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军事问题,朱允炆更多是纸上谈兵,虽然读过一些兵法,看过一些军事纪录片,但这距离懂军事还远得很。
对付朱棣,朱允炆以军事布局成势,钳制与压制朱棣无法动弹,归根到底,是因为知道历史该怎么发展,知道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可以用。
对付安南,朱允炆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布局,但也只限于高屋建瓴,全局掌控,对于军事细节,作战方略,作战方向,方法,行军,后勤,武备等等,朱允炆不敢也不能擅专。
人不能轻易去评判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所以,朱允炆召开了这一次军事集议,综合考量所有人的观点,了解军事,学习军事,校正自己的军事逻辑、思维。
三十万人,这个数目与历史记载中的相当。
历史记载,朱棣曾派朱能、张辅、沐晟远征安南,兵力合计三十万,号称八十万。
朱允炆也清楚,打一次灭国之战,绝不是几万人能做到的,安南的人不是住在草原或戈壁滩上,可以有机会偷袭下,重重山峦与河流,注定了这一次战争需要以硬碰硬,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经过靖难之役,才喘息两年的朱棣都有能力打一场灭国之战,眼下这两年大明整体太平,国力蒸蒸日上,又有新式武器,新军之策,没道理打不起一场灭国之战。
三十万兵力吗?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气,道:“一战定乾坤,那就定为三十万兵力。兵部、五军都督府给云南都司与沐晟传令,整顿兵力,五万备战。传令广西韩观、张辅,准其扩充凭祥卫,联广西都司,贵州都司、广东都司,五万备战。另外二十万兵力,自京军中出。”
“臣等领旨。”
铁铉、徐辉祖等人应下。
朱允炆继续说道:“户部、兵部,做好粮食、军需物资筹备,务必在明年夏日之前,一应到位。自京师至广西一线,沿途设粮仓,京军一旦出动,沿途各取粮食,不另征调民力。职方司联五军都督府、燕宁二王,研究安南战略,拟定作战方案,以备行军之用。”
“臣等领旨。”
夏元吉、杨荣、朱棣、朱权等人答应。
朱允炆看向顾三审、刘长阁,道:“命广西安全局分部,调动一切力量,调查与掌握安南布防、城关、兵力等情报。眼下即将进入十一月,安南或再派使臣前来朝贺,若有使臣前来,待其出广西,进入湖广之后,对安南散播陈天平进入大明,请求大明复国的消息。”
“臣等领旨。”
顾三审、刘长阁答应。
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解缙、郁新与陈迪,道:“大明出征与筹备,只为万一之策,战或不战,取决于安南胡氏态度。如陈阁所言,大明泱泱大国,不可无礼而动,总还是需要先礼后兵,若安南胡氏答应退位,朕愿送回陈天平。若你们无法说服胡氏,礼节用尽,也就只剩下刀兵了。”
解缙、郁新与陈迪听明白了,朱允炆这是打算给文官一次机会。若是文官能在战争之前,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以国威慑服,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场战事就可以完全避免。
陈迪笑了,以大明的强势国威,安南胡氏如果不是傻子,就一定会答应大明的条件,老老实实接陈天平回去继位的,胡杜大军的灭亡,足够让胡氏清醒了。文官将完成出使,达成和解,消除战争,彻底压武官一头。
这是文官崛起的好机会。
想到这里,陈迪请旨道:“臣愿选派人员,与行人司一起,前往安南探听虚实。”
朱允炆看着陈迪,笑着答应了。
大明想要用兵安南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彻底让文官闭嘴。这群人不喜欢有战争,借口多的是,也很正当。
什么节省民力,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什么礼仪之邦,睦邻友好。
也正因为文官的这些素养与观点,大明很多中后期的战争,往往都是先礼、再礼、三礼,等人家不理,提着刀子到了城下的时候,才开始想起,哦,原来要打架了。
慢一拍,不可怕,慢三拍,就要人命了。更郁闷的是,要的还不是他们自己的命,而是百姓的命。
朱允炆有时间去筹划安南,战争也不是说今天确定要打,明天就冲锋的,历史上任何大战,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没几个月,乃是更长时间,是根本无力组织数十万大军远征的。
再说了,这次的对手是安南,需要避开雨季,加上路途遥远,使臣交锋,兵力运作,粮食筹备都需要时间,今年冬日又有大朝会,想要出兵是不太可能了,剩下的下一个时机,在建文三年的十月。
入冬,大明冰冷一片,但对于安南而言,却是旱季,气温适宜。
“此番集议,为最高机密,谁若是外传泄密,定不轻饶。凡涉安南筹备发向地方文书,紧要之事,由安全局专门派送,不走官驿。”
朱允炆不希望官驿人员半路偷懒延误,或丢失,或泄密。
“遵旨。”
众人答应。
武英殿的大门打开,官员纷纷离开。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都明白了哪里最需要精锐,哪里最能出功劳,在草拟武进士、武举人的去处时,多以广西、云南与京军五军营为主。
一座酒楼中,纪纲拉拢了四个同科武举、武进士,好酒好菜招待着。
纪纲举起酒杯,豪气干云:“我等也算是有缘,能在京师结识。我纪纲最是欣赏豪杰,四位才能堪成大业,此番康源、王旦、杜欣兄虽未中武进士,并非才能不足,而是朝廷中式人员太少,若多三个名额,非你们莫属。”
康源、王旦、杜欣三人嘴上推说不敢,心头却是大喜,感觉遇到了知音。
自己几人发挥也不错嘛,为啥别人中式了,我却落榜了?朝廷也真是,只选六十人,要淘汰那么多人,实在是不公平啊,多选拔一些像我们这种英勇的汉子不好吗?
纪纲有些惋惜:“其实也没什么,朝廷考虑到了这一点,好歹给了我们出路不是。什么武状元、榜眼的,朝廷一句话,还不是把我们发配了事。不瞒几位,我纪纲是想留在京师的,你们想啊,去边关作战,我们新人,还不是被人当枪使唤?”
“攻坚克城,需要新人上,断后绝死,需要新人上,哪怕是分功劳的时候,长官一句话就拿走了,我们这些大头兵又有什么法子。什么,总旗,小旗?哎,这算什么官啊。”
康源等人听纪纲这样说,不由都担忧起来。
这如果真如纪纲所言,去了边关熬不出头,反而把头给熬没了,那还不如留在京师,哪怕是当个侍卫,护卫,加入安全局,也好过上战场拼杀啊。
刀枪无眼,上去说不得就会死在外面,到时候连个尸体都捞不回来,属实有些惨。
但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了啊,小教场铁铉那一番忽悠,自己一时热血沸腾,随大流,已经答应了兵部奔赴边疆,现在怎么能反悔呢?
“哎,可怜,若是我们死了,家里老人可还怎么活啊。”
纪纲揉着眉头,有些颓废。
王旦哀叹一声:“谁不是这样,我家中老母刚过六十,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儿子尚未娶亲,若我等戍边不归,他们该如何是好。”
杜欣一杯酒下肚,有些辛辣:“眼下已回天无力,我等前途,只能看兵部安排。”
纪纲似是极为失落,拿起酒壶,也不分倒杯中,直接往嘴里灌,直至酒水喝尽,方丢下酒壶,双眼含泪:“可怜父母养育我等成人,不能孝敬左右。若死在边塞,不知他们会不会有人养老送终,若垂垂老矣,无儿在膝,该是怎么个凄惶!”
康源被纪纲说得很是心酸,一拍桌案,起身:“纪大哥莫要再说,我康源这就给兵部上书,说要留在京师,寻个小官职,也好领父母短住,尽尽孝道。老人家可经不起颠簸到那边塞,若年年久别,老人家怕会念想成病啊。”
“我也找兵部去!虽说如此有违先前承诺,但为了父母,为了妻儿,我们不能不这样做。”
王旦喊道。
杜欣咬碎一块骨头,咯嘣几口:“拼了,我本就是想要留在京师,最不济去一卫所,可谁知竟要我们去送死,我不干。”
康源等人看向武进士萧辰,萧辰重重点了点头:“谁没有父母妻儿,朝廷不顾我们生死,不顾我们家人,直接送到最危险的地方,怕是没什么好心。什么觅个封侯,让我说,不过是画个大饼,这饼,谁要吃谁吃,我是不吃。”
纪纲见此,用袖子擦了擦眼角,道:“既是如此,那我等五人一起上书,留在京师,共图富贵!”
“好!”
四人齐声答应。
不久之后,兵部侍郎刘儁就收到了武进士萧辰、武举人康源、王旦、杜欣的文书,来回翻看了几次,便找到了铁铉,递了上去。
铁铉看过之后,拍案而起,怒斥:“堂堂七尺男儿,竟言而无信,食言而肥!如此立场不坚,如此反复之人,朝廷留他们何用?将这四人功名革除,永不叙用!”
刘儁看着脸色难看的铁铉,问了句:“此事要不要请皇上定夺?”
铁铉摆手,怒火难消:“如此小事,何须劳烦皇上,若我兵部尚书连处置几个尚没品的武进士、武举人的权利都没有,那还坐在这里干甚?去,赶他们出京,同时告诉剩下的武进士、武举人,谁想要走的,马上就可以走,若朝廷文书下达再想走,那就是违背旨意,是要杀头的!”
刘儁连忙出去安排。
铁尚书的威严还是很厉害的,再说了,这点小事确实是兵部的权利,别说处置他们这点人,就是兵部主事,兵部尚书也有权处置。
武进士萧辰、武举人康源、王旦、杜欣四人欲哭无泪,尤其是萧辰,已经是武进士了,现在直接被打成了百板,功名啥都没了。
康源等人已经跪求在兵部门外了,原以为只是呵斥两句,谁想结果那么严重……