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先天失衡的经济转型——殖产兴业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明治政府的领袖们掌权伊始,就把狠抓经济建设作为建立富强新日本的总纲。历史证明,这种做法是十分可取的。

发展经济的途径,是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资本主义工业化。

而政府又从日本的现实情况出发,选择围绕“殖产兴业”展开,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支柱,扎扎实实向西方学习引进,能买的就买,能请的就请,能学就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实施机械化大工业的移植。

————————————

发展工业

1874年5、6月间,刚刚游历、考察欧美各国回国的大久保利通,交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调研作业——《关于殖产兴业建议书》,将自己振兴、发展日本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设想、主张合盘托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兴亡》]

他的设想,基本上反映在了日本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说他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总设计师,也不为过。

大久保使日本上下认识到: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工业,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为国家与人民,负其责者……举凡工业物产之利,水陆运输之便,凡属保护人民极为重要之事,均宜按各地风土习俗,人民之性情知识,制定办法,以为当前行政之基干,其既已建成者保护之,尚未就绪者诱导之。

如果按现代的名称,用一句话讲,以上发展形式,就是“政府主导、强力推进经济改革。”

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来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创办国营工矿企业,保护扶植生丝、棉纺等民间工业,大力保护私人海运事业。[《日本帝国主义的兴亡》]

新政府正是按照这种构想,遵循保护、诱导、扶植等原则,筹建起日本近代工业体系。

资金保障上,治理财政、金融,迅速完成资本积累;发行国债、外债,借资兴业;

——当然,目前日本还很弱,政府少钱,大财阀也还没出现,借钱倒是经常。没有足够的白银支撑来实行“银本位”,政府不能大量印发纸币。日本急需出去,捞上一大“票”。

技术保障上,通过智力引进(人才)、技术设备引进(购买设备),实现技术升级。

维新前的日本,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掌握先进科技的人才基本上没有。被迫“开国”,“睁眼看世界”,不仅是大清一家,也是日本的写照。

还得佩服日本人善于学习和引进。

“拿来主义”再次在日本殖产兴业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工艺,初期便大量雇用外籍人员协助,日本很快便步入近代化的轨道,并在短时间内实现富国强兵。

日本在引进人才同时,十分明智地选择引入科技——派出学生,留学欧美。不管是规模上还是持续时间上,都比大清有力度。大清的第一个真正的“留学潮”是甲午战败之后,最大的留学群体是赴日留学生。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光流转,曾经派出“遣唐使”的日本,近代成为了中国的老师。

历史有时真让人无奈,又深感“造物弄人”之言不虚。

********

林林总总,一时实在难以说清,只能择要记录。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在近代工业的建设上,一上来就没有丝毫旧思想障碍,一上来就是“举国体制”。

相比之下,李鸿章大人背着太后和一帮王爷大臣偷偷摸摸修第一段铁路,“兴办新学”在科举制的体制下举步维艰(前边提到,船政学堂招生都遇到了困难),各地督抚大臣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工商产业建设,从实际效果上来讲,实在难以发挥“总体”效益。

————————————

贸易立国

日本产业发展中,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即“贸易立国”。

这是个很有意思,值得研究、讨论的事,特别是如果从一个更长的历史跨度中去思考的话。

有个叫神田孝平的人从东西方国家对比中,得出结论:

“若以商立国,其国常富,若以农立国,其国常贫。”“交易之利,是无限度的,衣业之利是有限度的。再者有限没有胜过无限的道理”。神田慨叹:东方诸国,是以农业立国的,虽地质肥沃物产丰富,却常常贫困,竟不如土地贫碍、以商业立国的西方诸国富足,终于受着西方诸国侮辱,真是不堪叹息的事啊!

神田断言:不过,若一旦改变旧法,挟着国有的肥土,更加尽力于工商业。那么,不过数年间,便形成强大富有的国家,岂在西洋诸国之下呢!

这个结论,用我们的词讲,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神田的看法,论据不一定充分,甚至不一定完全准确,结论却非常有道理。对日本这样的国家来说,在工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业贸易,依靠制造产品销往海外,赚其他国家口袋里的钱,无疑是日本发展的“神器”。

今日的日本,正是依靠制造业、外贸业,成为经济大国的。

********

但神田所言“贸易无限”,有个前提——产品无限。保证产品无限的前提之一是——原料无限。

我相信他能看出,却没有说出的是——他所称的“土地贫瘠、以商业立国”的西方诸国,是依靠全球占领殖民地,廉价掠夺资源,再返回去倾销商品,来实现“交易无限”的。

日本人十分骄傲自己的技术,却经常焦虑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国土狭小、资源贫乏。

同时,头脑发热时的日本人又常会忽视一条,还是国土狭小、资源贫乏。

特别是到了战争中,这些因素将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战争潜力不够!

可悲的是,日本人更为认可另一个快速发财的途径:买原料不如抢原料,卖产品挣钱不如抢钱,要不咋叫“倭寇”呢。

当日本人决定以战争解决资源等问题时,初期效果明显,但占据更多地盘并维持下来,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战略的“张力”(借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原理,我估且称之为战略“张力”)。“张力”不够,地盘就应缩小,勉强撑大,不是撑不起来,就是撑破,就象肥皂泡需要吹才能变大,吹大了却总会破裂一样。

当战争扩大到一定规模、持续到一定时间,并随着自身力量的“稀释”和反抗力量的增长等因素,入侵者就会日渐吃力,等到冲过了维持战略平衡的临界点时,便再难支撑。

可以说,又恰恰是资源短板,使日本无以为继,导致差点面临灭项之灾。

依靠外部“资源链”所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和由此存在的脆弱性,注定只要发动战争,时间——从来不在日本这边。

未来的甲午中日战争是这样,日本人将首次面对并深刻感受到这一“难题”。日本人应该庆幸,那时有个明白人,伊藤博文。

再后来的抗日战争时也是这样。

日本为什么无休止地全面侵华?为了无尽头的战略资源需求;为什么进攻马来、“匪律宾”?为了橡胶和石油,不是为了地盘而抢占地盘。战争——资源,于是——更大规模的战争,然后——更多的资源需求……这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正是一个失败的魔咒。资源,象一个索套,从日本人决定跨出那个小岛子开始,就把日本人脖子勒紧。

日本人就象一个追着咬自己尾巴的B狗一样,不到累死是停不下来。

别看一上来来势汹汹,日本人一出动,就被瞅准露出了“七寸”。

可惜,这时的日本人就不懂得,也不学学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在一个庞大的国土上,你日本人每个据点放十来个鬼子,每平方公里不到半个鬼子,你还能怎么的?

********

到现在为止,“资源贫乏”和“资源需求”的矛盾,这种情况改变了吗?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看看今日财大气粗的日本,殚精竭虑地维护自己的海上运输线,喘着粗气奔赴世界各地购买资源,煤,石油,铁,稀土……

但似乎,短视、只顾眼前、看问题始终缺乏纵深感的日本人似乎始终没有搞清楚。

本来,二战侵华战败,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被美军强行改造,不得不走),以产品赢得市场,竟然在商业市场领域,实现了依靠武力未能实现的“大东亚共荣圈”。这是多么值得珍视的宝贵经验。

我原以为日本人从此弄明白了。

我原以为日本人“从此不复反矣”。

但不是。

写这篇文字时,安倍这帮人组成的日本右翼政府,正谋求解禁“集体自卫权”,正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正到处无中生有地宣扬“中国威胁论”,正在别有用心地否定二战和中国抗战的成果,不断玩弄混蛋逻辑,还要在蛮横争夺别国领土上试图“显示肌肉”。

日本人又快疯了!

********

由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短时间内,日本相对以前富起来了——注意我指的是“相对”——而日本人都以为自己是绝对的富国、强国、大国了。

但对亚洲乃至世界实属一大不幸的是,日本的工业体系自始便以军事工业为主导,始终与发展军力的发展命运相连,是日本对外战争的基本依靠,也是对外扩张的内在推力。

除提供军备物资,一些大企业还直接参与战争,服务于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取不义之财。二战中,日本公司掠夺被占国财物,强掳和奴役使用中国劳工,直接欠下一笔笔血债。

从今日的现状看,日本各有名的大企业也始终实行以商养军、以商强军的体系发展战略。

就是说,他们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基本是一体的,从未分割。

这一切从初创以至今日,未曾有变,调整的无非是需求数量和比例问题而已。

————————————

军工财阀

没有什么秘密。

殖产兴业的目标,天生便免不了将企业导向军事。

还有我说的,维新功臣们占据了捞取真金白银的位置。他们从哪里发财?还是在殖产兴业的事业里。权力结合资本,才能够变现成金银。

看看日本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的发家史,对这两个本质就知道得很清楚了。

********

日本“海运之王”三菱财阀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就是在明治政府的扶植下,登上财界大亨宝座的。1870年,岩崎开创了“九十九商会”,以承担土佐藩所有债权、债务为代价,占有该藩应归国有的轮船,专营运输。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时,岩崎又走了大久保、大隈的关系(注意这点),独揽全部海运业务。此战后,在“战时无船可用”教训的刺激下,明治政府花了17.68万墨西哥洋元从国外购置1艘大轮船,无偿交付给三菱公司使用,使三菱商会一跃成为日本的海运之王。

之后,大久保又通过《第一号命令书》,在14年内每年补贴给三菱商会5万日元资助金和1万元海员训练费。不久,政府又出资81万洋元,为三菱买下美国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的船只和该公司在横滨、神户、长崎、上海的建筑物和财产,等等。

由此看来,三菱航运起家资产,倒有一大部分是政府无偿赠送的。

就这样,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实际上是坐在政府位子上说了算的大佬扶植下),同时依靠发战争财,三菱羽翼渐丰,逐步垄断了对朝鲜、中国的航路,并将触角伸及金融、保险、工矿、建筑、造船、食品等许多种行业,成为日本最具实力的财阀控股公司。[参考《日本帝国主义的兴亡》(上)]

公司好,政治大佬们跟着好,这种利益链接,也决定了他们天然有一种纠集在一起发动战争、深度介入战争,创造发财机会的原始冲动。

********

三菱重工,除了我们所知道的经营海运,造轿车、造电梯,还制造了日本的军舰、飞机、坦克、火炮,二战时有名的“零式”战机,就是他们的杰作。中国各地的史馆里,有关抗战历史的展厅,基本都要摆点日式枪炮,三菱制造,找到这东西也不算难事,抗日战争留在中国的太多了。最近又在开发什么第五代战机“心神”战机,工程进展顺利,被日本右翼政府倚为重器。

斯巴鲁(日语“星”的读音)汽车制造商是哪家?为日本制造重型轰炸机的中岛工业公司。现在,它也积极参与了日本新式战机的研发制造。我奇怪的是离二战结束已经近七十年,它竟能迅速重操旧业。

包括日本在内,多个国家的成功经验说明,“军用商用合一”这种发展战略是极具威力的。它在技术的积累、储备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码保证军事技术发展从未中断过。需要的时候,它们能迅速完成向军工转化,释放出军事产能。

而且至今,它们不也是与日本的政客们通过“政治献金”,结成牢不可破的关系吗?

********

国际贸易中,有个什么条款,禁止劳改工厂的产品出口。

我常想,为什么不能禁止与这些有军工背景的工厂的商品贸易?

不能,因为杀人武器都可以公开买卖。

因为军火贸易,是创造财富的快速渠道,是很多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害怕囚犯被掠夺劳动,影响了犯人的人权,就是不管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死活,强权国家都在参与和制造杀戮、暴力,使这样的惨剧日复一日、永无停止地在这个世界上演。

这个强权世界,到处充满着人类的虚伪,一些虚假的文明,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纯洁。

禁止武器确实是幻想,联合国也管不了,但我仍然认为,应当出台一道限制条款,迫使军、地工业分割,否则,只要沾着军工的,就应该与一般商品有所区别。

我知道买日本车的人会反对,说这样想十分幼稚,十分不明智,因为技术这东西,军用也好、民用也好,不可能分开。

但我想说,技术分不开,企业能分割。

你坐着丰田轿车风行天下,人家的坦克也风驰电掣;你坐着三菱电梯直上高楼,人家的三菱飞机已直上九宵。你就从没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吗?

我还想说,我们不能拿“某些人的某种标准”去推及人家,那会低估了日本人的爱国情怀。

日本人勒紧裤腰带,都有力气要为天皇、为皇军作贡献,何况让他们吃饱之后!

有本事造飞机、坦克、军舰,就让他们靠军队订单吃饭。(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相关推荐:娇袭我有门徒三千异世龙逍遥这座高校由我来守护黄金耳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旧神回潮全才杀手我有一口仙气宋朝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