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牢笼”——双方关进同一困境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到此时,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前边未“见底”的一个问题:北洋舰队的主战、主守问题。

黄海之战已经结束,但这个问题仍然被反复追究。10年后,我们还在问一个问题:保船,谁之过?

按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李鸿章一味“保船”——消极地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坚不出战,致使被动地挨打,直至全军覆没。

但我感觉历史记载到这里,明显地再次出现一个分野。

保船,李鸿章之过吗?

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大致有二:

李鸿章首次亮出“保船制敌”的方针,还是在1894年8月9日,李鸿章在接到朝廷对北洋舰队行动不满、要求遴选将才代替丁汝昌的命令后,所回奏折中提出的——

“惟现在密筹彼此情势,海军战守得失,不得不求保船制敌之方。”

算作铁证的还有李鸿章同时提出的——

“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盖今日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

我们知道,这一想法,十分符合李鸿章以北洋舰队为“战略威慑”作用的一贯思想,也十分符合李鸿章“以炮台护兵船”的既定方针,根本不需要质疑。

为这一道奏章,也为这一纸建议,李鸿章背定了“消极保船”的恶名。

加上有两次丁汝昌要求带队出海,寻机攻击日舰,更证明了李鸿章的消极避战。

其实这个情节,我们前边已经分析过。8月9日,甲午开战的一个多月内,正是李鸿章与丁汝昌此起彼伏,忽战忽守的变化之中。

况且听人之话语,当考虑所处语境。按照当时的情形,朝廷对北洋海军开战后的无所作为已是难以容忍。所以,这些话含有相当大的成分——李鸿章不得不曲意回护,针对朝廷的指责,为丁汝昌开脱。

而且我们也已看到,接下来,便是李鸿章也督促北洋舰队出海了。

…………………………………………

当然,李鸿章确实有一个策略。

这牵扯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十分清醒:此时敌我力量的对比,优势并不在大清一边。

这一点,从李鸿章向朝廷提出的制敌策略上,已经完全地反映出来。

我们从实力对比出发去认识,李鸿章的策略,就不到认为没有一点价值,至少可以认为那其实是唯一的可选之选。

即使不能消灭日本舰队,只要北洋舰队保持存在,就能时刻给日舰队造成压力。

日本舰队一样无法腾出手来,干其它的。这就是牵制。

黄海大战已经结束,事实证明,海上对阵确实不太理智。一场战斗拼光老底,遇到的就是最坏的结局。

…………………………………………

但是,说是一样,做是一样。一个人的行动,有时候也会有变化和偏移。

实际上,回顾战争进程可以发现,从一开始,李鸿章并没有始终坚守这一“保船”策略。

相反,前边我们已经看到,他从决心开战之时,便派出军舰至黄海、深入朝鲜沿海,掩护牙山清军。丰岛海战后,又加大护航力量。

从战争开始直至黄海海战前致丁汝昌的一系列电文看,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海军,所用词语皆为“出海巡游”、“相机攻敌”,对日本海军实施“迎击”、“截击”……

这些行动,可以看出,在此时期内李鸿章不仅没有让北洋舰队“避战保船”,也看不出“不必定与拼击”的战略,反而一再令水师主动出击。

…………………………………………

所以,再次回头对照李鸿章的“保船制敌之方”,仔细思考之后我断定,李鸿章的思想是“保船”,但更重在“制敌”。

保船是为制敌,制敌才是目的。这条无可厚非,因为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

“保船制敌”,更非“保船避敌”。

因为,对于同一个拳台上的拳击手来说,避是避不过的。

至于长期以来,有人关注于李鸿章保存实力,为自己留下退路——因为失去北洋,李鸿章就失去了赖以支撑的“资本”——这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讨论价值不大。

消极避战的行为已难有立足之地,即便李鸿章想干,大清朝皇上不允,朝中舆论也不许。

反过来说,船保住了,战争失败了,李鸿章被撤职查办,那个北洋还能是他的吗?

失船事小,战败罪大。后果,李鸿章一定比谁都清楚。

…………………………………………

战争开始后,身负对日作战的实际指挥官责任,由以谈求全,到以战保和,是李鸿章不能不做出的战略调整。

“保船制敌”这一战略的实际执行者丁汝昌呢?

唯一能执行“保船制敌”策略的,是丁汝昌。反之,唯一能曲解李大人的意思、篡改这一方针的,也是丁汝昌。

仔细回顾一下就可以发现,从前期看,丁汝昌一系列“游击于海上”的行动,还算是贴近李鸿章“巡游”和“相机攻敌”的要求。

丁汝昌与李老帅两人彼此“一硬一软”交替变化,倒不是行动样式的问题,而是时机选择上的差异,导致了节奏上不合拍的问题。

巡游一无所获,除了因为不敢深入,此外也应加上一条,联合舰队根本就没有给丁汝昌“相机攻敌”的机会。

等黄海一战过后,情况变得严重,在策略上分歧便开始明显起来。

…………………………………………

黄海战后,闻听日军似有袭击威海、大沽的迹象,丁汝昌不得已拉出来“大巡游”,又是以各军港“烽火警报”为号,沿着海岸线不远,划了一道航迹,从南往北追了一遭。

这是黄海战后北洋舰队唯一的一次主动巡海。

这唯一的一次,还基本是沿着海岸线,贴着边去的。然后,又一头扎进旅顺港。

为什么?保船为要!

如果说前边还想着,也有可能寻机捕捉落单的敌舰,同敌人打消耗战,现在,连这个也不再敢想,能力也达不到。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唯一的选择,就剩下保船了。

所以,实行了重在“保船”策略的人,就是战场实际指挥者——丁汝昌。

到现在,丁汝昌完成了与李鸿章相反的转变。

…………………………………………

为了这个“保船”,丁汝昌当然能待在港里,就不出去。

理由有很多,船只没有修竣,火炮仍有缺损,炮弹没有配齐……

其实就一个说不出的原因——只有待在港里,北洋舰队的船才是安全的。

安全倒是安全了,可是,从此,北洋再无其它作为。

依托完备的海岸防御体系,依靠岸防大炮的掩护,海军就这样把自己困在浅海。

最后,困在了旅顺、威海。

…………………………………………

现在再返回头去想想那边,即使伊东率舰队到了旅顺,到了也没撤。

大清的炮台,不是拿气吹起来的。

硬冲进港去,是没这个实力的。

所以,只要北洋舰队待在港里,“决战”是打不成的,而彻底消灭北洋舰队,只能是个纸面上的计划而已。

伊东只能派军舰在旅顺口海面,岸炮射程之外,远远地布下阵来。象是邀战,更象是监视。

“海上阵地战”,这真是海军史上的一大创举,前所未有!

…………………………………………

不过,还是那句话,只要北洋海军不出来,护航运兵的任务就不受任何影响。伊东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大清北洋海军的舰队坚守旅顺、威海,坚不出海作战。

大清各方,仍然各守各摊,各保一方。

日本人设想中的海上遭遇战没有出现。

日本人“期待”中的“大清联合舰队”也没有出现。

看来日本人真是想多了,过虑了。

还是小川又次在《征讨清国策》中先期预测的比较准确。

伊东祐亨在综合各种情报,确定北洋舰队进了旅顺就没有出来,所谓南洋、广东舰队也没有调整部署的举动,才放松心情。

…………………………………………

战争打成这个样子,突然在海上出现了一段平静。

看起来,大清和日本海军算是困在旅顺港同一个“笼子”里,“笼子”外面,俄国、英国闻讯派军舰赶来——观战。

以讹传讹地消息,竟说包括某个国家的舰队司令都亲赴现场,热热闹闹地围观。

就象狮子也会抢鬣狗的猎物,上去撕咬一口,他们还等着东亚两强相争,自己“鱼翁得利”呢。事情明摆着,不管谁赢了,西洋列强在亚洲都少了一个挑战者,同时,还可以参与“盛宴”,在失败者身上讹诈更多的东西,完全是不费一人一枪一弹的便宜事。

这种旅行和看热闹带抢东西的见习观察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坐视日本获得全胜,下一个十年之后,俄国首先尝到了苦果。

其实,真正工于此道的是后起之秀的美国。后来一战、二战的表现就是这样:站在一边观战,等双方都精疲力尽,一方露出艰难胜利的迹象时,就是高举道义大旗,加入优势一方的时候。在明确的结果前,以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成为最大的赢家。

当然,说这些也没什么用处,聊以阿Q式自我慰藉。

别人的成败,与大清何干,哪些,能改变大清失败的命运!(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相关推荐:娇袭我有门徒三千异世龙逍遥这座高校由我来守护黄金耳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旧神回潮全才杀手我有一口仙气宋朝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