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行带着樊嘉一起到自己的办公署,和樊娇一起吃了饭。江河行本意是送樊娇回去,不料,樊娇说她不想做帮父亲做生意了,愿意继续在办公署做事。
最近樊娇工作也是不错,能写会算,起草公文,还经常能提很多好的建议。她从小做生意,见人甚多,对大汉也很了解,江河行咨询很多事情,从她这里问就好。
江河行没话说,自是同意了。樊嘉也没有不高兴,相反看江河留用樊娇,很是高兴。
饭后,江河行看了看马援他们的书信,看来卒本扶余基本大定,只是还有尾巴要扫掉。看来也难以一时去除掉,那就慢慢办吧。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江河行带着一帮商人,骑着马,行进在往吉林城的路上。一路上,这些商人看到,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眼看就可以收割了,地里开始有人在忙碌,只是人极少。他们暗自羡慕这些有着永业田之人,这才是传家宝啊,永不纳税,永无劳役。他们暗自纳闷江河行靠什么养活官员和军人。
正当他们疑惑之际,江河行也是想着这帮人,认为真正的财源来了,以后平州更将财源滚滚。
一路之上,因为都是自己控制的地盘。不远就有驿站换乘马匹,所行甚快,8日就到了吉林城。
李孝武更是热情接待,江河行吩咐要准备一首大船。他要带着这些商人,顺河而下,看看能走到哪里。
大船不好找,只好找了几个小船,一行人顺河而走。李孝武派一营人马在两岸跟随保护,提供后援。
虽是秋天,河流还是很急,河水很深,看不到底。大河两边森林密布,树叶全部金黄,树下积着厚厚的树叶。秋风吹起,树叶在空中漫舞。一直为钱财忙碌的商人,心旷神怡。不是森林就是一望无际的荒野地,远远看到一汪汪的水池、沼泽地。草地开始枯黄,枯草在秋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天空不时飞过阵阵的鸟群,大的小的,有飞的高的,有飞的低的,这里简直是鸟的天堂般。
草地不时穿出各类野兽,好在有军兵,众人都很安心。白天在水上走,晚上大家在草地宿营。军兵射杀各种野兽,众人吃的不亦乐乎。
一连走了好几天,路上也有一些农田,甚至有的也种的水稻。一行人专门去看看庄稼长势,各个喜形于色,仿佛看到了自己田里的丰收一般。
又过了两天,众人感觉有些凉意,江河行才停住行程,全部打马而回。
回到吉林城,江河行立刻跟船厂发命令,在吉林城设置一船厂,生产大帆船和其他大小船只。又下命令给李孝武、马援、刘庆等人,在各自辖区,调查清楚水文情况,为最大限度利用船运,最大限度利用河流灌溉农田做准备。
在吉林稍事休息后,众人打马回到显武城,一路之上除了稻田开始收割之外,并无其他状况,顺顺利利的回来。
江河行回家团圆,过几天自己的小日子。
樊嘉回到显武,居然船厂通知他船都造好了。樊嘉大吃一惊,能这么快,问船厂是怎么做到的。船厂人告诉他,现在他买的都是标准帆船,船厂本身就有库存,只是稍微改装下。
樊嘉大喜,叫来众商人商量。粮食生意要不要做,怎么做。后来商量结果是有人从这里买帆布回去,有人要直接回去。樊嘉用一艘帆船带回要回去和这里买货向长安洛阳贩卖的商人,剩下的6艘船,剩下的商人合股做生意,船将来到洛阳,争取在结冰之前,贩卖三次。
中间争取从洛阳带其他货品过来,争取船不走空。
樊嘉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生意,粮食一车车运来,装满一个个船舱。然后扬帆启程,跨河涉海,直到洛阳。
樊嘉忙碌粮食的时候,国内城的李孝全得到消息:发现卒本扶余的残余人马在国内城的西北00里处,有一石头城,依山而建,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本来是卒本扶余的重要据点,守此地就能挡住吉林城那边来的敌人。可李孝全找的向导也不是很识路,居然从南面走,硬是绕开了此地。李孝全听报,真正哭笑不得,原来那边还有一条路的。
叫来马援、吴奎一商量,三人取得一致,马上派兵,先围起来,那里地形过于险要,攻打伤亡过大。现在他们之所以被发现,就是出来抢粮被发现,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他们吃粮就更困难。围而逼降,三人取得一致意见,点起军马。李孝全、吴奎、马援带着队伍浩浩荡荡出征了。
一路之上,落叶缤纷,草木萧瑟,田地已经收割干净,只留下灰色的大地。此地秋季甚短,马上也许就是冬天。北风吹着出征的大旗,马援紧跟大旗,身上是银白的板甲,头顶金灿灿的金盔,耀眼夺目。骑着一匹高大白马,北背长弓,手提大刀。眼睛扫视着周围低矮的山丘,山上树木已是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摆,偶尔看到几只鸟叽叽喳喳的飞上枝头,也许大军的行动惊扰了它们,站立不久,再次展翅高飞。
往身后望去,狭窄的山路上,蜿蜒着银色的长龙,骑兵们队伍拉的很长,后面的步兵与后援大队还看不到身影。
不一会,探马来报,前面50里就是石头城,眼看天色变暗,估计很快天就黑了。马援看看四周寂静无声,想来是安全的。一声令下,队伍停下,就地安营扎寨。
入夜之际,四处派出哨探,唯恐被人袭营,直到天亮未见动静。
天明之后,早吃战饭,队伍再次出发。50里路不远,到正午时分已经到石头城山脚下了。马援骑着战马绕了半圈,看看这座山城。
山城依山势而建,南北略长,东西稍短。东面是悬崖峭壁,下面河水激流。西、南、北三面依山建城,山势越低,城墙越高,也有地方直接用了悬崖做墙。墙体上窄下宽,全部用石头累积。
马援看了半天,摇摇头,这个城可是难攻啊。这帮人也是的,到处都是建山城。山水都被用作防守,让人佩服。
好在现在你粮食不多了,马援传下令来,每个门都有一个连弓箭手和一个班掷雷兵守着,坚决不让你出城。其余人马后撤到一里之外,安下营寨。他刚收拾完毕,吴奎和李孝全的步兵也到了,他们看了看马援的安排,尤其是几个大门口的安排非常满意。
李孝全又自己骑着马围着城墙看了看,他是在山城方面吃过亏的,看的特别仔细。整个城一周不过5里地,围着城墙安下兵营,围的犹如铁桶般,实在找不出破绽。
三人做了分工,马援负责南面城墙,李孝全负责西面城墙,吴奎负责北面城墙,重点在于守门。马援又提出建议,他们现在应该是人困马乏,缺粮少草,犹如惊弓之鸟般,对付他们就应该骚扰他们,疲劳他们,惊吓他们,直到投降为止。
当天休息半天,吃过晚饭,三分之二的人耳朵堵上布,其余人马点上火把,擂起战鼓,掷雷兵,对着山门一会投一云雷。闹腾了小半夜,才回去休息。第二天,白天依旧如此,只是让掷雷兵将云雷偶尔投到山墙之后。山墙毕竟是石头堆起的,没几个云雷,居然墙体纷纷塌掉了。
平州兵看的哈哈大笑,只是不进攻,墙后面的士兵大惊失色,纷纷逃窜。
就这样日夜袭扰了五六天,后来就是呆在这里等他们投降。这里离国内城不算远,运送补给还算方便,将士们吃的好,睡的香,穿的暖,也不着急与敌人拼命,因为现在山上有多少敌人说不清楚。
就是打也要等到敌人饿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再打,那时候基本就没什么损失了。
又过了10天左右,天气变的越来越冷了。天空阴沉着脸,一副对谁都不理睬的样子。空气中的湿气冷入骨髓,将士们纷纷跺着脚,嘴里不停的哈着气,诅咒着天气。老天自是不予理睬这些将士的烦恼,将天上的雨点洒落下来,也许天上的雨不多,后来就飘起鹅毛般的大雪来。营房里,炭盆火烧的旺旺的,上面吊着热水陶罐,冒着水汽。火光边围坐着士兵,不断地用手挥向热火。
马援的营房里,吴奎和李孝全一起围坐在炭火边,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李孝全手拿铁条,扒拉着炭盆里的木炭道:“这帮家伙可比我们耐冻多了,到这个时候,还能坚守,的确也是不易啊。“
李孝全正要往下讲,一个亲兵一挑门帘,走了进来道:“李将军、吴将军、马将军,他们投降了。”
那三人同时站了起来,眼看着那亲兵同声道:“什么?”
那亲兵施礼道:“三位将军,高类利投降了,现在就在南门那里跪着呢。”
李孝全一个箭步窜了出去,吴奎紧随其后,只有马援不紧不慢的走出去,叫起自己的亲兵卫队向南门而去。
大地雪白一片,雪花还在洋洋洒洒的飘落,风一吹,雪打的人睁不开眼。李孝全快步飞跑在雪地上,地上留下一串脚印。吴奎紧随其后,再往后面,马援带着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跑着。卫队后面,大批的平州军马手拿兵器,从各个营帐走了出来,犹如海浪般向前涌动着。
李孝全已经跑到门口,眼见面前门口跪着一人,双手举着一块白布,上写一个大大的“降”字。雪不断的飘洒,那黑字已经显出毛边来。
李孝全接过那个“降”字,放在口袋里。双手把那人搀起,发现居然特别的轻,看了看那人的脸,皮包着骨头,颧骨突的厉害,双眼已经没了神采。搀起之后,发现那人站的都摇晃,好像站立不住。
这时,吴奎也到了,看那人身后跪着一个小孩子,那孩子还稍微精神一些。只是肤色黄黑,瘦骨伶仃,吴奎将那孩子一把提了起来,转手抱住。
李孝全扶着那人转个身来,那人不知说了什么,身后站立的众人全都起来了。这时门口的平州军已经聚满。
马援指挥着分出两条路出来,让投降将士一个一个向外走,顺便全部下了兵器。每10个投降兵,被一个平州军押着向前面的空地走去。另外,组织人马,尽快挖营寨,别让这些投降之人冻死了。
人一队队走出来,一队队的被带走。马援下令,为这些人煮粥,绝对不能喂食干饭。那个投降的头子,现在知道就是高类利,现在没办法跟他计较太多,先要保住他的命再说。李孝全安排他和那个孩子专人看管,也是煮粥给他们吃。
人总共走出有1万5000多人,上山的平州军回报道,上面不少人饿死的,现在已经没有活人了。看那投降之兵,路都走不成了,一个个站立都无力气了。众人再无杀人之心,反而升起怜悯之意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