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位于丽江黎民,生长在金沙江畔的普通的不能普通的滇西北小村庄,虽说村庄不远处就是当地著名的老君山风景区,沿江公路上平时游客众多,人来人往的车流不断,可这个小山村却是平静如初,平时还真没几个外乡人会拐个弯转悠到这里来看它一眼。
说到我国国民的旅游消费其实可怜的很,农村人出门旅游没那个雅兴更没那种闲钱,能出门旅游的往往是那些乡村干部,人家外出学习去的都是大都市,能出国学习更好。
在城市工作的人好逃出都市玩点乡村游、农这乐之类的把戏,但也是集中在离城不远而又交通便利的乡村,最多在外面过一夜就了不得了。
再远一些的地方就不太好办了,人家好不容易凑齐个小长假之类的休息时间出门一趟,出门在外不多看几个风景名胜区,不多拍点影像,顺便尝尝当时的名小吃怎么对得起自己?出来一趟不容易,时间紧着呢。休闲旅游怎么个休闲法?没时间,也没心情去考虑。
所有的一切,就如同曾经流行过的那首歌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特别是今年以来就连城市周边的山林都变得茂盛起来以后,全国各地山青水秀的地方也多了,这些偏远地区原来引以为傲的山区风光也不再另类,不再独特,愿意花时间精力来这些地方转悠的闲人就更少了,平时就显得很清静的小山村,更是清静的令人心酸,连村子里的年青人都呆不住往山人跑了。。
村子里那个老喇嘛托养的孤儿去上都上大学后不久,曾经有人来村子不远处一个中心区域重新修建了一所乡中心学校,说是有人专门为他们这片山区捐资兴建的。这所中心学校修建的规模够大、够全、为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够档次。这个项目一度引起市教育系统的嫉妒,想要将这所中心学校改建到城里,办成当地招牌模范学校。
无奈捐资方够强势,够坚待,非这片山村不建,而且捐资方资金更是雄厚无比,也不是以往那些一资性投资的希望学样模式,有充足的后续资金,还非得要专款专用。肉能落在自家地里总是好的,江这边是丽江,江那边就是香格里拉,要是人家心里一个不高兴将学校建江那边去了就不好看了。市里只好配合人家兴建这所居说是全彩云最独特、最具规模和古典风格、现代教学设施最完备的乡镇中心学校。
有钱好办事,各路人马齐上阵,短短半年时间,学校就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教师除了集中了这片区域内的所有原有师资力量外,更是高薪从外地招聘了大批优秀退休优秀教师在此执教。
在这里,他们与学校一般签定三至六年工作教学合同,刚好是小学六年或是初中三年的教学任期。在这个风景如画,空气清新,完全独立于外界的中心学校,他们既能休修养性,体验一下什么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更能得到他们在教学期间梦寐以求的高薪收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说这所学校特殊,特殊在这一片区域内的孩子们从幼儿教育开始,直到高中教育期间,都能到中心区域集中住校全托式学习,不需要为上个学顶风冒雨去翻越岭。捐资方的承诺是在校期间全免费,全特供教学,也就是说孩子入住后,家长除了想孩子可以自己到学校去看看,陪陪孩子外,其余的都不需要家里负担了,当然也没办法让孩子们回家去帮忙做事了,节假日除外。学生也不限于江这边还是江那边的,在这个范围内的都收,都是大山的孩子,有什么江这边江那边之分呢。要过江也方便的很,校方投资了一艘渡轮,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方便了江两边的山民。
学校接受地方教育系统的监管,区域内的教师也列入地方教育系统目录,属于正规教师编制,但在校期间的所有经费和教学却由捐资方单独管理,不需要地方财政一分拨款。这种合作模式当地教育系统当然乐意接受,学校办好了,办出了成绩是他们领导有方,是他们的功劳,国家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下拨的经费也可以用到其他更有用的地方去了。
正因为有了这所学校的存在,这个离学校仅仅四五里地的江畔小村显得更有生气、更有活力,也更有人文气息。因为学校就近采购生活物资,他们可以发展纯绿色的蔬菜种植业和蛋禽养殖业,这些东西以前不是没有,是不方便外卖。做这些事也不用花多少时间精力,大山里有地有林,农忙之余就能顺手做了。虽说这样了,但却仍然保留着小村清静自然的风格和特色。
这天,有辆车悄悄地顺着沿江公路,来到这片常有城里人经过却很少有人愿意停留的小山村,车上下来两个年青女人,一脸好奇的注视着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
村子很小,属于那类小到芝麻绿豆大事情都可以迅速传遍整个村庄的渺小。对这个村子大部分成员来说,想看汽车这种东东得到公路上去看那些旅游路过的。村里现有的两辆农用车,几辆拖拉机、三轮客货共用摩托就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了,不过小村子里停车的场地很多,晒场上随便停,没人会来和你抢车位更不会有人来找你搞什么计时收费,都没有。
那俩个浑身透着娇气的女孩,让一群这辈子只在电视上见识过外界“天仙美女”的村汉眼珠子都差点掉到地上。而那些淳朴村民只是在远处自家门口或树下凝视,眼神简单到甚至不夹杂丝毫的嫉妒在里面,有的只是欣赏和羡慕。
他们在大山里的生活的太简单了,但他们却知道那两个年青漂亮的女人与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从这个世界走到她们所属的那个世界,需要几代人的攀爬挣扎,还要看机遇。
曾经有位农村出身的大生学戏说着将自己比喻为两栖人,他认为他就像蝌蚪与青蛙的关系一样,前半生属于农村,后半生属于城市,但是,他认为他的生活介乎于乡村和城市当中,只能算是个城乡两栖动物。农人想要真正转变成城市人,需要三代以上的努力才行。
这种情况,就如同许多人常说的——三代才可能陪养出一个贵族一样。第一代再成功也只能算是暴发户,更进一步也只能说是新贵而非真正的贵族。因为,硬件的上东西很容易照搬和模仿,有权有钱就行,但真正贵族独特的内在气质和骄傲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无法用金钱去实现。
一个爆发户如果能够成功渡过中国人富贵的一个大关口——富不过三代,这个魔咒似的大关口,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家族,再发展延续下去,一个贵族才有可能产生。
现在有此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当不当就标榜什么家族,标榜那些个二代们是什么贵族,更有甚者,既然说他们是什么世家。
他们知道什么是世家吗?世家,更不是常人能够想象得到了,世家的传承太悠久,太神奇,不是一个两个王朝能囊括的,更不是现在那些小白文章中当不当就以家族,世家相称的东西可以相提并论的,他们也不去查查中国有几个世家存在。
话道扯远了,谈这两个女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