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尹和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得了朱允炆的命令,各自离去。
朱允炆和马恩慧也离开紫金山,路上,朱允炆一直在思索着。
在他提出了用劳动力换粮食,和改革了五城兵马司制度后,京城流民纷乱的局势,应该会得到控制了。
现在需要朱允炆关心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和燕王朱棣即将全面开战的事情。
不过,战事的部署,朱允炆已经全部部署完了。
而且一切,都在朱允炆的掌握之中,他只要在幕后静静的看戏就可以。
第二件事,就是青州闹洪灾的事情了。
朱允炆一直觉得,闹洪灾这件事情非常的蹊跷。
山东一带,是齐王的封地。
齐王朱傅,此人很有意思,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废了两次的亲王。
有传说,此人不是朱元璋的儿子,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因为齐王的妈妈,是从陈友谅那里抢过来的。
齐王倒是一员猛将,手下有兵力六万,在朱允炆削藩时,齐王被废了,囚禁在京师。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打入了京城后,立刻释放了齐王。
但是后来,齐王在朱棣时代也不老实,他又把青州城封闭起来,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朱棣立刻派使臣过去,严肃警告齐王。
齐王也很识相,拍了儿子上京谢罪。
本来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出了一件大事。
当时的朝臣们纷纷上书要严惩齐王,朱棣倒是没有表态,但是齐王却怒了,说:“这些人都是建文帝时代的奸臣,我有机会要杀光他们。”
你说这些人都是奸臣,岂不是诅咒朱棣和建文帝一样是亡国之君,于是齐王又被废了。
按道理来说,齐王的封地出了洪灾,他应该第一时间禀告朱允炆才是。
毕竟洪灾是天灾,又不是齐王的问题。
他禀告朱允炆后,不但不会有惩罚,还会得到朱允炆的资助。
如果国库不给齐王赈灾,反而是朱允炆那边说不过去了。
这么大的洪灾,齐王焉有不知道的道理,就算是齐王天天躲在王府里,也会听说的。
朱允炆是在削藩,但削藩只能削走藩王的兵力,又不能削走他们的封地,这样是有违洪武皇帝的遗训的。
就算朱允炆想要削藩王的封地,也只能一步步的来,不能操之过急。
所以,齐王压根就没有不给朱允炆汇报的理由。
如果是齐王手下的官吏擅自瞒报,那更加不可能了。
没错,官吏是怕朱允炆惩罚他们,会瞒报。
但是你不向朱允炆汇报,被齐王知道了,难道齐王不会惩罚你们?
或者说,是青州官吏向朱允炆瞒报了,然后齐王知道了,主动替青州官吏背上锅?
这更加不可能,齐王哪有这么仁慈善良。
在本来的历史上,齐王也不是这么仁慈善良的人啊。
朱允炆觉得这里面,肯定有很大的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在齐王身上。
在他印象里,本来的历史里,齐王可不是什么精通谋略之辈,倒是干过不少傻事。
这人是一员军中猛将,打仗还不错,但是谋略什么就是不是齐王的强项了。
他干的傻事有,说有蒙古余孽来攻打青州,拒绝进京面圣。
此外还有,咒骂朝廷都是奸臣,把朱棣比作建文帝。
这样的一个人,你说他有脑袋搞什么阴谋诡计,真的是高看齐王了。
朱允炆隐隐觉得,可能有什么势力在背后利用齐王。
不过,这件事要押后再处理,如今的朱允炆,他的第一任务是回宫。
毕竟,先要安抚一下马恩慧的情绪才行。
而此刻,在京城的一间宅院之内,一道灵巧的身影,直接翻墙而入。
她头戴斗笠,一袭青衣,正是在山上帮助了马恩慧的那名青衣少女。
院中立刻有七八个人围拢上来,看到是自己人,才放松了警惕。
当先的男子道:“是圣女回来了。”
这名男子,正是在大街上,阻挡青衣少女对朱允炆出手的那名男子。
青衣女子道:“城内为何突然多了许多兵丁。”
男子道:“内线传来消息,据说大明皇后上山祭拜,被流民骚扰,如今城内兵丁正在清理流民。”
青衣女子眉头一皱道:“那女子竟然是大明皇后,难怪气质非凡。”
男子道:“影儿,可是出了什么事么?”
青衣女子道:“韩先生,我在山上,看到有几名贼寇骚扰女子,顺手杀了她们,没想到此女子居然是大明皇后。”
这名女子名为唐清儿,也是山东青州人氏。
被称为韩先生的男子道:“原来如此。”
唐清儿道:“我可是破坏了教中的计划?”
韩先生摇头道:“圣女不需多虑,这些败类,正需要圣女出手铲除。”
然后他分析道:“朱元璋大兴刀兵,百姓本来就非常不满,如今又是洪灾,百姓怨声载道,正是我等白莲教起兵的大好时机,圣女铲除败类非常对,切莫被这些败类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败坏了我们白莲教的名声。”
原来这些人,居然是白莲教中人。
白莲教教主韩山童,当年曾经起兵反抗元朝的暴政,不幸兵败身死。
朱元璋后来拥护他的儿子,小明王韩林儿,与元朝斗争。
但是到了即将胜利的时候,朱元璋夺取胜利果实,韩林儿失踪,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这位韩先生也姓韩,一听便知,在白莲教中地位很高。
韩先生道:“圣女可打听到了什么情报。”
唐清儿连忙将打听到的,朱允炆让流民用劳动力换钱,以及改革五城兵马司制度的事情,都对韩先生说了。
韩先生听完大吃一惊道:“这几个举措不简单,皇帝老儿背后,有高人指点。”
另外几人听了,都是面现忧色道:“韩先生的意思是?”
韩先生道:“我已经观察多日,流民到处聚集,久必生乱,可是朱允炆这个举措,立刻能将流民分散到各处,如此一来,流民聚集生乱的现象,也就不存在了,这不可能是朱允炆的主意,他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