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剧烈的改革,士人以及官僚阶层中的反对者自然不少,历来改革变法,都会遭遇到打击,对于这件事,徐清在此之前也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对于众人的反对并没有什么太过惊讶的表现,这当然是他对于变法有着足够强烈的信心,这才会施行的变法,而且改革官制不像是王安石的变法,需要对整个社会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变,官制改革只局限在当下的宋朝官场之上,所涉及的人数最多也不过数十万人而已,除此之外的其他人甚至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波涛汹涌。
而这也是徐清在吸取了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之后下的决定,官制改革涉及范围虽然小,可是影响范围大啊,只要能够建立一个能够聪明人更加方便执政的政府,那么即便以后自己不再了,只要这个政府继续交到能做事的人手中,当然就能继续发挥他的作用,而不像以前一样,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若是遇到昏君,一个王朝就走向衰弱,这样的历史,徐清要尽力的避免,这也是徐清要改革官制的原因,只要把权利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那么到时候无论是变法还是反贪之类的工作,到将要容易很多,也不会受到太多的有关于皇权的打击,可以说徐清的做法等于是把即将退网明清集权巅峰的中国政治向着秦汉的状态推去,在那个时代宰相的权利是与皇帝的权利平起平坐的,这就让有能力的人可以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然,这样也确实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毕竟宰相是全**政的最高领导,谁要是成了宰相,那么就离篡位不远了,徐清虽然不会篡位,但这也不能保证后面的人不会做这件事情,最开始的时候徐清想要不就干脆定一部宪法,把宰相不能篡权的事情写进去,可后来一想这也未免太过天真了一些,若是利益熏心之辈,别说是一张纸了,便是父母挡在了自己称帝的道路之上,那逗得一脚踢开,何况是一张破纸了,中国因为中央皇权的集中,自古以来便是崇尚权力,不尊法度的,要想培养人民养成这个习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徐清只能过度一部分权利在皇帝手中,让他掌握兵权,如此一来,即便宰相掌握着全国大政,可终究还是反不了天去。
当然,有了军权之后,皇帝的力量也几近与无穷大了,像赵昕这样的明君或许还好,可若是碰上了昏君那可就真的只能自叹倒霉了,所以对于皇帝的军权,徐清也定下了许多的规定,比如说皇帝只拥有开战和停战的权利,不拥有具体规划战事的权利,这是为了让皇帝不要瞎捣乱,自宋朝开国以来,武人的地位就十分低下,前线发生了任何事,将领都必须要听从后方的文人们指挥,这也是为什么宋朝总是打败仗的原因,现在徐清就是要改变这个局面,让真正会打仗的人走到台前去,让他们去指挥部队,除此之外,军队所有的辎重都必须要由兵部来负责,这样一来,也是限制皇帝穷兵黩武,一位增加军队数量,导致劳民伤财,如此一来,皇帝虽然掌握有巨大的兵权,可终究还需要与朝臣商议才能正式使用,也算是限制了昏君当朝之后,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
这样一套制度,放在赵昕面前的时候,赵昕也犹豫了很久,此时距离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时代已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了,虽然赵昕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现代化的教育,可若要让他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过渡给朝廷,这也真的十分困难,历代以来,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或者是俄罗斯,若想要让人民获得一部分权利,必须要经过十分惨重的抗争才行,英国虽然看上去要平静许多,可革命的烈度也是非常强的,法国和沙俄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如今徐清的改革并不是要皇帝做一个虚君皇帝,但是这对于赵昕来说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以前当皇帝,毫无掣肘,现在却必须要与士大夫们商议,这对于赵昕来说自然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皇室成员们就更是如此了,若是赵昕答应了徐清改革官制的想法,那么以后无论谁当皇帝,就必须要承认这一套办法了,这对于许多有权利成为皇帝的宗室子弟来说,就是一件十分难以接受的事情了,所以反对的声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不过奇怪的是,皇室宗亲的反对声一起来,士林之中反对徐清改制的声音立刻消失于无形,即便是保守派们也改换枪头,不再对徐清这样大范围的改革方阵进行质疑,甚至在几天的时间以内,便改换门庭,站在徐清的身边大肆支持徐清的这套官制,希望朝廷可以尊重宰相的意见,改革官制,将政权让位与贤德之士,与民谋福利。
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改变,别说是赵昕了,便是徐清也是措手不及,这些保守派历来对于自己的政策便是褒贬不一,即便是那些已然获得成功的政策,如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铁路建设等计划,这些人也是时常有讽刺,当然,天下间最不会得骂名的人就是不做事的,凡是做事,就必然会得骂名,对于这个道理,徐清自然清楚,所以对于他们骂自己,徐清也是早就习以为常了,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若是连这么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那自己也着实是太差劲了。
不过从这些事情也能看得出来,这些文臣们对于自己的改革是很有意见的,尤其是在这次改革中提高了武人的待遇,这对于大多数文臣来说都是接受不了的事情,大宋以文臣立国,时至今日,已然是一百二十年的光景了,文臣站在武官的头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如今竟然要跟自己平起平坐,这让他们怎么受得了。
对于这一点,徐清刚开始的时候也有所顾虑,他最大的希望是改革能够通过,改革的最大目的便是集中权力到自己的手上,之所以要如此,原因是为了尽情施展才华,然后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为了这个目标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徐清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说议事厅的权利,徐清就放弃了,科举制度徐清也依旧保留了,为的就是降低因为改革官制带来的社会矛盾,以拖延改革的速度,所以本来徐清是打算继续继续维持现在的文武之道,让文臣继续凌驾在武官之上的。
只不过,徐清想息事宁人,可此一时彼一时也,随着平叛大军的逐渐扩大,将军们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获得多大的权利,可是在经济上,名望上的权利,却日复一日的增大,原本当兵在众人的眼中犹如杀猪贩狗之辈,人人见而厌之,可随着军队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征战范围,越来越多的土地纳入到士兵们的手中,看着那些衣锦还乡的士兵们,谁又不羡慕他们的财富呢?
这样一来,社会风气便开始改变,人们对于参军这件事情也就变得十分热衷起来,而经过徐清的分封之后,这些将军、军官、士兵们纷纷掌握了自己的封地,拥有了自己的财政来源,虽然他们已然脱离了宋朝的正规军系统,可因为徐清的命令,他们并没有直接脱离宋朝的军队,在名义上他们还是宋朝的士兵,军官,而此时的他们,拥有的财富尽管不能和宋朝朝廷相提并论,可也绝对不会太差了。
尤其是随着二十多万的军人成为各个殖民地的领主和爵爷,那些想要到这些地方去经商的人就必须要和这些军阀们打交道,如此一来他们在经济上的权利自然会影响到国内,到徐清要改革的时候,军队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还有社会地位上,相比起以前已然是提高了好几倍了,此时见徐清要改制,自然纷纷通过狄青这位枢密使把消息传递到了徐清的耳朵中,其中自然不乏一些诛心之言,比如说不配合改制之类的消息,或者说若不提升武官待遇,那么就要延缓征伐的脚步。
这些话自然让徐清需要着重的思考这些将军们的意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为宰相,徐清当然不能只顾着文臣们的想法,而不顾及武官们的想法,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宋朝是极为需要获得军队的支持的,唯有获得了军队的支持,才能让徐清在改革过程中,针对那些不愿意听从中央安排的官吏们心有戚戚然,所以最后徐清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了军队的意见,在这次官制改革中,将武官系统硬生生提高了一个阶级,让他们在朝堂之上可以享受更大的政治权利,比如说独自指挥作战的权利、向皇帝上书的品级从三品降到五品,同时地方上的将军其权利将会于通判相提并论,仅仅低于当地的县令或者是知州。
这可以说是给了军队极大的权利了,原本在宋朝,地方上的厢军是必须听命于当地的县令和知州的,兴修水利的时候充作苦工,衙门破旧要修的时候当起砖瓦匠,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现在经过徐清的改革之后,军队以后就只负责作战,平日里不承担任何徭役的工作,这些工作都将有当地的衙门雇佣别人来做,钱则从地税中出,如此一来,地方厢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其地位自然也得以高升了,在这个过程中,徐清的改革自然获得了军队的强烈支持,一百二十年的时间,武人的地位是一变再变,每一次都比以前来的更低,朝廷是只给他们这些武官发钱,却不给他们任何的政治地位,甚至军队的安排,还要用无数的关隘来卡住他们,以防止他们专权,最后专权是专不了了,可打仗也是根本不行,现在徐清放权给他们,还把他们想要的名誉全部给了他们,自然是死心塌地的支持起徐清来,可这样一来,自然就得罪了文官集团们。
在他们看来,只有东华门唱名的才叫能被称为男子汉大丈夫,这些当兵的野蛮人简直就是有辱士人风范,现在竟然要跟他们平起平坐,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的事情,自然是严格反对,这也是为什么徐清最开始不愿意提高军队地位的原因,这些文臣,简直是世界上最死要面子的一群人,俗话说就是B事多,徐清对他们也没办法,毕竟治理国家还是需要依靠这些人,若是让他自己一个人去干,那也只能像诸葛亮一样被活活累死了,所以徐清只能让着他们,若不是军队们逼着,徐清是怎么也不会得罪他们的。
可现在这群素来清高的士大夫们竟然一反之前的反对浪潮,统统站起来支持起自己的论调来,这实在是让徐清很是意外,难不成这些大爷们突然之间都转了性,变成新党了?这不可能啊,自己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不算自夸,也算是把国家治理的不错吧,可也没见他们夸自己一句啊,这个时候怎么会因为改革官制就夸起自己了呢?这实在是让徐清想不通,直到有一天司马光和王安石来到了自己的家,因为司马光是保守派中如今最为杰出的一个,而王安石则是改革派中最为杰出的一个,所以徐清在经过欧阳修的引荐之后,便也经常召见他们两个谈话。
这两位可以说都是宋朝非常杰出的人才,终宋一朝,也是极为稀少的人中龙凤,尤其是王安石,他所主持的熙宁变法可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他,徐清也是非常敬重的,所以徐清便把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最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倒是给了自己一个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