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场面真够大啊。”
“哈哈,恐怕没有几个是为电影来的。”
国师一如既往的带着自家女儿张沫出席了《一九五一》的首次点映。
国师摇头笑了笑:“媒体嘛,很正常,当年《美洲豹》上映的时候,那时候两岸三地的媒体和记者都不关心电影,就只关注我的花边新闻了,尤其是港台的记者,不是一般的难对付。”
陈景行微有些诧异,没想到老爷子竟然能在他面前这么自如的谈论他的绯闻,而且还是在女儿跟前谈论这个。
他肯定不会以为自己在国师心中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只能是老爷子现在年愈七十,倒确实是有些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美洲豹》是老爷子拍完《红高粱》后拍摄的作品,堪称国内第一部反恐片,讲的是一架载着宝岛环洋公司董事长的飞机在飞往首尔的途中,遭到KB组织劫持。
而后两岸为此采取紧急行动,一个派出了反劫机突击队,一个派出了一支反恐突击队,携手对付KB分子,解救行动的代号被命名为“美洲豹”。
即便不以当时的眼光看,在现在去回望,整个故事的设定足够新颖,足够有突破性。
只是当年老爷子已经是蜚声国际的大导演了,龚丽也因为《红高粱》在国际获奖无数,恰好在拍摄《美洲豹》的时候,老爷子在港岛出了车祸,腿部骨折,住进医院,龚丽一直在贴身照顾,自然瞒不过港岛的狗仔。
所以《美洲豹》虽然题材几句突破性和话题性,但在上映的时候,还是被国师和龚丽的绯闻完全盖住了。
两岸三地的媒体基本没有关心电影的,全都在关心导演和女主角的绯闻。
倒确实和今天《一九五一》的点映有些像。
不过区别是,今天这一切都是陈景行自己招来的。
在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公然暗讽京影,陈景行又不是初出茅庐的菜鸟,他当然知道有什么后果。
一方面是有真情实感,另一方面自然是有为《一九五一》宣传的意图。
这么好的话题不废物利用一下着实可惜。
也不愁京影不配合,只怕早就恨他恨的牙根痒痒呢,他这么公开一撩拨,对方没有反应才怪。
老爷子当然也知道陈景行这波是有意为之,是一场营销炒作。
不过以他的视角倒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国师见得世面多了去了,拍了四十年电影,这种手段根本算不上什么。
别的不说他的老搭档张卫平曾经为了他的电影发行,获得更多的排片更高的分账比例,干的有些事完全能用无所不用其极来形容。
所以只是说了几句场面话,安慰了一下就跟着陈景行进入了影厅。
《一九五一》的首次点映还是放在了旗下蓝海院线的一家影院内,是IMAX影厅,大概能容纳近五百人,除了像老谋子这样捧场的电影人、各个媒体记者和影评人外,还有一些幸运获得赠票的影迷。
张一谋此来,而且还带着女儿张沫,自然不是和陈景行有什么莫逆之交,事实上,两个人的创作理念与题材差距比较大,算不上同道之人。
就算有些欣赏,也仅此而已。
这次来主要也是为了即将开拍的献礼片《狙击手》,剧本还在修改,但拍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戏份将由张沫执导,老谋子也就是一路为女儿保驾护航。
之所以选择一个小故事,而不是拍大场面,大部分缘由也就在此,毕竟大场面女儿未必能驾驭得住。
而恰好《一九五一》的上部看起来也是个故事小品,并不是拍宏观的大场面,大故事。
毕竟预告片已经出了两个,从头到尾似乎视角都集中在两个男主角身上。
老谋子也是抱着取取经的心态带着女儿来的,《烽火云山》、《金刚川》这种大场面的电影参考价值不高,反倒是《一九五一》这样貌似是从细微处着手的电影有更大的吸取经验的价值。
虽然张沫和陈景行年龄差了一辈,但在导演这一项上,陈景行是毫无疑问的先行者,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然,也不是国师现在才承认陈景行的天赋与能力,而是过去陈景行只拍科幻电影,说实话,有些东西真学不来。
光题材就差得远,电影风格也完全不同,根本是两条道上的人。
但《一九五一》毕竟是朝战献礼片,陈景行那些标志的高概念,高信息密度与烧脑叙事结构不太可能用到这部电影上。
因此才有了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当动画logo开始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老谋子历经风雨的神经也受到了隐隐的触动,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
虽说明面上是让女儿来学习观摩一下,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是有深深的好奇的。
不同于媒体记者们的心思,老谋子的想法更单纯一些,就是想看一下陈景行这位科幻专业户能拍出什么样的朝战献礼片。
所谓老骥伏枥,对电影的创作激情仍旧保持旺盛的国师自然也免不了比较和争强好胜的念头。
尤其是他也即将拍一部朝战献礼片,这种比较的心理就干脆难以抑制了。
金鸡奖颁奖典礼上他亲自把奖杯交到陈景行手里,让这位年龄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后浪追平自己的辉煌纪录,再大度,再豁达的人心里也不可能没有波澜。
而《一九五一》似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比较的平台。
毕竟以往,他跟这位科幻之王也没什么可比较的,陈景行拍出来的那些电影,他当然是拍不出来的,而他当年拍出的那些获奖无数的经典电影,陈景行不管能不能拍出来,也都不会去拍。
不管受邀的电影人、记者、影评人亦或影迷都藏了什么心思,在黑暗降临后都安静了下来,认真的注视着前方的大银幕。
影片开头,就是一九五一四个大字安静的在黑暗的银幕上浮现又消失,上方是5月6日的小字。
一片郁郁葱葱的田野上,粉红色的花朵随着微风在荡漾摇曳,细微的管乐声以澹入形式进入这帧静谧般油画的场景。
那是朝国的国花,金达来,在华国叫迎红杜娟,在每年的春季开花。
带着毡帽的战士倚坐于地,靠在树上,微眯着双眼,似乎在假寐休息。
一种忧郁抒情的情绪跃然于银幕之上。
老谋子挑了一下眉,有些讶异,这构图,这氛围,一种强烈的文艺电影的调调奔涌而出,浑然不似其他献礼片的基调。
与《李延年》也完全不同,他之前也设想过可能《一九五一》和《李延年》是一样的风格的。
上级的任务将张若匀与白羽这两个在休憩的士兵叫到了指挥部。
镜头一路在两人的前方,倒退着,跟随着两名战士经过了坑坑洼洼的草丛,经过了正在挖掘的的地下坑道,经过了各种掩体,经过了生活区,在两人对家乡,对战友,对当下局势的交谈中进入了指挥部。
天空阴暗朦胧,并不大的环境音嘈杂而清晰,所有战士的穿着朴素而真实,让人感觉彷佛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一样。
就像是一张七十年前的老照片突然动了起来。
“有意思……”
老谋子是摄影大师,也是美学大师,如果说其他人还在进入剧情,而他的大脑已经兴奋的转动了起来。
无论是构图还是镜头,都一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的“有意思”又绝不仅是构图和摄影,还有这一段长镜头。
两个战士交谈着经过一个又一个场景,经过来来回回修建防御工事的其他战士,经过其他连队的训练,时不时与其他战士打着招呼。
但镜头始终在两人前方,似乎在引领着方向,不管是狭窄的掩体,还是宽阔的训练场,亦或是进入昏暗的地下坑道。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长镜头,能直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无论是自然空间中的环境声,还是两位演员自然的交谈与跟其他人的互动,还有周围忙碌的修建工事,或进行训练的场景,还有隐秘的音乐声都相当的契合并能快速把人拉到情境中去。
而老谋子则还分出了一些精力在思考场景和镜头的调度,这种长镜头看似简单,可实际上非常难,每一步,甚至每一秒钟,出现在场景中的人该干什么,该说什么都要分毫不差,才能连贯下来。
而且他的惊讶也越来越重,甚至坐直了身体,专注的盯着大银幕的画面。
因为这个长镜头是如此的长,完全没有结束的迹象。
与他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参加这场点映的其他导演等电影人,他们对镜头最为敏感。
一旁的女儿张沫也忍不住看了下表,轻声惊讶道:“已经五分钟了……”
为了躲避敌方飞机的袭扰,指挥部设在了地下坑道内,只有几盏煤油灯在燃烧。
画面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平静的叙述着剧情。
第五次战役,第十二军九十一团奉命担负迂回穿插至敌后作战的任务,战事极为顺利,一路高歌勐进,打到下珍富里以东的兄弟峰,逼近“37线”。
然而第十二军奉上级指示组织战略性的后撤,由于通讯的迟误,使得晚一步行动的九十一团在撤退途中,被迅速赶来追击的敌军堵截在三巨里一带。
而且第三十一师乃至整个第十二军的主力部队都要马上奉兵团部命令往北转移,这样就只留下了九十一团一千九百人孤悬敌后。
全团已经与大部队拉开了至少一百多公里的距离。
而更大的噩耗则是九十一团与十二军失去了联系,已经有超过十七个小时没有任何电波交流。
因此十二军指挥部认定九十一团报话机出了问题。
战争爆发之初,部队的通信装备确实极为短缺。
在1950年10月作战时,司令部只有一个电话队(连级编制)和9部短波电台,不仅与前线部队联络不畅,就连与国内联系都时断时续。
当时各军级部队中,包括无线电、有线电、人工在内的通信人员虽然有2500-3000人之多,但是无线电台只能普及到师一级。
到了现在,虽然通讯状况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仍旧捉襟见肘,九十一团只有两部报话机。
虽然后方已经发动了两个工厂生产国产化的步谈机和报话机,还有双极天线,预计等到51年下半年就将全面投产,在短时间内就能在各军级部队中全面普及,甚至让每一个连队都能拥有一部能覆盖45km以上的报话机。
团级建制更是能拥有至少十台以上的通信距离可以达到上千公里的短波报话机。
可现在缓不济急,毕竟国内工业能力太低,能够在战争爆发后一年内开始自主生产报话机、电台已经算了不起了。
失联的九十一团必须要联系上,首先是要让他们拥有7512型收信机,这样才能收到兵团部的命令,才有更大可能逃出敌军的围追堵截。
其次则是要将最新的战局情况,九十一团撤退路途的敌军消息及时告知给他们。
十二军指挥部已经派出了几小队人马,分别携着150w报话发射机,和几个手摇报话机,若干步谈机准备交给九十一团。
毕竟第十二军的战略性后撤关系到整个战役的后续部署,是不能改变的,更不能破坏这次的撤退任务。
所以十二军不能动用大部队去寻找接应已经失联的九十一团。
一旦遇到敌军,双方作战会打乱兵团部的战略计划,这一次以退为进的大包抄将毁于一旦。
因此只能派出小队人马去寻找九十一团。
而张若匀与白羽这对侦察兵与通信兵的组合就是其中一个小队。
他们的任务是携带小巧的7512型收信机找到九十一团交给他们,并将兵团部的命令与撤退路线中的敌军部署进行告知,这才能最大可能的确保这一千九百人能顺利脱险。
此去危险重重,指挥部告知了两人这次的任务,但接不接受两人当然可以选择拒绝。
两人没有多考虑就接受了这个危险任务。
其中因为张若匀的哥哥就在九十一团,所以张若匀答应的更快,也更积极。
但张若匀是通信兵,而且服役时间较少,小队还是以经验更丰富的白羽为主。
组成这次穿越战场寻找九十一团的小队的两人一个焦急振奋,一个沉稳担忧的立刻接下了军令开始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剧情信息量并不大,但影院内的氛围却很诡异。
老谋子此时的神情已经专注兴奋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
因为这个从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长镜头已经持续了接近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