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有点出乎意料的是,纽约的春天不时有茸毛似的小雨飘散在匆匆行人的西装上,走到屋檐之下的时候,发现身上已经是毛茸茸的轻覆着一层雨滴,轻轻抚摸一下就完全消失了,似乎完全没有存在过一样。纽约的春天也是雾茫茫的,整个曼哈顿笼罩上一层乳白色的薄纱,让我有一种对这曾经冷峻的钢铁水泥森林也变得细腻起来的错觉。
“人在看不到丑陋的真相,或离着百丈远的时候,总觉得那些真相其实并不存在;以此慰藉自己被生活折磨得不堪的心灵。对呀,其实我们都是一秒一秒地奔向死亡。”坐在周星星对面的助理实习生小刘握着咖啡,脸色凝重,“周三早上小叔在家庭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说是阿婆突然腹疼住院了,医生检查是胆囊炎,看着群里发的照片中阿公搀扶着阿婆在医院里吊水,两个人似乎还有说有笑的,而且当时也在准备期中考,便也就没当回事,随手将手机甩在一边。”
“没事吧,要不要回去休息一下,”周星星也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尤其是说到家里人的时候,他更是特别有触动。
“不用了周总,我回去看过她了,但是好像并不能帮助阿婆,还会让家里人担心,反正现在每天家里人也会和我说她的情况。只要知道她还,”说到这里,小刘手有些颤抖,“只要他还活着。我就很安心。”
“嗯嗯。”看着那个小孩那么难受,人长大到他这个年纪最别扭,处在稚嫩和成熟之间,承担不了太大责任,却也开始懂得人生疾苦了,“你介不介意和我说说家里的事啊?”周星星私心觉得他会想要倾诉。
“不介意,”小刘果然整个人眼神都亮了,看来真是憋了很久,“第二天小叔又发了一张阿婆在医院吊水的照片照片里阿婆神情疲惫而痛苦,眼睛微闭侧卧在病床上……”
阿婆今年七十二岁了,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几年前的一次乡下医疗事故,使她得了丙肝,原本就深色的脸庞显得愈发蜡黄。每每回乡下探望她的时候,她都会念叨着:“啊,阿婆马上就要不行啦,我还想在活着的时候看看你的小孩啊。”丙肝是会传染的,母亲总是会提醒我吃饭的时候如果看到阿婆下筷子的菜,就千万不要去夹;只是在饭桌上,家里人都会自觉地
给阿婆留好她喜欢吃的菜——多半是小半碗甜焖猪肉和一碗蒜蓉炒的通心菜,但她也是夹两筷子,细细咀嚼便不再下筷。
“那时候,脑海里萦绕着这些回忆,从不在家庭群里说话的我发了条消息:“阿婆好点了吗?”,便背上书包,匆匆走向地铁站;路上看到小叔回了说:“已经好多了。”悬着的心便放了下来。只是脑海里总是回荡着阿婆会离我而去的念头,久久不能平复。”
九点,地铁里上班人潮汹涌。五分钟里等了两趟开往曼哈顿的地铁都没办法挤上去,身边的人群似乎有些焦躁。不一会,隧道里风浪裹挟着垃圾、homeless和污水的臭气迎面渐强,又一趟新的车开了过来。前面地中海戴着耳机的黝黑印度大叔把挎包挪到身后,不断地向前推揉;侧面打扮精致脸上质量一半是粉的韩国姐姐拎着装着咖啡面包的牛皮纸袋子,一只脚已经抢占先机地迈了出去,占了我前方的半个身位;身后高了我两个头的黑人大哥巍然不动,但我们都知道只要他动起来我们都会被挤开。这辆车本身就已经十分拥挤,除了最前面找到车门位置的两三个幸运儿挤了上去;最前面一排没有挤上去的人卯足了劲,似乎还想尝试一下有没有机会挤上这一辆车。站在车门口的几个人僵持了不一会,便泄了气地退了出来,只是后面的人丝毫没有退让的打算,生怕再误了下一辆车。
地铁的月台高出轨道大约两米,轨道里常年无人打扫,积蓄着不知从哪个下水道里流出来黑绿黑绿的污水,污水上泛着可乐瓶和塑料袋,水的粘稠这些杂物在列车带起的风刮来时也不曾抖动。纽约地铁总会普及一些不慎跌落的案例,死伤众多,新闻中也时常报道一些推人下铁轨的变态案例,平日地铁通勤的人总会站离铁轨较远。
车轰隆隆的开走,最前面的人发现他们离着月台边只有半步的距离;刚才还如斗牛着月台边只有半步的距离;刚才还如斗牛一般向前奔突的印度大叔撒到了自己脚尖离铁轨的距离,要时间意识到自己距离伤亡危险如此之近,慌忙倒退,把后面几个人都往后推开几步,站到了半米远。原来求生本能也就是要看到危险的丑陋,才会显现的。
等了十几分钟终于挤上了一辆车,在对着一张广告栏位稍显宽松的地方站了下来,百无聊赖的我开始端详起那张海报。这是一幅宣传911纪念馆的海报,上面主体是一双黄色的高跟鞋,鞋后跟处有着暗红色的两道污物;海报上方写着几行字—911纪念馆是一个不接受政府捐款的NGO,呼吁大家前去参观。
911纪念馆建在了之前被撞毁的世贸双子星大楼的地基旁边,是一座水泥建筑;我是在一个万里无云的夏天去参观的,纪念馆旁边的以大楼地基建成了两个下陷的池塘,这两个池塘就像在世贸中心一堆的玻璃幕墙建筑中活生生挖掉而形成的一个黑窟窿,跟旁边的光辉灿烂相比格格不入。纪念馆展出了许多死难者的遗物和生平资料,大多不太记得了,现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组视频。放视频的电视被一个立柱挡了起来,柱子上钉着一个告示,说明里面的内容会令人不适;我本身就抱着“鞭答帝国主义洗脑教育”的心态来,便想着“这帝国主义能有什么牛鬼蛇神”的猎奇心态,跑了进去。
电视分辨率极低,大概是那时候的人用随身的某些设备拍下来的。画面上是一个又身的某些设备拍下来的。画面上是一个又一个人的人跳楼的内容。这些人身处的楼层比飞机撞击楼层要高,没有办法通过走火通道下楼,但消防车的云梯又没有办法够到那么高的地方,因此撞击后的这十几分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有的人打开玻璃幕墙的窗户,探出头来往下看了一下,大概是被这九十多层的高度吓到了,又迅速缩了回去,但没过两三分钟,便看到一个黑影带着浓烟向外扑去;有的人大概是被热浪烘得耐不住,站在玻璃幕墙边缘半米的距离,看到大楼将倾,只有一个选择;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士,站在阳台延伸出来的一小个露台位置,看得出来她十分犹豫要不要往下跳,在露台上来回踱步,不一会,她脱下高跟鞋,把上衣外套脱下叠好,放在旁边露台处,整理了一番面容,纵身一跃。每一个跳下来的人,都千钧般地坠到了我的心底,在心中砸出了一个深深地痕迹;是对生活的欲望多么旺盛,才会在必死的前一刻,梳妆打扮。为了整理自己的心情,那时的我更愿意相信他们跳下来之后被救生气垫接住而捡回一条性命;只是在电视机下一行小字写着,在911事件当时,跳楼而死的人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