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和范睢说起安国君的时候,咱们的安国君在干嘛呢?
安国君现在正在接见一个来自赵国的商人。这商人自称是卫人吕不韦,奉公子异人之命前来拜见安国君。
说起安国君,实在是华夏历史上最悲催的太子没有之一了。在太子之位上呆了四十多年,没办法,谁让自家老爹太高寿了呢?这还没什么,好不容易等老爹死了自己当上秦王,心情那个高兴啊,多年媳妇终于熬成婆,想着以后可以为所欲为了,可此时的自己已经五十三岁的高寿了,即便有什么好玩的也玩不动了。但安国君心里还是很高兴,这一高兴却成了悲剧,继位三天便去世了,你们说悲催不?
细数正部华夏历史,又有几位五十多岁太子,只怕没有吧!又有几位刚当上国君不到三天就死了的?只怕也不多吧。但安国君这两样就全占了,结果就是悲催了。
身为太子的安国君每天都要被秦王耳提面命,那个提心吊胆就不再多说,身为太子的安国君还要以身作则,不能像其他兄弟那样逍遥自在,想干嘛就干嘛。
安国君本来就不说什么雄才大略之人,只是原本自己那个在魏国为质的太子大哥突然暴毙自己因为年长才被立为太子,每天被秦王强迫着学习处理国政,却不想这一学就学了近半个世纪,也没谁了!
“公子异人?”安国君并不记得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好在有下人提醒,安国君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在赵国为质的儿子。
安国君虽然身体不好,但生育能力特别强,一生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便是安国君其中一个不得宠妃子夏姬所生,因母亲不得宠,异人自然也是很不得宠,早早的就被派遣到赵国为质。
“咳咳!”安国君咳嗽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而后问道:“异人这些年来过得可还好?”
吕不韦小心翼翼的答道:“回安国君,公子在邯郸城过得并不好,长平之战后异人公子时常受到赵人的侮辱,这倒还罢了,但听说安国君身体不好后便时常夜间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哭泣。”
“唉!苦了这孩子了!”吕不韦的话似乎打动了安国君的慈父之心,安国君发出一声长叹。
“如果异人公子听到安国君这句话之后一定会痛哭流涕的。异人公子时常对小人说起安国君,说安国君为人很是慈祥和蔼,每每想起安国君的音容笑貌,即便自己在赵国受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安国君旁边坐着一个衣着华美的美妇人,正是安国君的正妃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极其强势,再加上手段了得,使得安国君到了对其言听计从的地步。
华阳夫人没有子嗣,这是她一生最大的心病,每每想着能够抚养一个安国君的子孙就好了。安国君虽然子嗣众多,但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母,使得华阳夫人很无奈。
当听到安国君还有异人这么一个儿子的时候不由就提了几分兴趣。
华阳夫人问道:“不知异人的生母是······?”
安国君也是今天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在赵国为质的儿子,当然记不得异人究竟是自己的哪位妃子所生的了,便看向下人。
好在这下人给力,对安国君后宅之事无所不知,便回道:“异人公子是夏姬所生,但剩下异人公子之后没几年就去世了,因而府中之人大多不知。”
“唉!真是可怜异人了!”华阳夫人发出一声叹息。
吕不韦在进入咸阳城之后便已把安国君府中的事情都打听得清清楚楚,知道华阳夫人一直因诞不下子嗣之事而耿耿于怀,心中便向也许华阳夫人是此事最大的突破口。
因而见华阳夫人开口,吕不韦便道:“异人公子对华阳夫人很是仰慕!”
华阳夫人呵呵一笑道:“哦?本夫人连异人的面都没见过一次,他为何会仰慕于我?”
吕不韦道:“异人公子自幼丧母,没有感受过一丝母亲的关怀。但自异人公子入赵之后时常收到夫人送去的礼物,又怎能不仰慕?异人公子时常会说如果自己能有夫人这样的母亲,即便是死了也甘心。”
华阳夫人也是今天才听说安国君有异人这样一个儿子,又怎会时常给他送礼物呢?因而对吕不韦的话并不相信。
这时下人来到华阳夫人身旁小声道:“夫人,府中每年都会以夫人的名义给在各国为质的公子送上一些礼物,异人公子自也不列外。”
华阳夫人这才醒悟过来,府中每年确实有这么一项开销,对吕不韦的话就信了大半,态度也转变的好了很多,场中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好了许多。
却不想此时一个宦官突然闯了进来向安国君一拜:“大王传安国君立刻前往王宫!”
“父王醒了?”安国君惊异的问道。要知道在秦王昏迷的这三天时间里,安国君只是每天例行的看望一下而后便回府享乐去了。
当听闻秦王醒来,可想而知安国君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秦王恼怒自己不孝大加责罚。
华阳夫人拍了怕安国君的手道:“既然父王传召,你安心去就是了,放心,父王不会为难你的。”华阳夫人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妃子顺利晋升为正夫人,又怎能没有几分手段?
不说秦王身边的宦官大多都已被自己收买根本不敢说安国君的坏话,即便有那么几个对耿直的宦官,但也不敢这么离间安国君与秦王之间的父子之情。
这么多年来整个秦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安国君待秦王可是孝顺至极,岂是区区几个宦官能够离间得了的?因而华阳夫人这才自信十足的安慰安国君。
不像后世宦官身为天子亲信权力极大那般,这个时代宦官就是宦官,地位连一般的平民都不如,没有一丁点的权力。不说安国君身为太子,即便咸阳城内稍微有点权势的人都不会把这些宦官放在眼里的。这个时代的官宦顶多就是进献一些谗言,至于国君是否听信,看一下战国史就知道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