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求和之时,大清朝廷上下也清楚,“只有打得好,才能谈得好”这个道理。
尤其身在前线的将领们,更为奋力征战,不断发起新的战斗。
时间移回一点,张、邵二人准备出使期间,朝廷正调湘军出关,以期挽回颓势。
1月9日,准备出发的吴大澂特意在天津会见张荫桓,“嘱展缓行期,以俟捷音。如果连获胜仗,直可坐待彼来”。张荫桓也认为以吴大澂所言“不为无见”,“和议之难易,必视战事之利钝为转移。现在各路大军云集,一闻和议,恐将土为之迟疑。”
朝中很多大臣并不赞同此时派使求和。各地对朝廷求和之举,也是充满反对的声音。
等1日张荫桓抵达上海,与邵友濂会合时,发现很多“大字报”,骂朝廷求和的,“匿名揭帖,遍布通衢,肆口诋諆,互相传播”。所有这些,都使他深切感到“人心思奋,具见同仇敌忾之诚”。[《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登奏请饬下关内外统兵大员实力防剿勿以议和意存观望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便上书朝廷,将民间的反应“委婉”告知,并请下令各军加紧作战,不能因朝廷议和而意存观望,有所松懈。
张、邵二人在上海滞留,清廷上下也寄希望于战况有所好转。
14日上午,军机处按照光绪的意思,拟了一道电旨,准备“谕张荫桓等即赴广岛,毋庸再候电旨”。还未寄发,反倒是让慈禧给挡下了。这天的午正三刻(大约1时45分),慈禧召见枢臣,询问情况,对这道电旨颇不以为然,借口说:这事皇上怎么没告诉我呀?(“上未尝启知也。”)
可是,前线并无好消息传来。先是辽东盖平失守,然后又探知日军欲犯威海。大清中枢那帮大臣们,也是相对默然,一筹莫展。
此时出使,也许还能救威海吧。
16日,慈禧又同意了张邵二人出发,指示:张荫桓如果没有新的电报来,明天就让他们动身吧。(“明日如无张电,可降旨趣令起身。”[《翁文恭公日记》])
这时,清军探知:日军山东作战军已经云集大连湾。
明明局势急如星火,这回,军机处却又怪异地拖了拖,磨蹭到19日,张荫桓接到了“克日出洋”的电旨。
这一日,日军开始向山东航进。登州,遭到了日军先期掩护部队的炮击。
……………………………………………………
实际上,中日议和之际,双方在战场上的争战一直未停息。
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夺得战场胜利,获得主动权,为谈判桌上取得有利地位。
与山东作战同时,辽东战场清军不断反击海城,后来便是带着解救威海局势的希望,反攻一次紧过一次。
但威海终于陷落。随后,双方又继续在辽东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战役。
……………………………………………………
日军在海城不断遭到反攻之时,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也在为扭转前任山县司令官冒险进攻海城所造成的被动局面而苦想,他找到一个办法:还是要进一步扩大战争规模。
山县燃起的登陆大沽或山海关,发动直隶决战的冲动被伊藤博文抑止,但前线日军头领们并不想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被动防御,那就对当面发动新的攻击,至少要改变战场局势,扭转被围攻的被动局面。
野津一帮人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很强,很膨胀。而从他的谋划来看,不能不承认,仅就他在前边平壤之战的那点表现来评价,还真是小看了他了。
野津道贯选定的下一步的目标是:攻取鞍山站(现鞍山),驱逐牛庄、营口、田庄台清兵。
既然打到直隶是不切实际的,那就在上边划定的“圈”里想办法,在辽东战场动手,寻求驱逐或歼灭清军,扩大占领地。
这个计划,总算得到了大本营的批准。
……………………………………………………
于是,一直奉命驻扎于九连城及凤凰城附近的第五师团突然集结于黄花甸,经三家子向吉洞峪进犯。从日军动向上看,显然对向鞍山站。
鞍山在海城与辽阳之间,日军所选目标极为有效地调动了清军的防御。
月4日上午9时,第九旅团以步兵第二十一联队和炮兵第一大队为前卫,突然向三家子进犯,并击退了此地驻守的辽阳知州徐庆璋所部清军四营,占领了三家子。
5日,日军一个步兵大队由三家子北进,作为疑兵,以牵制摩天岭的清军。这是一招极为高明的战术行动。
6日,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便由三家子西进,越人面山,攀潘家堡子北山,向兴隆沟进犯,沿途击退驻守兴隆沟的清军定边营和乡团,7日,占领了吉洞峪。8日,抵达金厂。月1日,又经把会塞(现名八会),向八盘岭前进,击退埋伏在山顶上的清军一部。
日,日军第五师团攻向鞍山站。
……………………………………………………
对于第五师团的突然攻击,清军一时判断不清日军的企图。
最初,徐庆璋判断日军占领三家子,是为了解救海城和析木城日军。徐庆璋想组织本部反击,夺回三家子。为此还函请吕本元、孙显寅攻击五师团后方凤凰城,以作战役性牵制。但是,又被日军抢先一着,由于反被一个大队鬼子的佯动牵制,驻守摩天岭的吕本元、孙显寅受到压力,愣是未敢轻动,结果,反攻三家子的计划未能实施。
与第五师团占领三家子同时,4日,南面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步兵第三联队也由大石桥向海城开来。
实际上,这是日军藏着的一套连环动作:第五师团的进攻,是为了配合第三师团发动一次新的攻击行动。大石桥日军前来,正是为了接替第三师团守备海城。
而在清军看来,日军解海城危局的目的十分明显。
正在四台子养病的湘军前敌营务处户部主事晏安澜,闻听日军千余人从南路开至海城,认为与其待敌来袭,不如主动攻敌,便与诸将商定,加紧合攻海城。
7日,清军分三路进攻:
左翼,刘树元率亲军三营,会同李光久两营,自二台子进攻晾甲山,依克唐阿所部德英阿等三营自大富屯南下应之;
中路,徐邦道率拱卫军十营自柳公屯南出,进攻龙潭堡,粱永福带凤字三营自柳公屯东出,截击晾甲山敌人援军;
右翼,由刘树元另派三营进攻八里河及戴家堡。
晏安澜会同副将郭长云率亲军,策应各路。
这一日,清军各部奋勇齐进,接连攻占小八里河、戴家堡、龙潭堡等村,又将二台子、安村堡日军击退。
日军依旧占据山头阵地,发炮还击。并调兵反击大富屯、小富屯,但被前来策应的依克唐阿部将德英阿所部伏兵村内迎击,顶住了日军的进攻。
中路清军逼近唐王山,徐邦道拱卫军在八里河村东布置炮兵阵地,向唐王山轰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湘军副将衔参将营官刘桂云“临阵争先,奋不顾身”,“欲乘势争山,麾兵自沟中入”,不幸被敌炮击中,英勇牺牲。
清军对海城的攻击,仍然未能奏功。
……………………………………………………
8日凌晨时,日军第三师团突然出动。大岛久直少将率步兵第六旅团大部从北门出发,大迫尚敏少将率步兵第五旅团从西门出发,出城之后便沿辽阳大道北进。
大迫旅团经罗家圈子、教军场进至验军堡,“冒弹雨向大富屯进逼”。冰天雪地中,依克唐阿所部德英阿、寿山等率军与敌力拼,“力与相持,枪炮互轰,声震天地。加以雪雾迷离,数武外不能见人,又击坏炮三尊,伤亡营哨官及兵勇甚众。”
依军共伤亡约六七百人,只得后撤,大迫旅团随后占领了大富屯。
大岛旅团也占领了沙河沿、长虎台及东西烟台。
月1日,日军集中兵力,又击退当面的清军长顺部,攻占甘泉堡。
日,第三师团进至鞍山站,发现清军并无一人,随即占领鞍山站。随后,第五师团也进入鞍山站。
日军第三、第五两个师团终于在鞍山站会师。
清军呢?
……………………………………………………
日军一连串迅猛的行动之下,击退了对海城形成半包围态势的清军,解除了对海城的威胁,并进而迅速向北发展,辽阳受到了进攻的空前压力。
这下清军更加认定,日军北犯的目的是进犯辽阳。这下子可是触动了大清的神经,因此,朝廷于月1日急忙下令,命长顺“先固辽沈之防”,“就近移扎要隘,助守辽阳,以保沈阳门户”。[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依克唐阿也接连收到辽阳知州徐庆璋的告急信函,称“辽阳万分吃紧,迟则无济”,于是率队长驱,一路奔向辽阳。
月日,依克唐阿与长顺全部到达辽阳。由于事态紧急,援辽为重,长、依二军此前北上途经鞍山站时,全都弃险而不顾,才致使鞍山站无清军把守,被敌不战而占领。
“鞍山站者,为牛庄至辽阳州孔道,山势蜿蜒横亘,中有缺口,形如马鞍,双岭夹峙,惟一线大道,最称险塞。”[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放弃鞍山站,既使辽阳南路失去重要屏障,又断绝了辽阳与牛庄之间的联系。
……………………………………………………
至此,清军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日军的这一系列行动,实际掩藏着一个目的——“示形逼辽阳,实将袭我牛庄。”[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就是说,日军压迫清军至辽阳,造成进攻辽阳的假象,实际上是声东击西,另有所图。
真正的目标,是牛庄、营口、田庄台。
怨就怨在大清朝廷对自己的老家——辽阳奉天太过敏感,太过重视。这一点心理,被日本人摸得透透的。
终于,又上了小鬼子的当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