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渊有心套话,想弄清楚柳三到底与白莲教有没有瓜葛,而柳三也巧妙应对,一席话下来,吴渊不仅没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相反却对柳三更加刮目相看。
心想面前这青年心思缜密,妙语连珠,看来想从他嘴里获得他与白莲教是否有牵扯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顺着茶局,摆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纵观历史,以朝纲相悖者,从来都如过眼云烟,消失在茫茫时间车轮中,柳三,你是一个聪明人,莫不要因小失大啊。”吴渊婉切的忠告道,他相信柳三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趁早与白莲教脱离关系,他才有可能与朱充大人举荐柳三入朝,大好前程,指日可待。
柳三感激的点头说是。
吴大人深夜而来能给自己说出这番话,已经实属不易,柳三自认现在的所做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九尺躯。他的确有一腔抱负,但当前的大环境,还不适合。
两人一同畅聊到了深更半夜,吴大人才起身告退,临走只是说了一句话“如果你能够帮朝廷抓到所有在金陵城内的重要余孽,他和朱大人便会联名保司马长卿一个月内脱离牢狱之灾。”
柳三身子一怔,听到这个条件,他显然意识到了这意味着什么。
看来朱大人和吴大人想用这点与自己相交换,站在他们的角度,这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要是自己再不识抬举,可能到头来连自己都身陷囹囵。
一夜过去。
接下来的几日,白莲教的外围信徒依旧按照定下的时辰,每日发放着清粥馒头,柳三也知道这种打声势的动作也不会持续太久了,因为时间长了白莲教也耗不起。
但是,一点点的渗透,总能将白莲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改观。
在东方青月的安排下,十几个懂医术的郎中,以济世救人的口号,开始走街,串巷,甚至下到偏远乡村,无条件的为当地老百姓免费看病,一时间在金陵城流传出了这么一句话。
“大苦大难的观世音菩萨,指派出了使者救济贫苦的百姓。”好评从乡村往城镇汇聚着。
金陵城内的朱充和吴渊,自然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白莲教一改往日的作风,低调为民办事,现在在百姓中呼声很高,而朝廷已经催了三次,月底之前必须将蔓延到金陵的白莲教一网打尽。如果动作太大,会不会引来民变?”吴渊看着桌子上摆放的一份份搜集到的信息,眉头紧皱的说道。
如果铁腕抓捕,剩余的白莲教余党自然不会逃脱太久,听说谢皇后垂帘听政后,几次议政提及了连坐法,吴渊虽然反对这种酷吏的方式,但自己只是金陵的父母官,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连坐的盛行起源于商鞅,商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
这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卫鞅一派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就是说,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朝廷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隐匿。只有这样,“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即使是跖也没有办法为非作恶。
而《秦律》中多次提到“伍”的组织,例如说:“何谓四邻?四邻即伍人谓。”凡是大夫以下,“当伍及人”,都应该编入“伍”的户籍,一人犯罪,“当坐伍人”。
这种以背离信任为基础的酷吏,虽然对于国家的治安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长此以往的话,却会导致百姓之间人心惶惶,道德的底线支离破碎。
听朱大人说,这种连坐法不但马上要实行于乡里的居民之中,也实行于军队的行伍之中。
吴渊猛然想起《商君书》说“行间之治连以五”,又说“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说明在作战时,五人编为一伍,登记在名册上,一人逃亡,其他四人就要处罚。
谢皇后向来铁腕,如果不是因为秦桧病衰,她也不会上台,只是仓促的用这种方式想改变目前南宋羸弱混乱的现状,实在有些饮鸩止渴,操之过急了。
朱充端起茶,却又放下,饮之无味,正在这时,门口传来了属下的禀报声。
“报朱大人,吴大人,下河村发生了命案,事态非常严重,八人身死。”一名官兵火急火燎的赶来,直接奔赴两位大人的面前报道。
朱大人喝问道“何事如此慌张,慢慢说来!”
肯定是发生了大案子,八人居然身死,金陵城好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案件了,在处理白莲教事情的紧要关头,发生大命案,对于吴渊来说,如果处理不当,此次来金陵的朱大人,可都全部看在了眼里。
简单问过,两人便带着一队官兵,急赴下河村察看案情。
与此同时,远在城东的柳三,莫名的收到了东方青月送来的信,说是下河村遇到了麻烦,请他一同前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