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的这些事情,张浩自是不知晓,别看倭寇和海盗都除去了,但需要处理的事情却依旧不少。
最紧要的便是,整个浙闽之地所有府衙的位置基本上都已空出来了,要想让这些衙门平稳运转下去,必须选拔重新补上官吏的。
为避免重蹈以前的局面,在选拔的时候自是得多家留心才行。
对于此事,张浩直接上了折子,请王守仁协助。
王守仁进士出身,却有着超乎这个时代的想法,尤其是在见识了东山那些先进东西之后,也觉着为官者不仅仅是需要精通四书五经等那种仁义礼智信方面的东西了。
毕竟即便明白这些东西,最后在行事之时也不见得会遵从。
这段时间,慕名前往东山书院学习的书生并不少。
这些人能够投靠到东山,自是家族根基不深之人,他们在东山书院见识了一种名为科学的东西,在王守仁的感染下,明白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并非来自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本身就存有一定的定理,更认同东山书院学生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能够造福于世人,绝非他们以前所言的那种奇技淫巧之术。
有了这些人,填充浙闽之地的空缺也就容易许多了。
就在杨廷和给张浩出难题失败之后,朱厚照很快下达了第二道旨意。
从东山书院选拔士子,补充于浙闽之地的空缺当中。
这个消息一出更加让人大跌眼镜。
谁都知晓东山书院那些人皆都是什么人。
那里的那些人皆是些贫寒子弟不说,而且都是屡次不地之人。
整个浙闽之地空缺那么多,东山书院的士子能有多少,说是选拔几乎人人都能被补充进去。
杨廷和正因他遣出的书生落败之事烦闷之时,突然又爆出了此事,若真像朱厚照所说的那般,把浙闽之地皆交于贫寒书生手中,那那些商贾出生的子弟可就彻底没有话语权了。
现如今整个朝中,浙闽之地的官员占据了大多数,直接安排贫寒子弟去浙闽等地为官,引起的不满自是更为强烈。
朝中吵吵闹闹的风声,朱厚照自是能够听在耳中。
张浩不在,朱厚照便直接召见了具体负责此事的王守仁。
王守仁当初因与刘瑾硬刚,被调往了南京。
后来张浩扳倒刘瑾后,直接举荐王守仁做了都察院的左佥都御史。
再到后来,随着东山一步步发展壮大,王守仁直接辞官只在书院做了个院长。
现在的王守仁对书院的了解可比张浩强太多了。
“王卿,以东山书院的学生补充浙闽之地的空缺,可有把握?”
王守仁对各方面的事情都极有信心,对朱厚照这个不确定的问题,直接回道:“这些学生文章虽不华丽,却懂爱惜民力,在东山书院学习几月见识了东山的发展,对朝廷将要实行的新政也持有支持态度,不妨让他们去试试。”
朱厚照敢做这个尝试,就是因为豹房从东山书院送来的那几人,协助他批阅折子做的可谓是得心应手,已有一段时间,从未出现任何差错。
“那便让他们试试去,朝廷科举还有段时间,浙闽之地这么多位置上不能一直空缺着。”
朱厚照支持,王守仁也显得颇为高兴,兴冲冲回道:“谢陛下!”
朱厚照本就是喜欢冒险之人,现在出现了希望,他更没有理由不支持了。
朱厚照的旨意下达后,东山书院对于此事早就传的是沸沸扬扬了。
瞅着王守仁回来,一拥而上围上了不少人。
这些人之所以投靠东山书院,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仕途不顺,想在此获得条出路。
当然也有人是因王守仁的名声而来,支持王守仁格物的思想。
这些人与东山书院的一些匠人融合在一块,在他们每次试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皆都记录下来。
一段时间下来,对这些事情也增添了几分热爱。
突然之间,让他们有了为官的机会,他们总是有些不甚相信。
别看王守仁在朱厚照面前信誓旦旦的保证,但面对这些人的时候却多了几分郑重,叮嘱道:“尔等莫要以为能够出仕为官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从此刻前便应该生起敬畏之心,敬畏尔等职责,如此才能把百姓放于心上。”
“是,我等明白了。”
“王院长,我们这些人都去入仕为官,该如何安排职位?”
问这个问题的乃是徐永丰。
徐永丰无缘爵位,在东山书院成立之后便进了书院。
在初进书院之后,是想着能在东山找些事情做,从未想过有遭一日能做了出仕的。
“书院会把浙闽之地所空缺的职位列举出来,你们可对这些职位竞选,在竞选之前先对你们进行笔试,也就是一些策论性的问题,之后便是演讲,这个所谓的演讲便是你们参选到这个职位之后如何做,到时候会有浙闽之地的百姓对你们打分,谁的计划得百姓支持越多,谁就有可能胜出。”
这种方式与这些书生所熟知的八股相差极大,而且由百姓选举,更是让他们诧异至极。
“最紧要一点,不是你们所有人都有资格出仕为官的,比试便是一场淘汰,谁若是答得一塌糊涂,直接淘汰,所以说,你们莫要太过自负,还需好生准备。”
这个选拔方式,是张浩与王守仁交流之后的成果。
书信中,张浩详详细细介绍了一遍,王守仁经过仔细认真的分析之后感觉极有道理,也便二话不说按照张浩的意见开始准备了。
“笔试的内容不仅只限于四书五经,农时,律法,甚至朝廷的大政方针,另外也有史料之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另外还有可能涉及到朝廷如今面临一些问题考生的看法,反正这段时间你们多走走看看,莫要只钻进书本里,一个只知死读书的人如何能做好一地父母官。”
书院的这些人只是诧异于会看这些,但却并不排斥。
在他们看来书院之中所行的一些事情好多虽都是奇技淫巧之术,但这东西却是有着极大用处的。
“笔试通过之后,你们便要前往浙闽之地,到那里对你们各自的职位进行演讲,凡是你们所辖百姓皆可投票,最后得票最多者方为胜出之人,而在胜出之后,朝廷也会对你们所履行诺言进行监管,若你们说了空话,亦或者是执行力度不够,随时便可罢免于你们,总之你们要记住,此番出仕并非你们想象当中的那般,你们要是没做好这个准备,此次也莫要报名,一旦报了名,随时都有可能被朝廷追责。”
大致情况讲明白之后,这些人倒也没打退堂鼓。
如此选官明显比八股取仕优势更大。
就在东山书院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不仅杨廷和那里不淡定了,就连于富那些人也不安分了。
于家。
于富坐于于双面前,问道:“东山书院留出的那个选官方式你可知晓?”
于双点头,道:“知道,也不知张浩搞什么,朝廷官职岂轮庶民去选,由庶民选出来的官,如何能够治民,现在杨廷和那些人又集结起来去陛下那里弹劾了,爹,儿子怎感觉张浩做这个事情怎这么不靠谱,若非给他答应我们平了倭寇之后就可出海,儿子真得考虑是否站在杨廷和那边了。”
张浩所做的这个事情着实够大胆。
于富即便对张浩的一些做法不甚支持,但对儿子的说法更不支持,直接反驳骂道:“你好歹也是翰林院侍讲学士,怎连这个问题都看不出来,浙闽之地的官商与倭寇勾结,把那里经营的如铁通一般,最关键是那些官商在获得了利益之后便送自家子弟科举,有了银钱支持,浙闽子弟多遇名师教授,中举之人不胜枚举,这些人又保持着朝堂,掌管朝廷中枢的话语权,而其他地方出生的一些文人,根基不强,难以是那些人对手,最后只能依附于浙闽之地的那些官员,也就是当今陛下年轻气盛才有这个魄力把平倭的大事交于张浩,而张浩也不辱使命彻底剿灭了倭寇,杨廷和这些人上窜下跳,你以为如何,不就是不愿他们经营起来的铁桶被被打破吗?告诉你吧,杨廷和那些人若是胜了,出海之事便又就缥缈无期了。”
于双其实只是嘴上抱怨一句,他也不是不知道平日里那些浙闽之地官员联合起来欺负他们这些外地官员的事情。
“儿子明白,那咱现在怎么办?”
“东山书院不是对浙闽之地选拔官员吗?你也去试试,若是不出意外,往后咱需要时长出海了,你能在那里为官也可为我们提供不少便利。”
现在的于双已是翰林侍讲学士了,前途不可限量,即便去做一地布政使也算走下坡路了。
不过对于双来讲,做官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振兴家族才是最紧要的。
“现如今选拔的只是东山书院的,对于此事杨廷和怕是指定不会同意,瞧着他们的意思,等时间成熟了儿子再出面。”
如此也算是最为稳妥的方式,于富也没反驳,直接应道:“行,你自己寻找时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