肉搏兵都可以披着铁甲鏖战? 远比在后面射箭的弓弩手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高,而且肉搏兵要直面敌人的箭雨和刀枪,对勇气的需求更大!
简单来说,肉搏兵不光要自身战技过硬,还要有强壮的身子骨和超于常人的勇气。
只可惜,这类人对于生活在相对和平环境里的汉地百姓来说? 比例还是太少了。
反倒是燕军当中? 很多兵源都来自穷山恶水的荒蛮之地? 都是敢打敢杀的汉子? 充当肉搏兵绰绰有余。
汉军中弓弩手的比例甚高? 就是因为敢打敢拼的汉子数量太少的原因。
因为燕军中的肉搏兵比例较高? 白起得以将其细分。
除了穿‘重甲’的先登营外,还有专门使用长枪列阵作战的长枪兵? 护卫大军侧翼的刀盾兵。
三类肉搏兵? 先登营是用来破阵和攻城的? 长枪兵是用来对抗敌军骑兵和摆阵的,刀盾兵则是一种万金油兵种,用来填补空缺或做其他两类肉搏兵的补充。
燕军中的肉搏兵军饷待遇普遍高于弓弩手,武器装备也好于弓弩手。
这种细化的整编让燕军的战斗力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
胆子小的士兵踢到弓弩手序列中,胆子大体格好的士兵编入肉搏兵当中,发挥出来的战斗力自然会高出一些。
除此之外,各个野战师的官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白起根据需要进行临时互调。
比如说这个团缺少弓弩手,另一个团弓弩手较多,就会进行互调补充不足。
燕军中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往上的编制都可以灵活匹配。
除了军制的整编扩编外,燕国还对三郡之地进行安抚和建立官僚体系。
理所当然的,汉地三郡中大部分官员都是原本投诚官员留任和地方大户豪族世家子弟充任。
这是当初白起征伐的时候,收买汉地豪族许下的承诺,拥有刀把子的燕军自然可以反悔,甚至可以斩草除根把那些富得流油的汉地豪族洗劫一空。
隔壁匈奴人就是这么做的……
然而,这么做固然爽快了,未来对汉地的扩张,言而无信肆意破坏规则的燕军必然会遭到汉地所有的豪族世家抵抗。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世界的汉地豪族世家,汉国没有科举制度,地方官员任命几乎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郡望家族起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家族私兵,再往上的跨郡世家豪门的武装力量更不必多说。
当初投靠燕军的公孙度,其实就是公孙家的代表。
公孙度麾下的官兵,很多都是公孙家得私兵,这也是公孙度造反时,能快速掌控大局的原因。
可以说,一旦燕国跟汉地所有的世家大族站到对立面上,攻伐汉地的难度将会增加数倍之多!
甚至还会如同现在上谷郡的匈奴军队一般,拿下了大城市也没用,遍地都是汉地的有志之士组织的游击队反对者。
所谓的有志之士,其实就是地方世家大族,他们有钱有人有土地,哪怕土地被匈奴人洗劫,同样可以散尽家财拉起一支武装来。
一家两家无所谓,但几十上百家拉起武装,连匈奴人都变得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