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一向言语清晰思路清楚的智惇,突然有些语无伦次起来。忽然之间,他有些患得患失的感觉,是的,对于这个淡然的水心对于她唇边一直淡然的微笑,智惇只觉得有些琢磨不透,不知道这样的如水女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属于凡间?而他以一个凡人的身份,到底有没有资格得到她的心?
“水心谢谢智惇的厚爱,然,水心自知身份卑微,在这烟花之地又怎么能奢望爱情?水心无福,水心……没有福气享受这样的爱,所以,水心只有感激之情,切无贪恋之意。”
水心反复斟酌还是决定婉言回绝对方的爱慕,因为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叶哥哥,现在她只不过是养精蓄锐阶段,等到有叶哥哥的消息,就会追随叶哥哥的脚步于一生……
“水心姑娘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谁说水心身份卑微,就不能得到真爱?只要水心姑娘愿意,智惇便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智惇终于得到水心的回应,心情略略有了些宽慰,若水心单单是因为自卑的原因,那真的无所谓——
“相信水心姑娘不会不知道卫子夫的故事吧?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这是 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是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一人得志,全家富贵的传奇。
想那卫子夫同样出身卑微,原来只是一个歌女,后来跻身于一朝皇后之列,成为虎威皇帝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卫子夫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一家人的命运,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是汉代历史上著名的抗击匈奴的英雄……”
哈哈,这个智惇知道的典故真是不少,刚刚以为故事都讲完了呢,如今又突然冒出个卫子夫,而且从其身份来讲,倒真的很有说服力。
水心微微怔了一下,眉头也轻轻地拧在了一起,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智惇讲来讲去,都与宫廷有关呢?他到底是什么身份,难道说他是……
“其实民间的那些歌谣有时候也是失实的,因为卫子夫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做了38年的皇后,并不是独霸天下,而是处处小心,谨小慎微,以恭谨谦和赢得汉武帝的恩宠,赢得了大臣和后宫人等的尊敬。
而且据说,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也一样是移情别恋了。虽然那时武帝后宫宠幸的嫔妃不少,但是因为卫后小心谨慎,所以汉武帝对卫后还是很信任的。武帝每次出行,都把后宫事务托付给皇后,这样的宠信实在是难得的……”
智惇看到水心呆了呆,以为她不知道关于这段故事,那么好吧,自己一定要把故事讲完,鼓励水心要勇气面对自己的爱情。烟花女怎么了?当初子夫是歌女,同样能管理后宫诸事,那么凭水心的聪慧,根本不会逊色于卫子夫的——
“据记载,卫子夫谦逊的德行,是从自身做起的。卫后对卫氏子弟的管教格外严格。如弟弟卫青的四个儿子都不成器,卫后流着眼泪向武帝报告,请求武帝削夺卫氏子弟的封赏。
武帝就说:吾自知之,不令皇后忧也。
终于有一天,卫青的少子因为罪恶极大,依照当时的法律被杀,武帝一并削夺其了他几子的封爵。之后,出于对卫子夫的尊敬,武帝对一位刘姓的大臣说,夫人肯定非常伤心,你马上到她那里去,安慰她,并代表我向夫人道歉。那位大臣回来说,夫人非常痛苦,也很感激皇上……
太子就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比较宽厚,对武帝的酷吏的做法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经常平反冤狱,虽然得到百姓的口碑,但是武帝用的那些酷吏都不喜欢太子。所以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于是太子誉少而毁多……
卫后担心儿子这样做会违背武帝的意思,得罪武帝,经常把儿子叫来劝诫:作为太子,你要经常揣摩父亲的心思,理解父亲的意图,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而不能擅自作主,做一些与父亲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比如平反冤狱。这本是你父亲制造的冤狱,你却给予平反,不是否定你的父亲吗!
然而,武帝听说后,虽然不喜欢太子的仁政,但是认为太子的做法正确,卫后不对。这事就把卫后谦虚谨慎的态度显示出来。
而且卫后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太子每次去见卫后,总会多待些时间,这是很正常的事。汉武帝身旁有个宦官叫苏文,喜欢挑拨是非,他知道汉武帝不喜欢太子,竟然挑拨起汉武帝、皇后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他把这事向武帝打了小报告,说:太子一天到晚在皇后宫里,与宫里的女人们鬼混!
武帝不听这些话,反而增加太子东宫侍女二百人。太子知道这是苏文胡说,心里对其不满。苏文还不肯善罢甘休,又与小宦官常融、王弼等,经常伺机寻找太子的过失,一旦寻到就添油加醋向武帝报告,甚至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
卫后对此也是非常痛恨,让太子禀报武帝杀了这些人。太子心地善良,说:我没有过失,不怕苏文他们!皇上明察秋毫,不会听信谗言恶语,不必担忧。
武帝有次生病,派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就此大做文章,回报说:太子得知武帝生病,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挂在心上,而是脸上有喜色。武帝听了,心中暗暗不乐。
太子即刻来见,武帝看到太子的脸上带着泪痕,但是为了让父亲高兴,又强装笑脸,强打精神。武帝就问常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常融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武帝知道是常融从中作梗,就把常融杀了……”
智惇讲得很投入,或许因为他本身就是皇子的关系吧,所以对于宫廷之事特别关注,自然讲得头头是道。更主要的是,智惇希望水心能明白,身份真的并不重要,只要她的心能给他,只要她下心辅佐他,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然而这些话又不能明说,一来他不能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二来,他也想试验一下水心,若自己真的是贫苦书生出身,她会不会对自己产生好感?虽然相信水心不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但是想得到她的肯定回答,这或许是人之常情吧……
“自古以来宫廷争斗都是绵绵不休的,如果不是有一定胆量的女子,真的会没有勇气进入到皇宫之中。”水心又试着抽了抽手,但是被智惇那样攥着依然没有松开她的意思,她也只好作罢,然后婉转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算是拒绝——
“水心佩服杨玉环,戚夫人,也佩服卫子夫,她们都是巾帼英雄,并非一般女子所能媲美的。更确切的说,她们身上的美,不仅仅是外表,更是内心的聪明才智,水心自叹弗如啊!”
这样的回答智惇并不满意,他不仅是希望水心超凡脱俗,更希望她能表白一下她的心意,哪怕只是流露出一点点对自己的爱慕之意,他都会欣喜若狂的。只可惜水心淡淡地回绝着,根本不给他想象的空间!!!
“是的,后宫的争斗历来如此,水心姑娘大可不必害怕。而且水心姑娘说得极是,只要有聪明才智,便能收发自如的。”智惇真想立刻告诉水心他的身份,但是考虑再三又忍住了,罢了,来日方长,很多话留着以后再说吧。
“其实这段典故水心也略知一二,只是啊,卫子夫当初确实受了宠信,但是下场却很可悲的啊!”水心微微摇了摇头,如果面前这个智惇真的有什么神秘的身份,那自己更要远离他了,千万不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
“卫子夫从一个歌女升为一代皇后,这是事实,其实她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唱歌的奴婢。平阳公主喜欢歌舞,家里蓄养了十几个长相漂亮的歌女,卫子夫就是其中一位。
卫子夫当时已结婚,有夫君。建元二年三月上巳,汉武帝去灞上祓祭,回宫路上路过平阳公主家,喜欢上年轻漂亮的卫子夫。平阳公主就向武帝禀奏进献,于是卫子夫入宫服侍武帝。
武帝对卫子夫又怜又爱,不久卫子夫就有了身孕。当时武帝没有子嗣,所以此后卫子夫的尊宠日隆。卫子夫先后生三女,元朔元年卫子夫生了一个男孩,起名刘据,是为汉武帝的长子,就是后来的太子。然而,这一切,都成了永久的过去……
年华老去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女子悲哀命运的开始吧?再加上那样残酷的宫廷争斗,人的心都是会累的,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因为只要你稍微有些不小心,可能就会被别人吃掉……
因此水心常常想,如果卫子夫当时没有被如进宫,那么和她的先前的夫君是不是也能过一种快乐平淡的生活呢?其实,有时候幸福并不一定要荣华富贵的,只要两颗心贴在一起,日子就会有声有色……”
还有很多话,水心没有讲出来,因为她怕讲得太深了会引起智惇的反感。因此只做到了点到为止,但是这并不等于水心不知道,那个“金屋藏娇”的成语不就是起源于汉武帝?那段内幕是这样的——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元朔元年被立为太子。汉武帝29岁才有儿子,一开始非常喜欢刘据,但是等到刘据长大以后,汉武帝嫌他性格太仁厚软弱,能力也一般,所以逐渐冷淡了他。在武帝晚年,卫后、太子因为武帝的宠幸渐渐少了,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甚至有性命之忧。
汉武帝知道后,为了不让卫后和太子担心,就叫卫青传话,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卫后知道后,感激得热泪盈眶,马上脱去头上的簪饰去向武帝请罪,表现得非常谦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卫子夫在失宠的日子里,经常想到她坐上皇后的宝座好像太顺利了,因此害怕来的容易,失去的也容易。
其实,卫子夫加冕后冠的道路并非就没有曲折。在卫子夫进宫之前,汉武帝已经有一个皇后了,那就是汉武帝亲姑姑的女儿陈阿娇,那是她的最大劲敌。很多人可能知道汉武帝和陈阿娇还有一个“金屋藏娇”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陈阿娇——
陈阿娇的母亲刘嫖即馆陶公主,是汉景帝胞姐。因为与汉景帝同父同母所生,又是汉景帝惟一的亲姐姐,两人姐弟情深,所以馆陶公主刘嫖在皇室中的地位非常尊贵。汉武帝名叫刘彻,当他4岁的时候,馆陶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他。
有一次,馆陶公主问刘彻说:“你想娶妻吗?”
刘彻答:“当然想娶妻了。”
馆陶公主用手指着当时站在左右的一百多个侍女问刘彻,你喜欢哪个,刘彻说都不喜欢。
馆陶公主又指着她的女儿阿娇问刘彻说:“阿娇好吗?”
结果刘彻满意地回答:“太喜欢了!如果能够娶阿娇为妻,我就筑金屋让阿娇住。”
馆陶公主听了小刘彻的话,自然欢喜,于是把女儿许给了刘彻。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故事——而水心更清楚的是,之所以当能有这样的故事,只因为美貌罢了。
唉,人心都是会变的,今日被“藏”了,明日,很可能就是被遗弃的时候。水心才不愿意重蹈覆辙呢,她要追求自己的爱情,除了叶哥哥,谁也入不了她的心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