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王老爷子的话,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于谦于大爷,毕竟这个问题可是你提出来的,是你一手引爆了整个朝堂。
于谦却是苦笑了一下,很是疲惫的说道,“太子殿下的意思其实就是管他什么传国玉玺,管他什么内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他小王子和毛里孩到底怎么打算的,给好处就收下,但是想让我大明退兵让地,不可能,而且还说互市通商可以,但是要以我大明为主,他蒙古只能以牛马羊,尤其是战马来换取他们所需要的日常物资,至于其他的,可以出钱买,但是卖不卖,看我们……”
呃……
这是两国邦交啊,怎么感觉跟无赖占便宜似的?
“那鞑靼能同意?”
陈循陈阁老一脸的茫然,有失水准的问出了这么一句话,让旁边的商辂一脸的嫌弃。
很明显现在的大明需要你鞑靼同意吗?无论你同意不同意,我大明的新大宁城都在那里,静静的雄视草原。
不由的商辂的内心里就有点想看回到了当年大辽上京城风貌的大宁新城、还有那开平卫和东胜卫三点一线威逼蒙古继续北徙的场景,甚至说不定小太子还一心想要恢复故唐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荣光……
这样的小太子,登基之后,到底是大明之福还是大明之祸呢?
穷兵黩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
李贤这个时候却微微的摇摇,显然是看不上陈循陈阁老,不过,作为一个政治核心层的新人,他必须要寻找一定的存在感,于是便说道,“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从鞑靼那里获取大量的战马,对于大明来说倒也算是一件好事,只是现在的鞑靼是不是还有那个实力?”
“西面要面对瓦剌的进攻,而东面又要面临这兀良哈诸部的反噬,怕是日子并不好过,这也是他们能遣使的原因,显然他们想要借助大明的力量,用复置朵颜三卫来重新召集兀良哈诸部,但是,各位老大人,既然他鞑靼可以这么做,那为什么我大明自己不去做呢?”
“我大明的朵颜三卫自然要我大明来管啊!”
“他一个鞑靼小王子,越俎代庖,不好吧?”
王直王老爷子闻言深以为然,并点点头表示自己很是赞同。
陈循陈阁老看了一眼四周的人,也是默默的点点头,原德果然是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阁入相之风度啊!
倒是商辂深深的看了眼李贤,这是个聪明人,更怕是日后这小太子的肱骨大臣了,那自己改如何定位?
王文倒是想要反驳,可想了想,自己原本就不擅长这军略方面,贸然发言弄不好还容易引火上身,不由的也是有点愤满的点点头,暂时认同了李贤的论断。
诸位大老们都已经有了共识,其他的人自然也不会上前找不愉快,只是有两个人很不开心,那便是吕原和薛瑄,好歹两人混了这么多年,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今天这般被小太子这般的指桑骂槐又或者是阴阳怪气的教训一顿,他们的心里很是不痛快。
尤其是在他们觉得自己经历了正统皇帝复辟不果之后,这般尽心尽力的为大明、为景泰帝、为小太子着想的时候,竟然还落得这般的待遇,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
你说你这般的骄横,这般的不讲礼,日后国家岂不是要整日战火连天,这国家啊,国将不国喽……
只有于谦依旧是苦笑,因为他没有说完小太子的话,小太子的话后面是这么说的——
于大爷啊,你说我要是让我的皇家供销总社垄断这对鞑靼的贸易怎么样啊?
你看,我一匹战马卖他二斤盐合理吧?
什么,不行,太便宜了,那好吧,我卖他一块茶砖?
这也不行,那一口铁锅呢?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卖他一匹棉布总可以了吧?
于谦当时真的想问问自家这小太子,你到底懂不懂邦交,懂不懂物价啊?
但是,在他问出了一个其他问题之后,就没敢问这个问题。他只是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太子殿下,这贸易似乎不能垄断吧,难道只许你做生意,不许人家做生意,那晋商可就守着蒙古呢……
只是他现在犹然记得小太子那冷冽的脸,虽然没有咬牙切齿的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的仇恨表现出来,可是他轻飘飘的那句话,他至今想起来都感觉到后背发冷——
“呵呵,孤王可就等着他们去做生意呢,做生意挣钱哪有抄家来的快?”
事实上,对于现在的这般的情况,景泰帝朱祁玉曾经建议过朱见深,半个献俘的阅兵差不多就能激发大明的血气了,只是朱见深思索了半天之后拒绝了。
毕竟说起来,主要作战的部队无非就是自己的府军前卫和后来赶来的十团营一部分,当然现在这部分十团营部队现在也归了幼军的编制。所以献俘阅兵自然要以自己的府军前卫为主,但是他们的装备却是需要保密的,更别说战功赫赫的“丰台大营”的幼军,更是需要保密的存在。
在大家都用着冷兵器,神机营用着火铳的时候,他的府军前卫用的可是火绳枪,而且丰台大营在经过了换装之后,更是装备的燧发枪!
怎么阅兵?
再说了,献俘?
他去哪里搞俘虏?
难道要把自己修筑的京观拆开,把那些鞑靼人再复活?那不成诈尸了啊!
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尤其是吕原薛瑄的眼中,这便是景泰帝朱祁玉刻意的压制军功武将一脉,要知道这也符合现在大明朝的“政治正确”,从永乐皇帝开始,因为永乐皇帝作战需要,国事很多都委托给阁臣来处理,在然后便是仁宣二帝,文官的势力自然而然的抬头,再到正统皇帝的土木堡之变!
现在的景泰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态势早已经变得让文人们愈发骄傲起来。
所以,经历了这场朝会之后,在大明朝,但凡有点资格的人都在琢磨一个问题,那就是风口又要变了吗?
要知道随着风口的转变,每一次都会有无数的弄潮儿成为时代的宠儿,能够出将入相,能够名垂青史,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们该如何选择?
风口来了?
他们该如何抉择?
是清贵文官,还是铁血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