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大人物,习惯了被人万众瞩目的生活,如今的王也,已经越来越有威仪和城府,加上不断征战杀伐所积累的霸道气势。
在不少有心人的眼里,他不似帝王,胜似帝王。
就连曾经以长辈的心态面对王也的王允,此时此刻,居然也有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和王也交谈时,下意识就紧张和拘谨起来。
被王也问及是否反对《遗产法》的问题,王允苦笑着解释:“太原王氏并非只有我这一支,纵使我不反对你,天下世家也绝不可能答应此事。”
太原王氏,源自姬姓,如今分为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
王允这一支,就属于祁县王氏。
王允虽然为官清廉,但王氏可不穷,名下不仅拥有大片田产,而且还控制着多支并州的商队,每年都能从中获益不少。
而嫡、庶之分,本质上是世家内部的一种分配模式。
在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下,子女们被分成了嫡子、庶子,尤其是嫡长子,在继承爵位、家产等方面,都会比其他子女要优先,所享受的权利,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
而庶子则落魄的多,他们的生母基本是妾、女婢、以及外面的情人所生,能享受的权利很少,并且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多是看重他母亲的地位如何。
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就是庶出,而袁术是嫡出,两人也因此而分道扬镳,甚至之后还为了争夺利益而彼此开战。
历史上若非袁绍和袁术相争,曹操、孙策和刘备等人,根本没有机会崛起。
袁家因袁绍和袁术的嫡庶之争而失了天下,就足以证明一个道理,想要成大事,还是得集中力量才行。
而王也的《遗产法》,却是要对世家釜底抽薪的杀招,彻底断掉他们的根子,世家怎么可能接受?
满朝文武,王允一直都是王也最为坚定的政治盟友,就连他都站出来反对,可想而知其他人会作何选择了。
王允劝道:“天明你素有大志,欲改革天下,但很多事情,并不是心急就能一撮而就的。当初武帝颁行推恩令,最后不也闹得天下皆反,不得不杀主父偃以平息众怒?如今你不过据四郡之地,掌数万之军,比之武帝如何?真要强行推广《遗产法》,恐怕关东诸侯联军又要复起了。”
这话倒也确实是为王也着想,当初给汉武帝出主意搞推恩令的主父偃,可是身败名裂,被下令处死。
然而王也又岂是轻易就会动摇的人,王允所担心的事情,他并未放在眼里,反而说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如今世家之害,以动摇汉室江山,危害天下,若今日不改,明日不改,那究竟何时才能改之?”
王也深深凝望着王允,字句铿锵地说道:“如果要改革,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立即,马上,一味拖延,最后只会和光同尘,不了了之。”
王允虽然也是世家出身,但身上依旧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执拗,因此立即就被王也那激昂的语调所打动:“你说得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王也早就将人的本性看得通透:“左右不过是一个利字,天下世家,无非追名和逐利,只要我让出足够丰厚的利益,今日反对我的人,明日说不定就会成为我的支持者。”
“让利?”
王允有点迷糊了:“怎么让,让多少?”
王也笑道:“岳父大人可听说过天工坊?”
王允笑着点头:“哈,你那日进斗金的天工坊,整个洛阳谁不知道?”
笑过之后,王允却是露出震惊的表情,目光难以置信地看向王也:“你难道允许世家之人参与天工坊的经营?”
“有何不可?”
“这……”
看着王也似笑非笑的淡然表情,王允心中百感交集,真的很想问王也是不是疯了。
那可是天工坊!
不说能把黎家挤垮的铁器生意,光是垄断四轮马车的生产所带来的利润,就让天下世家极为眼红了。
不仅仅是因为四轮马车的昂贵,还在于四轮马车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
如今的洛阳城内,哪家的达官贵人若是出门能有一辆四轮马车代步,立刻就被人投来羡慕乃至嫉妒的眼光。
这是身份的象征!
这是地位的证明!
这种优质的产业,若是落在普通商人的手里,早就被人巧取豪夺,吞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了。也就是因为王也实力够强,所以才没人敢伸手。
可现在王也居然允许别人也参与到四轮马车的生产经营中来,这让王允如何不震惊和诧异?
“此言当真?”
“君子一诺千金,就看岳父大人信不信得过我了。”
让利而已,对王也来说,四轮马车的产业链只要掌握住核心技术,其余的环节丟给别人生产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甚至还可以趁机扩大产能,增加产量,光是洛阳一地的订单,天工坊就做不兀。
与其吃独食,不如拉上其他队友一块儿挣钱。
而王允可是从很早开始就支持王也起兵,一路走来两家人不仅结成姻亲,关系紧密,在政治上的合作也一直相当顺利,没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于情于理,哪怕仅仅是为了千金买马骨,王也也当拉王家一把。
趁着这个机会,王也直接给了王家一个赚钱的机会。
“哈哈哈,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
王允非常高兴,他虽然刚正清廉,但不代表他不喜欢钱。
王家这么一大家子人,起居饮食不需要钱吗?
人又不是活在真空里的,更何况王也给的机会,不违背良心,光明正大的赚钱,何乐而不为?
而王也也是有私心的,趁机建议王允:“生产四轮马车还是需要一定的工艺和技术的,这门生意想要做的长久,岳父恐怕还得早做打算才是。”
王允不太懂技术上的事情,顿时愣了愣,用求助的目光看向王也:“贤婿可是有什么建议?”
王也自得一笑,说道;“单单聘请工匠是不够的,岳父大人应当派遣一部分族中子弟,投身墨学,将知识和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立身之本啊。”
王允听得一愣,随即摇头失笑:“好啊,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老夫。”
王也极力推广墨学,王允岂会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