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七章 李世民的帝王梦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第七章 李世民的帝王梦

铸剑为犁是一种奢侈

当那群神色凝重的人骑着快马向漳南城郊飞驰而来的时候,原夏朝汉东公刘黑闼正在田里种菜。

起初他并不认为这些人是来找他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自从两个多月前窦建德兵败被俘,整个夏朝分崩离析之后,他就悄悄逃回家乡,老老实实地当起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尽管他从小就对农民这个身份颇为厌恶,但眼下他也没办法。

因为当农民总比当囚徒好,更比被人一刀咔嚓送了命好。

可是,当刘黑闼硬着头皮在这一亩三分地里熬了两个多月之后,他唯一的感觉就是——当农民比死还惨!

起码对他来讲是这样。想起从前那种跃马扬刀、驰骋沙场的生涯,想起那些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日子,刘黑闼还是会一阵阵地热血翻涌、心潮澎湃。

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战士。

可家里人却不这么看。他们从小就看他不顺眼,给了他一个称谓——无赖。因为他从头到脚就没有一个地方不像无赖。他不但酗酒、赌博,而且游手好闲、打架斗殴、不治产业。父兄们为此经常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可他却屡教不改。家境本来就不好的父兄们最后对他死了心,干脆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让他自生自灭。刘黑闼为此也过了一些三餐不继的苦日子。好在一位与他交好的同乡大哥非常仗义,经常解囊相助,刘黑闼才不至于饿死街头。

这个大哥就是窦建德。

隋末农民起义大面积爆发后,刘黑闼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当即投奔了附近的变民首领郝孝德,从此找到了属于他的人生位置,开始否极泰来、风生水起。不久后,他跟随郝孝德并入了瓦岗军,成为李密麾下的偏将。李密兵败后,刘黑闼被王世充俘虏,王世充素闻其勇猛善战之名,任他为骑兵将领,最后刘黑闼实在看不惯王世充的所作所为,于是投奔了窦建德。

窦建德不忘过去的交情,立刻任他为将军,封汉东郡公。由于他历事多主、见多识广,加之生性诡诈、善观时变,窦建德经常把深入敌后的侦察、偷袭等任务交给他,而刘黑闼每次都能出奇制胜,多有斩获,在夏朝军队中享有“神勇”之名。正当刘黑闼准备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窦建德却在虎牢关下一败涂地,夏朝随之瓦解,刘黑闼看见自己刚刚展开的辉煌人生突然又变得漆黑无光。

命运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刘黑闼多年前赌咒发誓再也不回来的地方。

此刻,刘黑闼拄着锄头在田间愣神,他真的没想到奔驰在官道上的那群人是冲着他来的。

他更没想到从下一刻开始他就将扔掉锄头,重新回到战场,并且在半年之内横扫河北、屡败唐军,最后全部收复夏朝旧境,取代窦建德,自立为汉东王,成为与李唐朝廷争夺天下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那群神色凝重的人在田边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朝刘黑闼走来。

刘黑闼起初觉得有些诧异,可很快就认出了他们。

来人是高雅贤、范愿、董康买、曹湛……都是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昔日的战友。

刘黑闼笑了,把手中的锄头远远地扔了出去。他已经知道他们来干什么了。

刘黑闼猜得没错,高雅贤等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们要拥他为领袖,再度起兵!

夏朝覆亡之后,相当一部分将领不愿投降唐朝,纷纷逃回家乡。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不要说像刘黑闼这种从来没当过农民的人,就算早年务过农的,在当了好些年威风八面的将军后,回到老家无论如何都不愿再拿锄头了。

不拿锄头拿什么?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拿刀。

虽然将军的头衔没了,可他们的刀还在,杀人越货的本领还在。

于是他们索性干起了老本行——劫掠州县府库,抢劫地方富户,凡是能搞钱的事情都干。如此一来,自然成为民间一患。唐朝地方政府本来就想收拾这帮不愿归顺的残兵败将,如今他们又到处烧杀抢掠,已经严重触犯了大唐律法,唐朝各地方政府当然要采取高压政策,于是出动军队大肆搜捕,抓到之后就施以酷刑,严惩不贷。范愿等人不得不拖家带口,离开家乡,四处逃亡。可走到哪里都是李唐的天下,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总不能一辈子就这么东躲西藏吧?

就在他们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李渊颁布了一道诏书,要征召他们这些夏朝旧将前往长安,高雅贤等人都在朝廷公布的名单上。

听起来这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当高雅贤等人一碰头,大伙的意见却高度一致——这是个陷阱,长安万万去不得!

原因很简单:王世充投降之后,其麾下的单雄信、段达等人就全部被杀,而今他们要是傻乎乎地去见李渊,不等于自投罗网吗?

不,他们绝不会去!

高雅贤等人不说则已,一说起这些就血脉贲张、义愤填膺,最后大家纷纷表示:自从追随夏王起兵,十年以来,身经百战,此身唯欠一死!可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决不能拿脑袋当别人的磨刀石!何不干脆以此残生,再创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主意已决,众人指天盟誓:“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起兵计划一定下来,最后就是推选一位领袖了。

为了顺应天意,高雅贤等人决定焚香占卜,随后卜出的卦辞是:以刘氏为主,大吉。于是他们找到了刘黑闼。

这个初秋的黄昏,刘黑闼不仅扔掉了锄头,还宰掉了自己唯一的牛,搬出了家里所有的陈年老酒,和高雅贤等人痛快地喝了一场。

这才是人过的日子!

刘黑闼一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边心花怒放地想。

刘黑闼聚众起兵、攻陷漳南的消息传至长安,李唐朝廷虽说不上十分震恐,但也感到极为意外。七月二十二日,李渊不得不把河北的行政架构重新设置为战时编制,在洺州设立了山东道行台,任命淮安王李神通为行台右仆射。

对李唐朝廷来讲,刘黑闼这帮残兵败将实在构不成多大的威胁。他们觉得让唐朝的地方军队去对付就绰绰有余了。

从武德四年的中秋起,刘黑闼刮起的飓风就开始横扫河北了。

八月十二日,刘黑闼攻陷鄃县(今山东夏津县),唐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刺史权威、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刺史戴元祥率部迎战,被刘黑闼击败,权、戴二人皆战死,所部人马和武器全部被刘黑闼俘获。十天后,刘黑闼攻陷历亭(今山东武城县东),俘虏唐屯卫将军王行敏。刘黑闼命令王行敏向他叩头,王行敏誓死不从,随即被刘黑闼斩首。

战报传来,李唐朝廷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渊随即下诏征调关中的三千精锐步骑,命大将秦武通、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总管李玄通率领,会同幽州(今北京)总管罗艺围剿刘黑闼。

刘黑闼初战告捷之后,流落各地的窦建德旧部渐渐来附,部众增至两千余人。刘黑闼遂于漳南设坛,祭奠窦建德的亡灵,以此激励部众的士气,并自立为大将军。

高耸的祭台上,一面招魂的灵幡在秋天的大风中猎猎招展,发出阵阵裂帛似的声响。刘黑闼一脸肃穆地站在高台之上,感觉一股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正在他的体内汩汩涌动。

刘黑闼相信,这一定是夏王的在天之灵赐予他的力量。

大河南北风云再起

造反有时候也是一种流行病。

尽管隋王朝早已灰飞烟灭,尽管深得人心的李唐王朝开国已经四年,可是这种流行病还是会在某些人身上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这是李渊在武德四年秋天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他不得不相信,某些人就是天生反骨,简直无可救药!

本来河北出了一个刘黑闼就已经让李渊很有些不安了,没想到一个月后,河南又冒出了一个徐圆朗。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群雄中,徐圆朗可以称得上是一株典型的墙头草,或者说是一个资深的造反专业户。他是鲁郡(唐改兖州,今山东兖州市)人,隋朝末年落草为寇,大业十三年据本郡起兵,攻城略地,拥众两万余人,不久后归附李密;李密败亡后,徐圆朗于武德二年七月以数州之地降唐,被任命为兖州总管,封鲁国公;窦建德南下援救洛阳时,徐圆朗又叛唐归附窦建德,发兵参与进攻虎牢;窦建德败亡后,徐圆朗再度降唐,李唐朝廷既往不咎,封鲁郡公,仍任其为兖州总管。

按说到这个时候天下大势已经基本明朗,徐圆朗也该消停了吧?

不,他不消停。因为他并不认为一个小小的兖州总管就是自己的人生归宿。当河北的刘黑闼再度起兵后,徐圆朗便又蠢蠢欲动了。不久,刘黑闼派人与他联络,怂恿他起兵响应,徐圆朗正中下怀,欣然应允。

这一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唐将盛彦师奉李渊之命安抚河南,行至任城(今山东济宁市)时,徐圆朗突然发兵将他逮捕,再度举兵叛唐。

屡反屡降,屡降又屡叛!这帮人到底想干什么?

李渊真是搞不明白,现如今这天下像刘黑闼、徐圆朗这种“生命不息,造反不止”的人到底还有多少。

很快李渊就有了答案——这种人很多。

徐圆朗复叛后,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兖州、郓州(今山东郓城县)、陈州(今河南淮阳县)、杞州(今河南杞县)、伊州(今河南汝州市)、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曹州(今山东定陶县)、戴州(今山东金乡县)等八州豪强纷纷起兵响应。徐圆朗遂自称鲁王,随后又被刘黑闼任命为大行台元帅。

一时间,叛乱的烽火又开始熊熊燃烧,刚刚平定的大河南北风云再起。如果不及时将这些反叛势力扑灭,李世民中原决战的胜利果实必将付诸东流,而李唐王朝统一天下的日子亦将遥遥无期。

武德四年九月初,淮安王李神通率领关中精锐火速进抵冀州(今河北冀县),与燕王罗艺会合,同时紧急征调邢、洺、相、魏、恒、赵六州军队共五万余人,在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与刘黑闼展开会战。

这一仗唐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其阵势绵延十余里。曾经是夏军手下败将的李神通这回踌躇满志地站在阵前,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一战扫平刘黑闼,把当初丢尽的脸面彻底捡回来。

李神通当然有理由这么想。

相对于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的唐军来说,刘黑闼部众的情况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他们不但衣衫褴褛、装备极差,而且人数远远少于唐军,只能背靠饶河堤岸摆出一个单行的一字阵。

看着这个可怜巴巴的一字阵,李神通顿时哑然失笑。

这只是一群打群架的农民嘛!

就在战斗即将打响的一瞬间,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突然天气骤变,一阵狂风夹着漫天飞雪,从唐军一侧猛然刮向对方阵地,刘黑闼的部众一下子都睁不开眼。

报仇雪耻的时刻到了!李神通抓住战机,长剑一挥,数万唐军乘着风势向刘黑闼发起了全线进攻。

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直按这个方向刮下去,那么刘黑闼必定全军覆没。

很可惜,天不佑李神通,就在唐军刚刚冲到敌军阵前时,风向突然发生一百八十度反转,这一下轮到唐军睁不开眼了。刘黑闼立刻率部反击,唐军大败,人马和装备损失了三分之二。

原本胜券在握的李神通又一次败在了窦建德旧部的手下。

与此同时,幽州总管罗艺也在主战场的西面攻击高雅贤部,并一举将其击破,刚刚追出了几里地,便听到大军主力被击溃的消息,遂率部退守藁城(今河北藁城市)。刘黑闼趁部众士气高昂,一鼓作气进攻藁城。罗艺兵败,其麾下将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一同被刘黑闼俘虏,并且剪掉头发,当作奴隶驱使。不久后薛氏兄弟逃回,罗艺遂引兵撤回幽州。

经此一役,刘黑闼兵势大振。

十月初六,刘黑闼乘胜攻陷瀛洲(今河北河间市),斩杀刺史卢士叡;同日,观州(今河北东光县)变民发动暴乱,生擒刺史雷德备,举城归附刘黑闼;十九日,毛州(今河北馆陶县)变民董灯明等人聚众砍杀刺史赵元恺,起兵响应刘黑闼。

十一月十九日,刘黑闼又攻陷了定州,生擒总管李玄通。刘黑闼欣赏他的才干,打算任他为大将,李玄通拒不接受,遂被刘黑闼囚禁。李玄通的旧部有人投靠了刘黑闼,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带着酒肉到监狱里探望李玄通。表面上说是叙旧,其实无非是劝降。李玄通心知肚明,于是故作笑颜地对旧部说:“诸君怜我被囚之辱,幸以酒肉来相开慰,当为诸君一醉!”说完便与众人开怀畅饮。

酒酣耳热之际,李玄通对看守说:“我会剑舞,请把刀借我一用。”看守没有怀疑,把刀递给了他。李玄通舞过之后,忽然仰天长叹:“大丈夫受国厚恩,镇守一方,而今却不能保全所守,有何面目活在人间!”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李玄通已经挥刀刺入自己的腹部,当场腹溃而死。

十一月二十七日,杞州变民周文举聚众起兵,杀了唐刺史王文矩,举城归附徐圆朗。

李神通败了,李玄通死了。刘黑闼在河北攻城略地,徐圆朗在河南遥相呼应。散布各地的窦建德旧部蠢蠢欲动,大河南北的唐朝将吏人人自危。

局势日益严峻。

就在这个风声鹤唳的节骨眼上,又有一个人紧继刘黑闼和徐圆朗之后起兵反唐,致使河北的形势雪上加霜。

这个人就是高开道,时任唐蔚州(今河北怀来县)总管。

说起这个高开道,显然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是沧州阳信(今山东阳信县南)人,盐户出身,骁勇强悍,大业末年追随河间人格谦起兵,任将军;其后格谦被隋军剿灭,高开道率残部四处游掠。武德元年,高开道攻陷北平郡(今河北卢龙县)和渔阳郡(今天津蓟县),自称燕王,定都渔阳。同年,怀戎(今河北涿鹿县)沙门高昙晟袭杀当地县令,自称大乘皇帝,随后招降高开道。高开道遂带领五千部众诈降,在取得高昙晟信任的数月之后,突然发兵击杀高昙晟,吞并了他的部众。武德三年,窦建德率大军进围幽州,唐幽州总管罗艺向高开道求救,高开道亲率两千精骑驰援。窦建德担心腹背受敌,又慑于高开道的兵锋之锐,只好撤兵南还。高开道随后通过罗艺投降了唐朝,并因援救幽州之功被封为北平郡王,赐姓李,任蔚州总管。

应该说,从一个出身卑微的盐户奋斗到这一步,高开道也算是功成名就,足以光宗耀祖了。然而他并未满足。除了对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仍然怀有强烈的渴望之外,高开道身上似乎还有一点与刘黑闼、徐圆朗等人如出一辙。

那就是——灵魂深处的不安分。

这种不安分也许并不完全是一种出人头地的功利欲望,或者说不完全是一种“理智的计算”。如果对刘黑闼来讲,再次起兵更多的是为了摆脱一亩三分地的束缚,重新争取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对高开道和徐圆朗来说,这

种灵魂的不安分则显得更为典型。因为随着他们在李唐政权中身份和地位的提升,再次造反的成本也随之提高了,再也不像第一次造反那样——唯一的成本就是贱命一条。换句话说,他们需要顾虑的东西比以前多得多。

因此,倘若纯粹出于理智计算的话,他们未必会步刘黑闼之后尘。由此可见,促使他们再度起兵的原因除了现实利益的计算之外,或许还有一种不断打破现状、努力寻求改变的“生命的冲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当然,这种所谓的自我实现对他们本人来讲可能是模糊的、不自觉的,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一种躁动不安的生命能量,但这却是一种推动他们不断往前走的强大能量。不管是不愿当农民,还是不愿当总管,这种灵魂深处的不安分是这群人身上共有的标志,也是他们最根本的生命动能。

换句话说,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某个点上凝固下来,更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突破现状的过程中一刻不停地燃烧。

这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状态。

对他们而言,过程本身也许远比结果更富有意义。

所以,当刘黑闼和徐圆朗复叛后,高开道灵魂深处那不安分的火焰立刻被点燃了。

这一年十一月末,幽州发生大饥荒,罗艺立即向蔚州的高开道寻求援助。高开道满口答应赈济灾民。罗艺大喜,随即把灾民中的老弱妇孺转移到蔚州安置,高开道表现得十分热情,不但来者不拒,而且给这些灾民提供了很好的食宿条件。罗艺大为感动,随后派出三千名青壮年、数百辆车和一千余匹驴马,前往蔚州运载救灾粮。

高开道就是在这时候突然翻脸的。他扣押了运粮队的人马和辎重,同时宣布与罗艺断交,并以最快的速度北连东突厥,南结刘黑闼,随后发兵进攻易州(今河北易县)。

高开道的遽然反叛让罗艺大为震惊并且百思不解。数日后,高开道的部将谢稜暗中遣使向罗艺投降,并请求出兵接应。罗艺稍感宽慰,觉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高开道一样疯狂。有了谢稜做内应,他就有可能把这场突如其来的反叛扼杀在萌芽状态。

但是罗艺错了。

因为这是高开道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让谢稜诈降。

罗艺本来已经被高开道捅了一刀,而谢稜的诈降无异于在他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当罗艺接应谢稜的部队刚刚进入蔚州境内,谢稜突然对其发动攻击,把幽州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高开道设计重创罗艺之后,旋即引突厥军队南下,屡屡入侵唐朝疆界,在恒州、定州、幽州、易州等地大肆扫荡。

与此同时,刘黑闼也正挟着一种可怕的力量和势能席卷河北。

武德四年十二月初三,刘黑闼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斩杀刺史麹稜,随后向赵魏地区(今河北中部、南部及河南北部)发布文告,各地的窦建德旧部纷纷诛杀当地唐朝官员,起兵响应刘黑闼。八日,刘黑闼率数万大军进逼宗城(今河北威县东)。其时正驻守宗城的唐黎州总管李世勣与右武卫将军秦武通力不能支,遂放弃城池,准备集中力量固守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可就在他们撤退的路上,刘黑闼却快速行军追上了他们。十二日,刘黑闼从背后对李世勣军发起猛烈进攻,大破唐军,斩杀五千余人,李世勣和秦武通仅以身免。十四日,洺州豪强与刘黑闼里应外合,不战而下洺州城。刘黑闼在这座夏朝旧都的东南面设坛祭祀上天及夏王,随后浩浩荡荡地率领大军进入洺州。与此同时,刘黑闼又遣使联络东突厥,颉利可汗立即派遣大将宋邪那率突厥骑兵南下与其会合,刘黑闼兵势更盛。

数日后,刘黑闼挥师南下,接连攻克相州(今河南安阳市)、黎州(今河南浚县)、卫州(今河南卫辉市)、邢州(今河北邢台市)、赵州(今河北赵县)、莘州(今山东莘县),各地唐军将领无人能挡其锋。右武卫将军秦武通、洺州刺史陈君宾、永宁县令程名振等人,纷纷放弃抵抗,逃回长安。

短短半年之内,刘黑闼以所向无敌、锐不可当之势横扫河北,战必胜、攻必取,克复全部夏朝旧境,创造了一个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神话。

有没有人能打破这个神话?

当李神通、罗艺、李玄通、李世勣、秦武通等人全都成为刘黑闼的手下败将时,偌大的李唐天下,还有谁能与之争锋?

答案只有一个——秦王李世民。每逢帝国最危急的时刻,他总是天子李渊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

鼎定半壁:萧梁的覆灭(上)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冬天,天下的形势让唐高祖李渊忧喜参半——忧的是刘黑闼等反叛势力在大河南北死灰复燃,喜的是帝国南部半壁江山顺利平定。

正当各路唐军在河北被刘黑闼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以赵郡王李孝恭和行军总管李靖为首的唐军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这一年十月生擒了南梁皇帝萧铣,一举消灭了这个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

平定萧梁、鼎定半壁虽然挂的是宗室亲王李孝恭的名头,但是谁都知道,真正的首功之人其实是李靖。

李靖最初被李渊派往南方征讨萧梁的时候其实是很窝囊的,因为李渊并不信任他。

单从他当时担任的官职——开府——就可见一斑。所谓开府,只是一个正四品的散官,既没有实际的职权,更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李渊让李靖以这样的身份到前线去打仗,与其说是希望他建功立业,倒不如说是故意给他小鞋穿,好寻找机会整死他。

说白了,李渊仍然不忘旧恶。

当初要不是李世民大喊刀下留人,李渊早把这个可恶的“告密未遂者”一刀砍了。虽然看在李世民的面子上留了他一条命,可李渊无论如何就是看他不顺眼。

把李靖派到前线不久,李渊终于逮着了一个杀他的机会。

当时萧梁的兵力还很强大,所以李靖抵达峡州(今湖北宜昌市西)后就一直滞留不进。李渊立刻下了一道密诏给峡州刺史许绍,让他以“迁延不进”的罪名把李靖就地斩首。

如果这个许绍老老实实执行天子的密令,那么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初唐名将李靖了。如果许绍只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普通官僚,那么李靖最后也只能成为一个怀才不遇并且含冤而死的小角色,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

所幸峡州刺史许绍并不是个普通官僚。

他是一个有德之人,而且有惜才之心。他知道李靖胸中自有甲兵百万,只是一直缺少施展才干的机会,于是按下诏书,上疏李渊,说明前线战事吃紧,急需人才,可以让李靖戴罪立功,以观效尤。李渊看到奏疏后想想也有道理。为了统一大业,李渊只好暂时撇开私人恩怨,收回成命,等着看李靖的立功表现。

一连两次侥幸躲过皇帝的屠刀,让李靖深刻地体验到什么叫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有第三次机会了。如果不能及时建立战功,那他的脑袋就没有继续待在肩膀上的理由。

李靖仰天长叹,苦苦等待着咸鱼翻身的那一天。不久,开州(今重庆开县)蛮族首领冉肇则聚众反叛,率部进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赵郡王李孝恭迎战,结果被蛮军击败。

一展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李靖主动请缨,只带了为数八百人的一支小部队,便成功袭破了蛮军大营;其后又在险要之地设伏,大败十倍于己的蛮军,斩杀冉肇则,俘获五千余人,一举平定了蛮族叛乱。捷报传至长安,李渊的意外和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为了掩饰自己先前对李靖的不公,李渊在朝会上对百官说了一句很巧妙的话,他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旧唐书·李靖传》)

这句话既夸奖了李靖,同时也夸奖了李渊自己。因为他把李靖所取得的战绩说成是他故意使用激将法的结果。所谓“使功不如使过”,意思就是与其用功勋去激励下属建功立业,还不如适当给他一些压力,让他感觉自己有过失,然后他才会加倍努力,以求将功补过。

这固然是很高明的驭人之术,可明眼人都知道,先前李渊对待李靖的那些做法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可不管怎么说,通过这次胜利,李渊总算彻底改变了对李靖的看法。他在随后下发给李靖的诏书中称:“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朕虽与你远隔,但深明卿之至诚,极为嘉赏,卿勿忧富贵也。”除了公开颁发的诏书,李渊还特意给了李靖一道手诏,说:“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这句私下里的体己话固然表明了天子李渊与李靖和解的诚意和热情,可同时也向我们透露出——李渊之前对那些“旧事”确实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武德四年二月,否极泰来的李靖压抑多年的能量开始喷发,他胸有成竹地向赵郡王李孝恭呈上了平定萧梁的“十策”,李孝恭转呈朝廷。李渊当即采纳,以李孝恭为夔州总管,命他大规模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同时授予李靖行军总管兼长史之职,命他全权负责军事。

至此,李靖才终于有了一个与他的能力和任务相匹配的职衔。从这一刻开始,李渊已经把平定南方半壁江山的重任托付给了他。

李靖辉煌的军事生涯就此展开。

为了全力进攻萧梁,李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设法解除唐军的后顾之忧。他向李孝恭建议,将巴蜀各地蛮族首领的子弟全部召集到夔州总部,考察他们的才干,任命相应的官职。此举表面上是对蛮族子弟的一种优待和礼遇,事实上是把他们作为人质,防止各地蛮族首领反叛。

就在唐军秣马厉兵,即将对萧梁发动全面进攻的前夕,梁帝萧铣却正在干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在裁军。

大敌当前,萧铣却忙着裁军,他怎么了?脑子进水了?

不,萧铣的脑子没进水,是肚子进水。

苦水。

因为跟随他造反的那帮元勋故旧纷纷以开国功臣自居,个个牛皮烘烘、鼻孔朝天、专擅杀戮、目无朝廷,让萧铣大伤脑筋。他最后只好想了个办法——以境内业已太平、急需发展生产为由大量裁军,让那些骄兵悍将通通解甲归田,回老家当农民。

可想而知,这帮居功自傲的将领绝不甘心就此被褫夺兵权。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马上召集了一帮人,准备发动兵变,但消息泄露,未及发动便被萧铣镇压。其时董景珍正出镇长沙,萧铣欲盖弥彰地宣布赦免董景珍的连坐之罪,同时又下诏召他回朝,其猜忌之心昭然若揭。董景珍顿生兔死狗烹之感,遂暗中遣使向李孝恭投降。

而生性多疑的萧铣也很快就嗅出了反叛的味道,于是命齐王张绣率兵讨伐董景珍。董景珍致信张绣说:“君不见‘前年诛彭越,往年杀韩信’,奈何今日相攻?”张绣不予理会,命大军围攻长沙。董景珍不敌,突围而走,被麾下将领所杀。萧铣铲除了心头之患,大喜过望,随即擢升张绣为尚书令。然而萧铣的喜悦之情很快便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的忧虑和恐慌。

因为张绣又坐大了,他“恃勋骄慢,专恣弄权”,其嚣张气焰让萧铣忍无可忍。

萧铣不得不再次设计将张绣诛杀。

至此,萧梁王朝彻底陷入“麻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

皇帝萧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元勋故旧人人自危,离心离德。

萧铣眼睁睁看着王朝的人心和基业正在迅速瓦解,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武德四年十月初七,梁朝鄂州(今湖北武汉市南)刺史雷长颖举城降唐,揭开了萧梁覆亡的序幕。

唐军兵分四路,由李孝恭和李靖率两千余艘战船出巴蜀,浩浩荡荡顺长江东下;由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县),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从各个方向大举进攻萧梁。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萧铣却对战局产生了重大误判。他认为此时长江水势大涨,不易行舟,因此并没有及时进行防御部署。李孝恭的唐军主力遂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陷荆门和宜都两处军事重镇,迅速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梁朝门户洞开,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一下子暴露在唐军的眼皮底下,萧铣这才慌了手脚,急命大将文士弘率数万精锐进驻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布防。十月初九,李孝恭和李靖大破文士弘,俘战船三百余艘,梁军被杀和溺毙者数以万计。唐军乘胜追击,进至百里洲(今湖北枝江市南的长江中小岛)。文士弘集结残部再战,却再次被击溃。唐军舰队长驱直入,兵锋直逼江陵。梁江州(今湖北长阳县西)总管盖彦举旋即以五州之地降唐。

文士弘溃败、盖彦举叛降的消息传回江陵,萧铣顿时感觉到末日降临。直到这一刻,他才充分意识到自己贸然裁军导致的恶果——眼下江陵唯一的军事力量就只有一支几千人的禁卫军了。

单凭这么一点力量如何守住江陵?

萧铣迫不及待地向各地发出了十万火急的勤王诏。然而,此刻萧梁的大多数军队都远在江南和岭南,远水救不了近火,萧铣不得不命数千禁军登上舰船,出城拒战。

李孝恭准备立刻对梁军发动攻击,李靖劝阻道:“这是萧梁最后的顽抗力量,他们仍有斗志,但并没有通盘的防御计划,其势必不能久。我们不如暂且停泊南岸,休养一日,梁军兵力必定分散,很可能会留一部抗拒我军,分一部回城据守。兵分则势弱,我军乘其松懈发动进攻,无不胜之理。如果现在急攻,梁军必奋力死战,楚地士卒历来剽悍,不是那么好战胜的。”

然而李孝恭并没有听从李靖的劝阻。在他看来,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兵锋正锐,根本无须担心眼前这支区区几千人的敌军。所以,李孝恭当即命李靖留守南岸大营,自己亲率精锐出击。

结果不出李靖所料,没有退路的梁军不得不拼死作战,大意轻敌的李孝恭被打得大败而回。

李孝恭败逃时丢弃了大量的军资器械,梁军士兵纷纷弃舟登岸,哄抢战利品。李靖见梁军混乱,当即挥师反击,大破梁军,乘胜追至江陵,杀入外城,并迅速攻占水城,俘获舰船一千余艘。李靖建议将这些舰船放入江中,任它们向下游漂去。众将领大惑不解,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说:“破敌所获,理当为我所用,奈何弃之,以此资敌?”

在这种时候,人和人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准确地说,一介武夫和一代名将的素质差异就是在这里分野的。

在墨守成规的将领们看来,军舰就是打仗用的,怎么能抢到手以后 再把它还给敌人呢?

可在李靖看来,这批战利品还有一个更大的用途,可以用它们一举击溃下游梁军的军心和斗志,让他们彻底放弃援救江陵的打算。

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眼见众将领依旧是一脸迷惑不解的神情,李靖耐心地解释:“萧铣所据之地,南到岭表,东至洞庭,其军队数量仍然很大。我们孤军深入,如果不能及时攻克江陵,等敌人援兵四集,我们必将陷入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困境,就算拥有这些战船,又能起什么作用?如果我们将这些舰

船放弃,让它们蔽江而下,各地梁军见之,必然以为江陵已经陷落,不敢轻进;即便派人侦察,一来一往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到时候我们早已拿下了江陵。”

李孝恭和众将领至此才恍然大悟,遂依计而行。

当一千多艘空无一人的“幽灵船”无声无息又浩浩荡荡地漂向下游时,沿岸梁军不禁大惊失色。

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江陵陷了,梁朝完了!

这个令人恐慌和绝望的消息立刻像插上翅膀一样传遍了梁朝的四面八方。

鼎定半壁:萧梁的覆灭(下)

李孝恭和李靖率大军将江陵团团围困后,迅速切断了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梁帝萧铣自知大势已去,于是神色凄然地对文武百官说:“天不佑梁,势不能支,若竭力死战,则生灵涂炭,岂能以我一人之故而使百姓蒙难?应趁城池未陷而先出降,以免乱兵伤害士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

这一年十月二十一日,萧铣最后一次告祭太庙,随后下令开门出降,城上守军忍不住失声恸哭。他身穿麻衣、头裹布巾,带着百官来到唐军营门前,对李孝恭说:“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请勿杀掠!”

萧铣希望以自己的主动投降来换取一城百姓的平安,但是唐军的将领们却不买他的账。

唐军进入江陵后,将士们打量着这座繁华富庶的梁朝帝京,所有人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冒出了绿光。

他们打算纵兵劫掠。

就在他们动手之前,梁朝中书侍郎岑文本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来到了唐军统帅李孝恭的大帐,说了这样一番话:“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其后又遭群雄纷争之苦,今之存者,皆刀下余生,均翘首以盼真命天子,所以萧氏君臣与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只愿刀兵永息。今若纵兵劫掠,使士民失望,恐江陵以南之士众,无复向化之心!”

李孝恭不得不承认,岑文本说得有道理。他虽然拿下了萧梁的都城,但是江陵以南还有大片梁朝国土以及大批梁朝军队,如果不能借此收买萧梁的人心,等待他的必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

李孝恭随即发布命令——严禁士兵抢掠。诸将大为失望,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抄没那些因抗拒唐军而战死的梁朝将领的家产,以此犒赏将士。李靖马上反对,他说:“王者之师,应以正义之声先于兵戈而远播。那些将领为他们的君主战死,乃是忠臣,怎么能把他们视同叛逆抄没家产?”

在岑文本和李靖的阻止下,江陵城避免了一场浩劫。唐军入城后严守禁令,对百姓秋毫无犯。南方各州县听说后,无不望风而降。萧铣投降数日后,正奔驰在勤王路上的十几万梁朝军队听到江陵陷落的消息,也全部放下武器投降唐军。

至此,南方最大的一支割据政权,立国五年的萧梁王朝被彻底平定。李渊大喜过望,随即擢升李孝恭为荆州总管,封李靖为永康县公、上柱国,命他们进一步经略岭南。

萧铣被执送长安,李渊历数其罪。萧铣一脸从容地说:“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如果这也是一种罪,那我甘愿受死!”武德四年冬天,一个北风呼啸的午后,萧铣慷慨赴死,在长安闹市被斩,时年三十九岁。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群雄中,萧铣并不是一个杰出的英雄和帝王,他的能力或许远远比不上其他人。

论执政能力和个人魅力,他比不上窦建德;论军事能力,他比不过李密和王世充;论强悍勇武,他甚至连刘武周、薛举等人都比不上……尤其是在王朝即将覆灭的时刻,萧铣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无所作为,更加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庸帝王。

然而,有所作为又如何呢?

即便萧铣率领江陵军民与唐军血战到底,但他除了把江陵变成第二个洛阳之外,除了像王世充那样制造出一座饿殍遍野的人间地狱之外,又能如何呢?他能挽回王朝覆灭的命运吗?

显然不能。

他也许会多撑一些日子,但败亡的结局绝对无可挽回。

既然如此,那么萧铣在最后时刻的表现就不仅令人同情,而且令人感佩。身为帝王,在王朝覆灭前夕考虑的并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权力和生命,而是如何避免满朝文武和治下百姓遭到屠戮和劫掠。这样一个帝王即使在他的世界里失去了所有,也仍然会在血腥灰暗的史册中留下一抹亮色——一抹与人性和良知有关的亮色。

仅此一点,萧铣就值得后人赞叹。

武德初年,南方的主要割据政权除了萧铣、林士弘之外,在江淮一带还盘踞着多股割据势力:沈法兴据毗陵(今江苏常州市),杜伏威据历阳(今安徽和县),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州市),陈稜据江都。这些枭雄互相攻伐,都有称雄江表(今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的野心。武德二年九月,当李唐王朝与刘武周在河东激战正酣时,这些割据势力的相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九月初,海陵的李子通进攻陈稜据守的江都。陈稜向杜伏威和沈法兴求援,沈法兴命其子沈纶率军数万,会同杜伏威驰援江都,两军分别在杨子(今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入口)和清流(今安徽滁州市)扎营。

为了打破对方的联盟,李子通采纳了谋士毛文深的离间计,招募江南勇士化装成沈纶的军队,于深夜攻击杜伏威大营。杜伏威大怒,也出兵反击沈纶,双方的联盟就此破裂,遂各自按兵不动,谁也不愿率先进攻李子通。李子通趁势集结精锐,一举攻陷江都。陈稜逃出一命,投奔了杜伏威。李子通占据江都后,马上又出兵击败了沈纶,杜伏威势单力薄,只好引兵而退。李子通随即在江都登基,自称吴帝,改元明政。数日后,丹阳(今江苏南京市)变民首领乐伯通率部众一万余人归附了李子通。

李子通势力迅速壮大,杜伏威时刻担心被吞并,几经犹豫之后,终于率部归降唐朝。九月十二日,杜伏威被李唐朝廷任命为淮南安抚大使兼和州(历阳郡改)总管。

武德三年十二月,就在李世民与王世充大战于东都时,李子通也渡长江南下,大举进攻沈法兴,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沈法兴命仆射蒋元超在庱亭(今江苏常州市西北)阻击李子通,结果他战败阵亡。沈法兴遂放弃毗陵,亡奔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此后,丹阳、毗陵等郡全部被李子通占据。

其时杜伏威已被唐朝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上柱国、吴王,并赐姓李,宠遇甚隆,自然负有平定一方之责。为了遏制李子通的扩张势头,杜伏威命行台左仆射辅公祏、大将阚稜、王雄诞率数千精锐渡过长江,攻克了丹阳,并在溧水(今江苏溧水县)与李子通展开会战。唐军起先取得了优势,在追击时却遭到李子通反扑,结果失利。当天夜里,李子通因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勇将王雄诞率数百名亲兵袭击吴军大营,大破李子通,俘虏数千人。李子通狼狈逃回江都。

不久,李子通粮草告罄,只好放弃江都,退守京口。于是和州以西全部被杜伏威占据。杜伏威将总部迁至丹阳,步步进逼李子通。李子通再次放弃京口,转而攻击退守吴郡的沈法兴,并将其彻底击溃。沈法兴仅带着数百人逃亡,最后身陷绝境,投江而死。

消灭沈法兴后,吴帝李子通声势复振,于是迁都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将沈法兴原有地盘全部吞并,其势力范围北至太湖,南到仙霞岭,东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西到宣城(今安徽宣州市),成为与梁帝萧铣、楚帝林士弘鼎足而立的南方三大割据政权之一。

武德四年十一月初,亦即李孝恭和李靖扫平萧梁的半个月后,杜伏威派遣麾下猛将王雄诞率部进攻余杭,李子通亲率精锐驻防独松岭(今浙江安吉县南)。王雄诞命部下在独松岭上遍插唐军军旗,并在夜晚燃起大量火把绑在树上。于是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李子通从营寨中向外望,似乎漫山遍野都是唐军。李子通大为恐惧,遂焚烧大营,退守余杭。王雄诞挥师追击,在余杭城下大败李子通。

十一月初七,走投无路的李子通不得不向唐军投降。随后,王雄诞又接连逼降当地的变民首领汪华、闻人遂安等人,于是彻底平定江表。王雄诞因功被李唐朝廷擢为歙州(今安徽歙县)总管,封宜春郡公。

至此,帝国的南方只剩下据守余干(今江西余干县)及附近几个州县(约今江西省大部)的楚帝林士弘了。

在所向披靡的唐军面前,这最后一个割据政权还能苟活多久?

答案可想而知。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月,林士弘命其弟林药师进攻循州(今广东惠州市),结果林药师战败身亡。随后林士弘的大将王戎又以南昌州(今江西永修县)降唐。林士弘在四面唐军的强大压力下放弃余干,带着残部逃到安成(今江西安福县)的一个山洞里,最后又被唐军击败。林士弘忧惧而亡,其部众作鸟兽散。

至此,林士弘的割据政权前后历六年而亡,帝国南部的半壁江山宣告平定。

掌握时代的话语权

自从武德四年五月平定窦建德与王世充后,李世民就成了大唐王朝独一无二的中流砥柱。

光是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天子李渊就大伤了一番脑筋。

朝廷现有的职位显然都与李世民的盖世功劳不相匹配。为此李渊绞尽脑汁地想了两个多月,终于在武德四年十月挖空心思地创造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官衔——天策上将,将它隆重授予了李世民。

这个官衔位在所有王公之上,极尽尊宠。此外,李世民还兼任司徒、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并且增加食邑两万户,与前共计三万户;同时李渊还特许他开设天策府,给予他任命各级官属之权。

至此,李世民可谓威震朝野、势倾天下,成为大唐帝国除了天子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之外的第三号人物。

然而,李世民绝不满足于当这个“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三号人物。

因为他的心中装着一个东西——天下。

他现在所取得的一切都是通往这个终极目标的一道桥梁。

如何取得天下?

吸纳人才。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李世民深谙此道。

通过几年来的南征北战,天下的英雄豪杰已悉数入其彀中,包括享有时誉的众多文人学士也陆续归附了李世民。此刻的秦王麾下可谓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李世民知道,如今虽然海内大抵平定,金戈铁马的征战生涯也已告一段落,但是等待他的将是另一种更为残酷的战争。

那就是,秦王集团与东宫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

为了迎接这场博弈,李世民决定把这些文人学士凝聚到自己身边,将他们打造成一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团。

武德四年冬天,李世民在宫城西侧开辟了一个文学馆,遴选了十八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作为自己的高级幕僚,号称“十八学士”。其中的首席成员就是后来贞观初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的一代名相、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杜如晦。

杜如晦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世代官宦,曾祖父杜皎为北周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祖父杜果官至隋工部尚书,封义兴公,父亲杜吒任隋昌州长史。杜如晦从小聪明颖悟,好谈文史;大业年间,隋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深为赏识,称其“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旧唐书·杜如晦传》),随即任其为滏阳(今河北磁县)县尉。几年后,天下渐乱,杜如晦知道自己在隋朝官场上已经不能有所作为,遂弃官归家。李渊父子攻克长安后,杜如晦投秦王麾下,任兵曹参军,不久后被朝廷擢升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长史。

作为秦王李世民的心腹谋臣,杜如晦表面上是被朝廷擢升外调,事实上是李渊有意剪除秦王日渐丰满的羽翼。当时秦王府上的很多官属被外放,不只是杜如晦一个,李世民为此深为忧虑。就在杜如晦即将赴任时,房玄龄及时地对李世民说:“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但是杜如晦此人聪明识达,乃王佐之才!大王若只愿当一个藩王,诚然无所用之;若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深以为然,随即上奏李渊,终于把杜如晦留了下来。

杜如晦从此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一直参与各种机要及军国事务,史称其“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就这样,杜如晦与房玄龄一同成为李世民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他们同心协力、配合默契,成为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一对政治搭档。《旧唐书》称:“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后人将其总结为四个字——房谋杜断!

秦王府十八学士除了杜如晦外,其余人物也都是一时之选,他们是: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皆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李世民把他们分为三班,轮流到文学馆值宿,供给他们佳肴美膳,礼遇十分优厚。李世民每当处理完当天政务,便立刻来到文学馆,和学士们纵论古今,讨论文史典籍,时常畅谈至深夜才上床就寝。李世民又让著名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让褚亮题写像赞,极尽尊崇之能事。一时间,秦王府的此番盛举在朝野上下传为美谈,文学馆更是成为满朝士大夫和天下士人衷心向往的学术圣地。欣羡之余,人们都把有幸入选文学馆的学士称为“登瀛洲”。

李世民后来之所以能成功夺嫡,并且最终君临天下,应该说与这个智囊团的出谋划策息息相关。虽然这十八学士并不全是政治家,其中有些人应该算是比较纯粹的学者,但是知识精英恰恰能引导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社会舆论,尤其是在古代那种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中更是如此。所以,李世民的文学馆事实上就是那个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政治宣传的制高点,舆论导向的策源地。换句话说,掌握了文学馆和精英知识分子,也就等于掌握了那个时代的话语权。

试问,一个既能在军事上征服天下,又能在思想上领袖群伦的人,不当皇帝可能吗?

金銮殿上那张金光闪闪的御座,终究要向李世民敞开怀抱。

尽管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甚至包括天子李渊都要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说——我反对。但是他们最终只能听见历史老儿从鼻孔里重重地哼一声——

反对无效!

是的,反对无效。

因为李世民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他注定要创造一个光芒万丈的时代,也注定要书写一段彪炳千秋的历史。

尽管此刻的天下烽烟未熄,这个新生的大唐帝国还要经受许多战火的洗礼;尽管在未来的道路上,年轻的李世民还要迎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危险和考验。可是,一个无比瑰丽的帝王梦想早已埋藏在他的心中,一个独步古今的辉煌时代,也已经像喷薄欲出的旭日一样,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勃勃涌动。

这片饱经战乱、历尽沧桑的土地,终将被新时代的曙光照亮。

即将来临的这个时代,有着黄金般的色泽,也有着比黄金更璀璨的名字。

它的名字叫作——贞观。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有一剑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陆地键仙 从长津湖开始 人族镇守使 从木叶开始逃亡 星汉灿烂 万相之王 修罗武神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相关推荐:怪兽家谱明朝好女婿我在皇宫偷偷化龙从那兔开始,震惊世界!带着科技去修行超神学院:我在研究虚空火影:无限征途网游之江湖再现网游之江湖霸主地宫签到百年被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