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今天也是她的大婚之日,明明她和白沐雨嫁的都是同一个男人,明明她和白沐雨是同一天结婚,而外面的盛世繁华都是为了白沐雨一个人准备的,和她没有半点干系。
可是若是论起出身,她还要比白沐雨强上许多。
若是论对尉迟南渊的情谊,徐莹莹一样觉得自己不会输给白沐雨分毫。
可是尉迟南渊不知道罢了。
等嫁过去之后,她会想办法让尉迟南渊知道她对他的情谊的。
莲蓉此时已经帮她装扮好了,她身穿桃红色的嫁衣,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如今,她潦倒寒酸,偌大一个京城,恨不得没个人都要上来踩上她一脚,然而没什么可怕的。
她才多大,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礼乐之声渐渐的远去,徐莹莹喃喃问道:“白沐雨已经走远了吗?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莲蓉朝着外面望了望。
“不着急,若是到了该过门的时候,尉迟家自然会来人接你的,尉迟南渊今日是新郎官要忙着应酬兴许是来不了,但老夫人应该会来,你好歹也是皇上亲自赐婚给尉迟家的贵妾,爹爹又是朝中大员,余姚老夫人最是在意礼数,定然会亲自来迎你的。”
徐莹莹的神情稍微有些落寞。
余姚老夫人来接又怎么样,那就是一个贵妾的体面了吗?
可是她从来想要的就不是什么体面,而是尉迟南渊真正的喜欢啊。
如果说之前她觉得自己只要能嫁给尉迟南渊,哪怕是做妾也知足的话,现在,她并不知足。
因为她之前总觉得自己是被家世背景,被父亲的耿直所连累,尉迟南渊需要的正头大娘子是一个在朝堂上能够对他有所帮助的女人,可是现在,她发现她错了,就连白沐雨那样的女人都能够如此风光光光的嫁给尉迟南渊,她为什么不行,她比之白沐雨到底差在哪里?
她一点都不服气。
若是此时压在她头上做正头大娘子的女人是个有家室背景的,家里是能够让尉迟南渊在朝堂上有助益的人,她也就甘愿了。
可是偏偏,是个除了外貌哪里哪里都不如她的人。
这叫她如何能甘心。
白沐雨此时正坐在轿子里抓紧填饱自己的五脏庙,然而刚吃了几块糕点,轿子就已经到了她之前住的宅子,尉迟将军府里的人手脚十分麻利的将尉迟南渊之前送来的那些聘礼和她自己准备的嫁妆拿好然后重新朝着将军府出发。
婚礼虽然是提前了,也稍微有些仓促,但是并不妨碍看热闹的人。
尤其是尉迟南渊送来的聘礼再当做嫁妆给带回去,也算的上是十里红妆了。
“瞧瞧,那就是尉迟南渊的新娘子。”
“是啊,这嫁妆,可是比得上公主出嫁了。”
“切,你可别胡说,她就是再厉害还能和公主比较不成?就那些嫁妆你还不知道?不就是年前尉迟将军送过去的聘礼,我瞧着也没多上些什么东西。”
“那倒是,听说这个白沐雨家里不怎么样。”
“是啊,我也在想,这尉迟将军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京城中明明有那么多大家闺秀削尖了那袋想要嫁给他,他偏偏不要,反倒娶了这样一个女人。往后的那在朝堂上可是没有岳家帮衬了。”
“人家可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当朝新贵,大家伙都争相巴结呢,还需要岳家帮衬?”
“再说了,怎么就没有岳家帮衬,那相爷家的女儿也是今日出阁,是给尉迟南渊做妾来了呢,这得是多大的体面,能让相爷家的千金进门来做妾。”
“怎么?那相爷家的千金给你做妾你要不要?”
“可不敢要,我就生怕那徐相爷哪天触怒天子,落个诛九族的下场,娶了他的女儿,岂不是要被连累?”
“那不就是了,也就尉迟南渊敢娶她,咱们这样的身份就别想了。”
“你们说,这相爷是皇上最不待见的人,这大将军却是皇上面前最得脸的宠臣,这两家结亲了,往后会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要么就是将军被相爷拖累,要么就是相爷借着将军在皇上跟前说好话,从此就能翻身了。”
此话一出,这些看热闹的人突然就噤声了。
是啊,相爷好歹也是一品大员,只是不得皇帝待见才落得如今这般模样,若是真的能借着尉迟南渊这个恩宠得到皇帝的喜爱,相爷家便不是从前的那个相爷家了。
这样一想,众人忍不住背后一寒。
如此看来,尉迟南渊娶了徐莹莹做妾,未必是件坏事。
他们这些现在在这里奚落相爷家的人,待到相爷家有了翻身之日,他们一个个会是什么下场不用想也知道。
众人顿时噤声了。
不过也有不怕得罪相爷的,比如右相家的公子,此时还是冬日里,却拿着一把扇子站在人群中兀自摇晃着,装作一副风流倜傥的样子,语气不屑的说道。
“你们也不好好想想,这尉迟南渊得宠才多久,这徐相爷不招皇上的待见多久了,真以为徐相爷和尉迟南渊结亲了从此就不一般了?别做那个春秋大梦了,我看啊,八成是尉迟南渊被相爷家拖累。”
他这话一出,众人顿时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这朝堂上都是息息相关的,相爷也许能凭借着尉迟南渊在皇帝面前稍微有点脸面,可是右相一直是权倾朝野无人可以抗衡的。
左相和右相之间的关系更是微妙。
右相不会看着左相飞黄腾达的,不然就会打破他如今一支独大的局面。
右相家的公子此时饶有兴致的瞧着白沐雨的花轿,语气轻浮的说道:“都说这尉迟南渊要娶的这个很正头大娘子是个天仙一般的人物,长的那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说的就跟刚从天上下来的仙女一样。我倒是想瞧瞧她是怎样一副尊荣,竟然叫尉迟南渊什么都顾不得了。”
他此话一出,立马有人讨好般的说道:“我瞧着都是市井流言,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难免夸大其词,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